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的決策內幕

2020-12-16 青島晚報電子報
炮擊金門的決策內幕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8.10 星期一

    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一直是毛澤東的一個夙願,也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就決定由粟裕負責解放臺灣的籌劃準備工作。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籤字後,中共中央軍委也曾考慮準備攻打金門,但因國內大規模經濟建設急需大量經費等原因,這項計劃被擱置下來。
    1954年日內瓦會議前後,出現了美國進一步插手臺灣事務、美蔣聯手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嚴重事態。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的籤訂,(美臺 《共同防禦條約》於1954年12月2日籤訂,1955年3月3日生效。 )顯露出美國長期霸佔臺灣的企圖,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希望中美兩國坐下來談判以和緩臺灣海峽緊張局勢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總理在萬隆亞非會議期間鄭重宣布:「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 」這個聲明使中國贏得了主動。
    4月27日,毛澤東在北京會見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蘇爾丹烏丁.阿哈默德時,也表達了中國願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和平共處,願意同美國人坐下來談判的意願。
    美國一直拒絕承認中國政府,也始終拒絕同中國進行外交談判。但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做出某種表示。 4月26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表示不排除同中國進行雙邊談判。 7月13日,美國通過英國向中國政府轉達以下口信:中美雙方各派一名大使級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談。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正式開始。然而,人們不久就看出,這將是一次「馬拉松」式的、很難有什麼結果的會談。根本原因,就是美國當局除遣返國民問題外,並不想就其他實質性問題 (包括臺灣問題在內)展開認真的討論。它的真實意圖,是想把臺灣海峽兩岸分裂的狀況在事實上永久固定下來。
    1956年1月,中國政府公布日內瓦會談情況,並通過印度向美國表示,如果再不解決問題,中國將另作打算。為了打破僵局,同年8月,中國政府還宣布一項重大決定:取消不讓美國記者進入中國的禁令,並向美國十五家新聞機構發出邀請,請它們派記者來華作一個月的訪問。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出乎美國的意料,使美國政府很被動。
    美國採用拖延的辦法不成,又變換手段。 1957年12月12日,在第七十三次中美大使級會談中,美方代表、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詹森通知中方說,他已經調任駐泰國大使,美國政府已經委任他的副手馬丁參贊為美方代表。這是美國設置的一個障礙,想通過單方面降低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級別,使會談陷於停頓。在多方挽回無效的情況下,中國外交部在1958年4月12日發表聲明,公布了大使級會談長期陷於停頓的經過。
    從討價還價到藉故拖延,再到中斷會談,暴露出美國政府根本無意通過談判解決臺灣問題,而想把「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固定化、合法化的企圖。 ②

