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首日準確命中金門防衛司令部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美國一面加強對臺軍事援助,一面加緊製造「兩個中國」。為了遏制美國幹涉臺灣問題,中國政府開展了針鋒相對的外交鬥爭,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揭露美國幹涉臺灣問題是對中國的侵略。
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臺灣國民黨當局在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對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他們竄犯大陸的囂張氣焰,造成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緊張的局勢。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在臺前幕後,一場較量即將展開。
1958年8月18日,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門,並且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8月23日,遠在北戴河的毛澤東下令,下午五點半準時向金門開炮。這個關鍵的炮擊時間包含著多重考慮。此次作戰,解放軍的進攻方向由西向東,因此,下午五點半陽光西射,十分有利於解放軍炮兵瞄準射擊,而國民黨軍則處於逆光作戰的劣勢之中。
8月23日下午,參加炮擊金門作戰的解放軍炮兵部隊全部就位待命。下午5時30分,隨著毛澤東一聲令下,解放軍炮兵陣地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炮聲,數以萬計的炮彈朝金門鋪天蓋地地射去。五分鐘後,金門島上已是一片硝煙與火海。損失最為慘重的是守軍防衛司令部所在的翠谷。解放軍第一批炮彈打到翠谷附近的太武山上,升起一片白煙。炮擊猝然而來,驚慌之中,三名副司令——章傑、趙家驤、吉星文,被密集彈片重創,不久身亡。
解放軍炮彈為何對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的翠谷地區一擊致命,造成如此大的損傷?原來,解放軍在找到了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具體位置之後,為了讓炮彈能更加準確地命中目標,正式炮擊前,解放軍炮兵專門勘察選定了一座高度、坡度與北太武山相仿的山頭進行炮擊訓練。正因為如此,8月23日炮戰當天,解放軍炮兵的炮彈才能像長了眼睛一樣,準確命中位於翠谷的金門防衛司令部。
□「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摸清美國底牌
解放軍炮擊金門,讓美國人頗感震驚。很快,美軍航空母艦編隊抵達臺灣海峽,並無視中國政府關於領海主權的嚴正聲明,不斷進行挑釁。
1958年9月7日早晨,國民黨海軍五艘登陸運輸艦居中,美國第七艦隊的兩艘重型巡洋艦和五艘驅逐艦配置左右,行駛在臺灣至金門的航線上。在前線指揮所,葉飛密切跟蹤著美蔣軍艦的一舉一動,一日數次向北京報告情況並請示處置辦法,但收到的答覆卻都是「按兵不動」。
9月7日上午11時,國民黨海軍兩艘「美」字號登陸運輸艦從容出列,靠岸卸載。這是炮戰以來,國民黨軍艦第一次在沒有炮火襲擊的情況下,順利地把物資運到金門。
午夜時分,葉飛終於等來了毛澤東的指示,「9月8日對國民黨軍予以懲戒,炮擊規模大於8月23日。但是『只打蔣艦,不打美艦』」。9月8日早晨6時,美蔣艦艇編隊再次駛進金門料羅灣,靠岸金門卸載。此時,炮兵陣地早已嚴陣以待。最先開火的是蓮河炮群,經過不斷修正,擊中了國民黨軍「美樂」號,船體斷成兩截很快就沉入大海。
「美樂」號沉沒後,另一艘登陸艦「美珍」號也中彈受傷,卻被強制要求返回卸貨,隨後再次中彈,拖著滾滾濃煙頻頻向護航的美艦呼救。然而就在國民黨軍艦遭到猛烈炮擊的時候,美軍5艘軍艦突然整齊劃一地180度大轉向,向料羅灣以南5海裡到12海裡處慌忙撤退,自始至終一炮未發,根本不管挨打的國民黨艦隻。
9月11日,美蔣艦艇混合編隊再次駛向金門實施運補。當解放軍的炮聲一響,美國軍艦又故伎重演,整齊劃一地退出12海裡。通過兩次炮擊作戰,中共中央摸清了美國的戰略底牌。
至此,臺海局勢的發展走向已一覽無遺:蔣介石為了「反攻」,千方百計想把美國軍隊在臺灣海峽拖下水;而美國既要插手臺灣問題,又要避免同大陸發生直接對抗;大陸則既要為統一大業而敢於鬥爭,同時也應妥善處理同美國鬥爭的策略;臺灣海峽形成了非常微妙的三方陣勢。這為黨中央日後處理臺灣問題,制定政策策略打下了基礎。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邱偉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