洋學者:古亞洲都講希臘語,為何唯獨中國不講?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2020-12-11 騰訊網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帶領馬其頓和希臘聯軍邁上了東徵之旅,經過十年的時間。亞歷山大殲滅了強大的波斯帝國,向東一直打到了中亞和印度,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將紛紛自立,瓜分了他的帝國,並建立了一系列講著希臘語的國家。因此從小亞細亞到遙遠的巴克特裡亞(阿富汗一代)希臘——馬其頓人建立了多個以希臘語為國語的國家,統治著成千上萬的亞洲人。

亞歷山大帝國雖然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遺產卻相當豐厚。由他部將所建立的塞琉古、託勒密等王國,皆維持了300年國祚。成千上萬的希臘商人、行政官員、教師、專門職業者以及僱傭兵紛紛湧入亞洲,從而,為新的希臘化文明,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當時,希臘人大多居住於城市的中心,周圍皆是被他們統治的土著居民。但是希臘文化很快便融合當地的土著文化,變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化,也出現了大量傑出人物。比如撰寫《幾何原本》的歐幾裡得,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阿里斯塔克,第一個算出地球周長的艾拉託斯特尼以及古典時代最偉大的醫學家——蓋倫。

在當時,希臘語已經成為亞洲大部分地區最流行的語言。到處都有人吟誦著希臘人的詩篇。當時的西亞、中亞以及印度部分地區,希臘語幾乎成了通用語。而土著的達官顯貴們,也紛紛以學習希臘語以及希臘人的生活習慣為榮。

由於這段歷史是如此的輝煌,因此西方史學家將這種現象驕傲地稱為「希臘化時代。」古羅馬史學家普魯塔克曾驕傲地說:

波斯一代的年輕人從小就閱讀《荷馬史詩》,唱誦索福克勒斯和由裡皮德斯的悲劇詩,遠在印度的人們都在學習希臘語

根據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巴克特裡亞的稅務收據以及士兵軍餉帳本等資料顯示,在亞歷山大死後一個多世紀,希臘語一直是當地的日常官方用語。此外,希臘語還深深滲入到印度。古代印度孔雀帝國曾多次頒發政令,而這些法令大多會附有希臘文翻譯,明顯是為了照顧當地說希臘語的族群。

如今在中亞、印度等地,發掘出大量具有希臘風格的工藝品以及刻有希臘文的銘文,充分證明這個時代是存在的。例如今天阿富汗北部的提利亞特佩發現的貴族墓葬中,那些精美的殉葬品明顯來自於希臘藝術。

然而令現代西方學者困惑的是,古代中國似乎對於燦爛的希臘文化非常冷淡。中國人從不像其他亞洲人那樣對希臘文化著迷,也從不會講在西方人看來十分高貴的希臘語。當時漢朝開拓西域後,與位於巴特克利亞的希臘化國家——大夏、大宛、大月氏都發生過聯繫。但卻從未對希臘文化有任何興趣。

對此,有很多西方學者將此歸結於中國距離希臘太遠,而且亞歷山大也從未像徵服波斯那樣徵服中國。

不過最近有個叫盧卡斯.尼克爾的英國學者認為,中國秦朝的兵馬俑是在希臘工匠的指導下完成的,而這正是中國服膺於希臘文化的證據。在兵馬俑身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希臘藝術的痕跡。

同時,還有學者認為,中國人並非沒有學過希臘語,例如張騫帶回來的葡萄之所以呼作「putao」,是因為它的詞源是希臘語bótrus(一串葡萄),兩者發音的確很相似。

對於西方學者的看法,中國網友皆議論紛紛,認為他們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者」。首先,一些網友認為,古亞洲之所以接受希臘文化,是因為他們被馬其頓——希臘殖民者所徵服,其上層人士皆為希臘人或希臘的傀儡。實際這種政治形式和後來西方帝國主義在殖民地的形式有其曲同工之妙。亞洲人接受希臘文話,講希臘語,未必是因為喜歡和崇敬,而是為了生存。從希臘人聯想到後世的西方人,其霸道和無恥是一脈相承的。

