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農曆五月初三,恰逢鬥日,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三號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意味著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那麼,不過分解讀從道教看有何現實意義呢?
其實,道教信仰中的北鬥,居天之中,為天之樞紐,斡運四時,凡天地日月、五星列曜、六甲二十八宿、諸仙眾真。天下眾生,壽祿貧富,生死禍福,幽冥之事,無不屬於北鬥總統。當然包括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物。
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鬥,既是中國傳統天文文化的需要,也能更好的體現該導航系統的價值。在沒有指南針和衛星導航的年代,北鬥早已成為人類認識四季和方位的主要形式。所謂:
鬥柄指東,天下皆春。
鬥柄指南,天下皆夏。
鬥柄指西,天下皆秋。
鬥柄指南,天下皆冬。
先民將北鬥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稱為鬥極,認為鬥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道教信仰中的北鬥,不僅是主持人命的本命星君、確認方向和四季的中天樞紐,同時也是漫天星宿的指揮者、天地秩序的制定者。
甚至可以認為,北鬥是兼具降福、延壽、佔卜、厭鬼、闢兵、修仙等多重職能的天地萬物化育的中心和根本。
在道教的名山宮觀絕頂之處,通常設有祈禳星辰的鬥壇和鬥拱,如武夷山有禮鬥壇,天台山有朝鬥壇,太和山有禮鬥臺,茅山有朝鬥庵,閤皂山有朝鬥宮,羅浮山有朝鬥壇等。
當然,觀察鬥柄的運行規律也是早起制定曆法的重要依據。北鬥分陰陽,建春夏秋冬四季,均金木水火土五行,移二十四節氣,定記年月日、星辰、歷數。
《天官書》指出: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中國古代崇尚推天道以明人事。《論語》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地上的統治也應該有個中心,像北鬥一樣能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北鬥導航系統的出現,好比中國斡運人間。
隨著北鬥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