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秋時節,詩人劉禹錫被流放到連州一帶做刺史,未料到了十月他又遭遇了一次不幸的流放,真是重重打擊,命不逢時。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次坎坷經歷,讓得劉禹錫有幸目睹了月光下美麗壯觀的洞庭湖景色,從而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望洞庭》,全詩僅僅28個字卻無一不經典,最後兩句尤其美妙,堪稱神來之筆,下面不妨隨詩巷一起來欣賞這首佳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月光下的洞庭湖描寫德十分優美動人,就如名師手下臨摹出的水墨圖畫一樣,讓人看一眼就會陶醉。洞庭湖在我國湖南省北部,面積廣闊,波瀾壯觀,它有海的溫柔更有海的神秘與雄宏。劉禹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處在人生低谷時期,但是他借詩表現出來的卻是無比灑脫之情,這點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在詩的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知」中,作者把湖水與秋月放在了同一幅畫面當中,下有無邊的水面,上有靜靜懸掛的明月,二者皆帶有寧靜的韻味。試想一下,在皎潔月光鋪撒下,銀光點點的湖水顯得多麼美麗,這水天一色,水月一色的景象呈現在朦朧的波光中,怎一個美字了得。
詩的第二句作者用到了一個比喻:「潭面無風鏡未磨」。月光下的湖面就如一面明亮的鏡子一樣平靜沒有波瀾,「鏡未磨」三個字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畫出了無風的水面平靜與清澈。這一比喻把具體的物象抽象化,又把抽象的物象具體化,將二者的共同點想結合,把最美的一面展現在讀者眼前,帶給人十足的享受,不得不感嘆詩家語就是如此神奇有力。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亮點所在,而且作者又一次用到一個比喻:「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遠遠望去,洞庭湖中的水秀麗無比,而那君山就像是放在潔白銀盤之中的一顆青螺。作者把美麗的湖水比喻成銀盤,把奇特的君山比喻成青螺,足見水的開闊和山的可愛。這「八百裡洞庭」在詩人筆下變成一件藝術品,它來自於鬼斧神工的雕琢,我們在感嘆詩人想像力豐富的同時,也由衷讚嘆自然界的偉大。如此奇妙的構思與語言描寫,為我們呈現了最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也充分見證了作者如洞庭湖水一樣開闊的胸襟,不愧是膾炙人口的絕唱!
在劉禹錫這首詩中,我們並沒有感受到絲毫的沮喪與悲傷,反而是被作者超凡脫俗的浩然正氣而感染,能夠在艱難中保持樂觀心態,示人以正能量更是這首詩與眾不同的地方,值得每一位讀者去學習稱讚。
詩巷文採有限,解析淺口,不知您對此詩有何看法,歡迎您更深層次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