-----------------------------------------------------------------------

相關焦點

  • 央視首次深度披露一九五八年炮擊金門內幕
    本報北京電(閔喆)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4《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晚8點檔推出10集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默契的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中南海決策:炮擊金門!
    今天是金門炮戰60年,本文揭秘了當年的決策內幕!
  • 央視首次深度披露1958年炮擊金門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央視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炮擊金門紀錄片在央視上映,在島內引發關切
    大陸央視5月29日起推出十集紀錄片《1958炮擊金門》,官媒指紀錄片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揭露炮擊金門內幕。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該紀錄片的播放在島內引發關切。《1958炮擊金門》紀錄片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金門為主線敘事,分為「炮擊金門作戰的國際國內背景」、「對美外交鬥爭」、「中央決策內幕」、「三軍調兵遣將」、 「炮擊金門作戰過程」等部分。
  • 炮擊金門,內幕!
    金門對臺灣而言,是靠著大陸的一個島嶼,金門是返回臺灣一個前線基地,所以金門、馬祖在蔣介石的政策,堅決要固守,不能放棄。金門,共轄兩個主要島嶼,分別叫做大金門和小金門,它屹立於臺灣海峽西部,西與廈門島遙望,東隔臺灣海峽和臺中市相望,北與福建泉州晉江市相望。距離福建角嶼僅1.8公裡,離臺灣島有210公裡。
  • 當年毛澤東是如何高超地決策指揮炮擊金門的?
    我們特轉載徐焰將軍的文章,看當年毛澤東當年如何決策指揮「金門炮戰」、如何暴打國民黨軍的!8月下旬,毛澤東仍留在北戴河,集中精力思考臺灣海峽的軍事鬥爭問題,並直接指揮了炮擊金門的作戰。當時之所以採取這種極其慎重的方針,是由於金門作戰牽涉到極其複雜的國際因素,尤其是同美國有密切關係。作出炮擊的決策後,毛澤東仍在繼續研究這一問題。
  • 「炮擊金門」內幕幾何?《國家記憶》首次深度披露
    親自策劃金門炮戰的毛澤東,又將如何應對呢?在6月11日晚8點,CCTV-4播出的《國家記憶》《一九五八炮擊金門》之《炮聲猶在》中,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解答。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熱播
    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在臺前幕後,一場較量即將展開。1958年8月18日,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門,並且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8月23日,遠在北戴河的毛澤東下令,下午五點半準時向金門開炮。這個關鍵的炮擊時間包含著多重考慮。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央視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的歷史內幕和重要意義。記錄片展現了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炮擊金門」內幕幾何?《國家記憶》首次深度披露
    親自策劃金門炮戰的毛澤東,又將如何應對呢?在6月11日晚8點,CCTV-4播出的《國家記憶》《一九五八炮擊金門》之《炮聲猶在》中,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解答。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毛澤東決策炮擊金門為何把蘇美蔣都嚇壞了
    突然,數萬發炮彈呼嘯著掠過海面,落在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陣地上,頃刻間大地震動,水柱沖天,國民黨兵被炸得血肉橫飛,金門全島淹沒在濃煙烈火之中。炮聲震驚了臺灣,震驚了美國,也震驚了全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要解放臺灣嗎?蔣介石驚惶失措,美國人慌了手腳,就連與中國友好的蘇聯也一時摸不著頭腦,全世界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臺灣海峽上來。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炮擊金門,做出這一決策的就是新中國的最高統帥毛澤東。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央視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的歷史內幕和重要意義。記錄片展現了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郭松民:「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對金門的持續炮擊,等於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的統一戰爭並沒有結束。」 炮擊金門是毛主席親自決策 二 要理解毛主席炮擊金門的決策,必須了解《美臺共同防禦條約》。 這一考慮,是炮擊金門的主要目的。 無疑,美國所「認識到」的事實,正是炮擊金門所導致的政治後果。
  • 1958年,炮擊金門照片
    於是1954年9月3日,解放軍奉命炮擊金門,並持續了十幾天。1958年8月23日爆發的炮戰,在解放軍各式火炮日夜不停的炮轟下,金門在四十四天內總共承受了將近四十八萬炮彈。金門炮戰除了炮兵對陣以外,雙方在海上與空中也正面交戰。
  • 炮擊金門始末
    炮擊的重點放在了金門和馬祖,由於長時間沒有感受炮擊帶來的酸爽,金門的國軍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據說第一波炮彈落在金門的時候,差點讓蔣經國的親家、臺灣省防務部部長俞大維和胡璉領了盒飯。這次炮擊持續了四十多天,國共雙方在陸海空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抗,在那段日子裡,老蔣精神極度緊繃,基本就沒合過眼,他一直以為解放軍要佔領金門,隨後便解放臺灣,顯然他的擔心是多餘的。
  • 敲山震虎、聲東擊西——毛澤東與炮擊金門
    空戰後,制空權被我軍控制了,為大批炮兵開進廈門,為炮擊金門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海軍130岸炮部署在廈門對岸角尾。炮兵陣地從角尾到圍頭,長達30多公裡,呈半圓形,大小金門及所有的港口、海面都在我炮兵的射程之內。  炮擊金門從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開始。第一次急襲,我軍所有炮兵陣地突然間同時向金門開火,1個小時密集發射了幾萬發炮彈。
  • 炮擊金門,準時!
    預感到危機的蔣介石坐立不安,他親自於8月18日清晨前往馬祖和金門視察。蔣介石視察金門也正是在8月18日這一天,毛澤東再一次提出炮擊金門,並且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此時的毛澤東計劃以炮擊金門的行動,對美國在金門、馬祖的態度上進行戰略偵察。早在4年前,美國同臺灣籤訂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但雙方在金門、馬祖的協防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 如何看待金門炮擊
    為了防止臺灣分裂出去,像已經出現的南北朝鮮一樣,1954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定要解放臺灣》,人民解放軍奉命炮擊金門,並持續了十幾天,以這種有限的軍事行動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向美國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立場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