其次,有網友認為,古代中國之所以無視希臘文化,並不是因為太遠,而是根本不屑一顧。從《漢書·西域傳》中看,當時漢朝對希臘化國家的了解,絕對比現代人想像中要深。甚至,漢朝人還知道亞歷山大大帝,只是漢朝人將他翻譯為烏弋山離。

對於希臘化國家的特點和文化,漢朝人也是知道的。希臘國家鑄造錢幣時,喜歡以其君長為頭像。比如《漢書西域傳》曾記載崇尚希臘文化的帕提亞帝國:

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

而帕提亞國也確實如此。除此以外,漢朝還注意到烏弋山離國,也是「其錢獨文為人頭,幕為騎馬」,同樣將人物頭像鑄進錢幣。

此外,漢朝還知道希臘的某些神話。比如希臘人傳說,在地中海有種食人的美人魚,名為塞壬。而東漢使節甘英聽到此故事後,竟不敢履行自己出使羅馬帝國的使命。而此事也被記入了《後漢書》。

然而,漢朝對於希臘文化的記述也僅於此了,在他們看來,希臘文化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不過是一些奇技淫巧,並不值得學習。相反,漢朝對於希臘化國家的物產非常在意,因此無論是《漢書·西域傳》還是《後漢書·西域傳》都詳細記述了希臘化各國的物產。

而張騫等探險家之所以詳細記載這些物產,都是為了為後續漢軍徵服西域,降服諸希臘化國家做準備。

但對於希臘化國家的軍事實力,漢朝更是不屑一顧。對於帕提亞,漢朝評價為「兵弱」。此外,漢朝將中亞希臘化國家巴特克利亞稱為「大宛」,而對其評價也相當感人:

「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同樣也是兵弱。

其後,漢武帝看上了大宛國的汗血馬,不惜遠隔萬裡予以徵討,最終被漢軍殺得大敗。由此可見,希臘人雖然能對付一些亞洲土著,對付上大boss中國,只有歇菜的份。別說是塞琉古、託勒密這樣的君主,就算亞歷山大復活也只有給秦、漢送人頭。

此外,希臘化國家對漢朝也毫無文化優越感。漢武帝時,曾帶西域各國使臣到長安,其中包括一些希臘化國家,示以漢之廣大。這些國家看後竟大為驚駭,絲毫不見希臘式的倨傲。

至於兵馬俑,就更不可能是希臘人指導製作的。這是因為在兵馬俑身上,往往能看到作者暗中刻寫的地名和人名,比如有鹹陽、櫟陽、臨晉、安邑等,就是沒有看到外國工匠的名字或是地名。以秦法的嚴格,若真有希臘人指導製造兵馬俑,完全沒有理由不記載。說希臘人指導製造兵馬俑,簡直是荒謬可笑。

由此可見,漢朝無論是文化還是國家實力,都遠勝於希臘化各國。對於中國文化,希臘文化並無優越之處。希臘人雖然能在文化上徵服波斯人、中亞人,但對中國沒轍。中國不會講希臘語,兵馬俑更不會請希臘工匠?難道中國人就造不出兵馬俑。因此有人評價那些西方學者,收起你們的西方中心主義吧!

