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聞 記者 何暢
連日來,清華大學新近發布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備受關注。免高考、全球招生、初三學生亦可入學等一系列極具吸引力的招生政策,清華打造「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一度成為教育的熱門話題。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科學家錢學森留給世人的追問,始終鞭策著教育界。同樣,此次清華大學發布的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的初心所在,也是以基礎科學為核心,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不過,這次的新路徑卻有別於尋常。
事實上,國內高校針對拔尖人才培養開設「特區」早有實踐。2009年,北京大學就作為首批啟動試點院校開設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實驗計劃」,在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設立五個項目組開展「拔尖計劃」;同年,清華大學推出「學堂人才培養計劃」,設立了數學班、物理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等若干「人才培養特區」,為國家培養了一批發展潛力巨大、學術水平拔尖的領軍人才。
可見,「掐尖」基礎學科人才,早已成為高校之間無形的「戰場」。但相較於之前,此次清華大學的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體現出幾大新亮點:一是招生年齡前移,特別優秀的初三學生即可報考;二是打破招生地域類別,統一標準、面向全球攬才;三是跨越高考限制,直接組織招考,區別於以往學堂班在校內二次選拔招生的模式。
新的人才選拔方式有何用意?首先,孩子沒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墨守成規的觀念,對於研究數學這門「早熟的學科」,「無所顧忌」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學生素質。其次,選拔全球人才,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有助於不同成長背景下的學生碰撞出科研的火花。最後,選拔設立的「七道關卡」,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打破「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對綜合評價選拔拔尖人才也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國家先後推出「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也將基礎學科人才的選拔推向聚光燈下。2020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20〕1號),提出聚焦智能科技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重點在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
要培養頂尖人才,關鍵是要發現具有科創潛能的學生,選拔出一批天賦異稟,真正熱愛並願意投身基礎學科領域的苗子。如今,高校聚焦於培養頂尖人才的目標,強化招考選拔的科學性,注重培養人才的個性化,以系統性、全面性地激發學生從「人才培養特區」不斷成長,如此看來,培養新一批基礎學科領域未來學術領軍人才,已指日可待。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