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惠州版圖,羅浮山、南崑山等青山逶迤,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共13座,惠州森林覆蓋率達62.34%,是國家森林城市,一道道綠色屏障不僅為城市帶來優質的生態環境,其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也成為惠州不可多得的綠色家底。
在近日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強調,山和海是惠州最大的資源和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鍵在於怎麼用,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需要打開思維,學習國內外一流經驗,在保護好山水的同時,以超前眼光和戰略謀劃做好「山海文章」。
惠州擁有山區、沿江和沿海三大片區,特別是山區佔地面積大,然而發展相對落後,這幾年山區面貌發生變化,比如以生態為本,將特色農業做強做大、產業融合,「旅遊+養生」產業劍指大健康藍海,傳承紅色基因、推動老區振興,昔日山區成為紅色教育高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坐擁豐富山水資源的惠州,在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打開思維,念好「山」字經,做好「山文章」。
南方日報記者 林文通 烏天宇 謝志清
1 綠色經濟推動山區振興發展
驅車來到惠東白盆珠水庫附近,拐入彎彎曲曲的山路,越過幾座山後,一大片茶樹鬱鬱蔥蔥展現在眼前,外人不知道,這片人跡罕至的山區正在發生著變化。
3年前,朱文開退休回到老家白盆珠山區。在縣城工作了大半輩子,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在老家山區裡找到綠色致富道路。回到老家後,他包下了一片山地,開始種植惠東仙人茶,沒想到,種出的仙人茶得到了省級茶葉專家的讚賞。
「專家說,因為山區的土好、水好、空氣好,才能種出這樣好的仙人茶。」今年,他組織成立了仙人茶種植合作社,設計製作了惠東仙人茶包裝,統一品牌向外銷售,受到市場熱捧,他告訴記者,根據不同茶葉採收規格、不同炒制手法,他的仙人茶每斤可以賣到幾百到上千元不等。
不起眼的山地,畝經濟效益竟然高達上萬元,這樣的事同樣發生在幾百公裡外的龍門縣平陵鎮光鎮村的大山中。
在光鎮村的龍門縣神草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棵棵老樹的樹幹上,布滿了鮮嫩的綠色枝條,有些還開出了秀氣的小花。合作社負責人李莉告訴記者,這些植物是鐵皮石斛,原本是野生在大山深處的寶貝,其具有滋陰補虛的顯著效果,被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經濟價值高,但人工種植很困難,且藥用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幾年前,李莉找到了仿生種植的辦法,模擬其生長環境,培養出了品質高更加綠色環保的鐵皮石斛,並延伸開發出了石斛乾粉、茶品、觀賞盆栽、浸酒等深加工產品。李莉說,她的仿生種植思路來自大山,但這只是第一步,她計劃還要承包幾座山林,讓石斛生長回到最初的原始環境,到時產生的經濟效益會更佳。
作為振興山區經濟的必由之路,仙人茶、南藥等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在惠州已卓有成效,是該市山區綠色經濟騰飛的縮影。
近年來,惠州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從山區特有的資源、環境稟賦出發,大力推動山區鄉村振興,發展生態農業、現代農業,讓綠水青山成為競爭力、生產力。今年1月,博羅南藥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獲得省級批准,將圍繞中草藥種植、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條對中草藥產業發展予以提升;前不久,龍門也確定了到2023年建成「萬畝南藥」現代農業種植基地的目標,計劃通過引進外資、提供資金和政策扶持等舉措,帶動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
2 瞄準大健康藍海,推進產業深度融合
當前惠州正在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其中的「1」指的是生命健康產業,惠州優質的山林生態資源,為發展生命健康產業奠定了基礎。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掘惠州豐富的生態資源,讓旅遊與新興的中醫藥產業相融合,就可以在大山中孕育出養生保健、健康旅遊等大健康產業,如果再加以引導扶持,極有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釋放生態紅利。