相關焦點

  • 西方學者:古亞洲都講希臘語,為何只中國不講?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那時,希臘語已經成為亞洲大部分地區最流行的語言,流行到什麼程度呢?走在街道上可以看到到處都有人在吟誦希臘詩歌。當時,希臘語幾乎是西亞、中亞和印度部分地區的通用語。土著顯貴也為學習希臘語和希臘人的生活習慣感到自豪。
  • 西方學者:古代亞洲都講希臘語
    當時,希臘語已經成為亞洲大部分領域中最流行的語言,他有多受歡迎?走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到處都有人在吟唱希臘詩。當時,希臘語幾乎是通用語,西亞,中亞和印度的一部分。土著權貴們也為學習希臘語和希臘人習慣而自豪。一方面,他反映了希臘語的普及,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亞洲地區已經逐漸接受了希臘的文化。
  • 愛爾蘭人為何不講愛爾蘭語?
    有見識廣博的讀者會說,當然嘍,愛爾蘭人是凱爾特民族嘛,他們的母語就是屬於凱爾特語的愛爾蘭語,英語只是殖民者強加的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也對也不對。簡而言之,如果若干種語言時空距離遙遠,而它們之間的相似性系統而基礎,不可能是由於巧合或借用造成的,那按照邏輯判斷它們必定來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歷史比較語言學所做的,就是使用類似自然科學的演繹歸納的邏輯方法,一方面把這個共同祖先重建出來,另一方面講清楚是怎樣從共同祖先變為後代語言的。
  • 希臘神話到底講了什麼?
    中國人對希臘神話多少都有一些了解,知道一些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比如最高的神宙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智慧和戰爭之神雅典娜,還知道阿克琉斯之踵等神話故事。但是對希臘神話的全貌不太了解。看來,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在古代都是有很多禁忌的。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有什麼不一樣呢?基本上除了名字不一樣,其他都一樣。這本書講希臘神話有哪些特點呢?
  • 確定有拉丁語和希臘語的邊界嗎?
    希臘-羅馬的統一與新生的基督教的統一幾乎沒有多大區別。在大規模入侵之前不久,這種統一便出現分裂。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將羅馬帝國按語言界限一分為二。西部講拉丁語,東部講希臘語,因為,即使在羅馬的全盛時期,希臘語也始終是帝國東部居民的口頭語言。當然傑出的精英人物會講兩種語言,但是西部的平民百姓都講拉丁語,東部的平民百姓都講希臘語。直到19世紀,395年時的分離仍把希臘隔離在西方之外。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6世紀時,查士丁尼曾短暫地再度徵服西方,之後東羅馬帝國變成拜佔庭帝國,在東地中海地區迅速發展。
  • 希臘語:看懂希臘語發展歷史,這一篇就夠了
    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青銅時代到達鼎盛階段,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
  • 神王宙斯為何立他的姐姐為神後?希臘神話故事中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希臘的這些神話故事,是不是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我一直覺得希臘是個很神秘且神奇的國度,尤其是希臘的神話故事,認為古希臘人的智慧都比較含蓄婉約,沒想到竟然這麼腦洞大開!看到書名也許大家會發愣,這書不是講跟科學有關的內容嗎?怎麼會涉及到希臘神話呢?科學怎麼會跟神話有掛鈎呢?其實,我在打開這本書閱讀之前,也跟大家一樣,根本不會把科學和希臘神話關聯到一起。但是,閱讀之後,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只要閱讀過此書的人被顛覆認知的肯定也不止我一個。
  • 「不講武德」?湖北一景區有著罕見奇觀,為何被指「不講武德」?
    然而,恩施境內有一個景點,自然生態保護完好,風景如畫,近年卻屢遭吐槽,網友直呼「不講武德」,這是為何呢?屏山位於恩施州鶴峯縣容美鎮境內,峽谷縱橫、谷深水幽,還有許多溶洞、暗河溝渠,懸崖絕壁更是隨處可見。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使得這裡長期與世隔絕,人煙稀少,自然生態保護完整。
  • 「中式英語」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鮮語彙
    專家直言,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翻譯題」更難更多集納民間智慧的「中式英語」,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鮮語彙■有些曾經被調侃的「中式英語」用詞,如add oil(加油)、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後來均已「驗明正身」,被收錄進入了
  • 小語種專業介紹: 希臘語
    希臘字母最初也象閃米特字母那樣,是從右到左書寫的。但後來變成從右到左和從左到右交替地書寫,後來又變成從左到右,成為目前的這種樣子。1952年曾解釋叫做B線型的希臘早期文字,那時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遺物,但是到公元前一千二百年這種文字大部分廢棄不用了。  從第四世紀到第十五世紀,希臘語是拜佔庭帝國的官方方言;以後在土耳其統治期間,希臘人仍然講希臘語。
  • 都是淡水魚,為何唯獨它沒人吃?網友:不敢吃,不敢吃
    都是淡水魚,為何唯獨它沒人吃?網友:不敢吃,不敢吃我們常見的就是淡水魚了,因為中國土地寬廣,不是每一個省都臨近海邊。所以說中國的絕大多數吃魚都是淡水魚了,我們經常吃的也是淡水魚了,你知道淡水魚有幾種嗎?
  • 為何其他國家都有貧民窟,唯獨中國沒有,專家:咱們有宅基地
    導語:為何其他國家都有貧民窟,唯獨中國沒有,專家:咱們有宅基地隨著疫情的爆發,國外的貧民窟都成為了高危險地區,因為他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會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為什麼國外又這麼多的貧民窟,唯獨中國沒有呢?
  • 講給孩子聽的希臘文化
    雅典戲劇裡最著名的就是悲劇了,非常有名的一部便是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浦斯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非常鮮明:俄狄浦斯王是希臘神話中典型的悲劇式人物,他是國王Laius和王后Jocasta的兒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我們所說的俄狄浦斯情節指的便是戀母情結。悲劇最悲的莫過於無論怎麼逃避,始終不能逃避命運。
  • 為何她們長得不像中國人?卻擁有中國國籍,還會講國語和粵語!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肯定都知道,香港和澳門是我們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這兩個地方有著他們獨立的制度。澳門最出名的就是博彩,很多去澳門旅遊的人都會去賭城走一走,畢竟這可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澳門也靠著這獨有的一點,每年吸引了無數外地人前來遊玩,這就是澳門的魅力所在。
  • 一針見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一)一針見血和「一語破的」;都有「抓住本質;擊中要害」的意思。但一針見血有「一針見到血」的意思;可以形容技術熟練;立刻見效;「一語破的」沒這層意思。(二)一針見血和「開門見山」;都有「說話或寫文章簡潔明了;切中要害」的意思。但「開門見山」偏重於開頭就指出重點;一針見血偏重於說話或寫文章時;切中要害。 成語辨形:見,不能寫作「現」。 成語正音:見,不能讀作「xiàn」。
  • 《早餐中國》第一集講新疆烤包子,網友彈幕都饞哭了
    《早餐中國》第一集講新疆烤包子,網友彈幕都饞哭了 > 獲得超多彈幕和好評的 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 又回來啦
  • 樓蘭人為何講吐火羅語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中國死語言學家林梅村教授等學者研究後發現,中國西部歷史名山——崑崙山之名就來自吐火羅語,漢代譯作 「祁連山」、唐代譯作 「祁羅漫山」,它們是吐火羅語的各種音譯。研究還發現了吐火羅語在天山南北的分布情況:1.西部方言,或稱B方言,流行於庫車——古代龜茲王國。2.中部方言,流行於焉耆——古代焉耆王國。
  • 留學希臘 教古希臘語的R先生
    他像是伍迪艾倫電影裡的人物,又像莫名從十九世紀穿越過來的老學究兼古董愛好者,心境又是「 O ever youngful, O ever weeping(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R先生講話幽默中帶犀利。英文的sassy大概是最好的形容***,可文思枯竭的我卻不知道中文怎麼翻譯才貼切——風趣?活潑?生動?似乎都有卻都差了些味道。
  • 韓國網友諷刺中國菜「不上檯面」日本網友用實力反駁「一針見血」
    韓國網友諷刺中國菜「不上檯面」日本網友用實力反駁「一針見血」而中國菜不僅在中國享有很高的盛名,在世界上也深受各國友人的喜愛,在吃貨的眼中,美食並不只是一些山珍海味,也不需要多難得的食材才能做出來,一顆雞蛋,一個土豆,或者一根胡蘿蔔,就能被中國廚師做成大餐,要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可是小編最近幾天在一個博客論壇中看到,韓國網友諷刺中國菜難吃,還稱中國的路邊攤上不了臺面
  • 許婧陳赫張子萱:愛情有一千種規則,唯獨不講「先來後到」
    2月9日晚,演藝明星陳赫發布一段短視頻,並配文「堅信愛會贏,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我們在一起」。視頻中陳赫所穿上衣圖案,引起網友注意,那是一幅一家四口的卡通照。圖中爸爸媽媽身邊站著一個可愛的女兒,爸爸胳膊中還抱了一個更小的女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