從「先天優勢」來看,惠州坐擁廣東四大名山之一的羅浮山,擁有北回歸線上的「天然氧吧」南崑山,優質的「山」資源已經成為當地旅遊產業「金字招牌」之一,兩大景區每年接待遊客量已超過1000萬人次。
以龍門縣為例,2018年,當地接待1200萬人次遊客中,就有約720萬人次是由康養旅遊主體的景區接待,約佔接待總人次60%;在旅遊總收入80億元中,溫泉景區貢獻56.8億元,佔總收入比重的71%。
面對潛力巨大的健康養生旅遊市場,龍門縣已經開始行動。當地籌劃將南崑山區域作為主陣地,整合縣內森林資源、溫泉資源、土地資源,探索建立新型中藥醫養生保健服務模式,促進現有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產業升級。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其中,推動中醫藥醫療保健、旅遊醫療度假、心靈療養於一體的高端旅遊醫療服務業創新發展,推動旅遊地產與醫養融合發展。
在博羅縣,關於羅浮山區域康養產業的發展計劃更為詳細。日前,大力發展生命健康產業,以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已被寫入博羅縣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報告。
2019年,博羅縣將啟動平安羅浮山中醫康養產業一期項目和博羅羅浮山生命科學產業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其中,平安羅浮山中醫康養產業一期項目計劃投資30億元,計劃5月份動工,總規劃面積約528畝,主要包括中醫藥產業項目、葛洪中醫院、高端體檢中心、國際度假酒店及相關配套設施等,擬打造成中醫藥一體化產業鏈。
事實上,除了龍門縣和博羅縣,惠東縣同樣擁有大量優質的康養旅遊資源等待開發,有望在康養旅遊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在惠東縣安墩鎮,就有豐富的溫泉資源,還有惠東蓮花山白盆珠自然保護區,層巒疊嶂,雲霧繚繞,區內西來古剎和蓮花山寺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目前,惠東縣計劃依託生態資源,支持和引導山區建設休閒山莊、鄉村旅遊等項目,打造出一批集鄉村旅遊觀光、休閒農業為一體的健康養生旅遊基地。
3 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紅色教育高地
翻閱惠州的發展史會發現,紅色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脈。惠東高潭是全國第一批蘇維埃政府誕生地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東江縱隊指揮部所在地是惠州;葉挺將軍誕生於惠州,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農工黨創始人鄧演達的故鄉在惠州……
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惠東縣高潭革命老區迎來發展黃金期。依託紅色文化,高潭革命老區成為備受歡迎的旅遊打卡勝地。今年4月,惠州城市職業學院的黨員幹部再次來到高潭,開展為期數天的紅色教育活動。實際上,該校已連續3年選擇高潭作為紅色教育實踐點。
7月的高潭熱情似火,這裡正迎來紅色旅遊出行高峰。在中洞革命紀念廣場、馬克思列寧街等紅色景點,身穿紅軍裝的遊客,重走紅軍路,品嘗紅軍茶……紅色旅遊帶火了當地的民宿、農莊、餐館、特色農茶品,當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據統計,2018年高潭鎮共開展紅色教育培訓班72期,累計培訓3590人次。全年共接待遊客超過46萬人,增長53.3%,實現旅遊總收入1.8億元。當前高潭正大力推進紅色旅遊與特色農業、生態建設、教育培訓、傳統文化、鄉村旅遊融合發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紅色旅遊+」發展模式。
與高潭一樣,藏在大山深處的低冚村同樣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吸引大批黨員幹部前來「打卡」,接受革命教育。低冚「紅色村」是龍門縣首個革命傳統教育和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基地,總投入4350萬元,歷時10個月建成。惠州紅色革命遺址星羅棋布。去年,惠州核查了全市革命遺址460多處,梳理革命遺址史實,推薦市「紅色村」12個。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越來越多的紅色故事正在被發現和挖掘。博羅縣計劃開展「環羅浮山紅色旅遊線路」調研,在挖掘搶救保護基礎上,努力建設和培育「紅色旅遊經典景點」,精心策劃和經營「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使紅色旅遊景點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