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
作者:吳殿朝(中原工學院法學院教授;劉軍偉,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在教育教學一線,立德樹人的融入需要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的教師的教育與引導,需要教師的智慧,也需要學生的協作與配合。時代的步伐,科技的進步,都在催促著師生向著互動與協作發展,尤其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涉及的學科創新發展、科研能力提升、教學模式變革和管理制度完善等,都與師生的互動與協作密切相關,本文基於「雙一流」建設任務,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探討推進師生互動協作的必要性和策略,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大學老師上課只念PPT遭學生投訴後「下課」。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全國優秀教師、第三軍醫大學組胚教研室蔡文琴教授在授課。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1、知識搬運多,共同探索少
師生交往密切、感情深厚是我國書院教育的優良傳統,「親其師信其道」曾是士子求學一貫堅守的原則。然而,近代以來引進西方制度建立的大學並沒有很好地繼承這些傳統,師生距離開始疏遠,師生互動趨於貧乏。愛國民主人士費鞏教授曾在其《施行導師制之商榷》中如此批評這一現象,「師生之關係,僅在口耳授受之間,在講堂為師生,出講堂為路人,教師如負販者,學生如購貨者,交易而退,緣盡於此。」後來,雖然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幾經調整,但這一現象始終存在。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師生比大幅下降,師生交流受到越來越多的客觀條件限制,師生有效互動不足表現得更為突出,具體表現在課堂交流機械、低效,課後交流少且不規範,師生缺少深度互動等。師生互動不足對高校教學實施和學生發展具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特別是教師對學生了解不足致使個性化教學缺失邏輯前提和實施依據,不利於創新拔尖人才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實施。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繼續擴大,師生互動不足的情況愈加嚴重,這是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的一種體現,迫切需要對其進行幹預和調控。
師生協作方式保守是指師生在教學中的協作方式不能充分滿足教育實踐發展的要求,需要變革與創新,主要表現在師生對應方式和師生協作程度方面。我國高校的師生對應方式一般為「一對一」或「一對多」,這些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對教育發展作出了貢獻。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學科交叉融合成為發展的趨勢,這些對應方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根據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一個老師一般只能代表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學術思想,這種師生「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對應方式不利於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不利於不同學科師生的協同創新,從而影響學科的創新發展和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時,這種簡單的對應方式有礙於教學體系知識結構的完善,不利於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形成。在師生協作程度方面,我國高校教學中「知識搬運」式的膚淺師生協作類型佔多數,師生「共同探索」的深度協作類型所佔的比例較低,且協作的具體形式設定隨意性大,缺乏相應的學習科學理論作指導,不利於協作整體效果的發揮和先進教學方法的應用。
2、「多對一」或「多對多」,讓不同學科思維碰出火花
國務院頒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與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任務。落實與完成這些任務,要求我們必須增強師生互動、改進師生協作。
對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總體方案》強調了大力推進個性化培養,《指導意見》強調「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個性化培養」和「因材施教」是一脈相承的,它們的依據是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才有助於發展他們的優勢特長,才有利於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推進個性化培養要求提升師生交流的頻度與層次,不僅強調課堂交流,還應重視課後交流;不僅強調學術交流,還應重視非學術交流。劍橋大學的導師制是個性化培養的經典模式,該模式十分重視師生交流,依據規定,導師每周都要對學生進行一次輔導課,學生少則一人,多則三四人,導師或為學生答疑解惑,或指點應讀何書,該聽什麼課,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發掘潛能,導師甚至還會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向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劍橋大學培養了燦若星辰的人文大師和科學巨匠,導師制功不可沒。基於對人才個性化培養的分析和劍橋大學導師制的啟示,我國「雙一流」建設培養創新拔尖人才需要師生進行深入、廣泛的互動交流。
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要求改進師生協作。改進師生協作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創新師生對應方式;二是加深師生協作程度。
師生對應方式是指教學或研究活動中的師生數量組合關係,常見的類型有「一對一」「一對多」等,提升科研水平、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要求對這些類型進行創新拓展。有關「提升科研水平」,《指導意見》主要圍繞著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有關「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指導意見》要求「突出質量水平,建立知識結構完備、方式方法先進的教學體系」。學科的交叉融合既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切入點,又是學科發展的重要突破點,同時也是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繞不開的著力點。學科的交叉融合客觀上要求對應方式突破專業與學科的限制,在對應關係上突破師生「一對一」或「一對多」傳統約束,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多對一」或「多對多」的師生對應關係,讓不同學科的老師聚焦於同一問題,讓不同學科的思維碰撞出創新火花。需要說明的是,教師所對應的「多」不是一種簡單拼湊,而是受一定的規則制約,不同教師的學科背景應不同,專業能力應互補,這樣才能保證教學體系的知識結構完備。
師生協作程度是指在教學或研究活動中師生相互依賴、相互協調和相互配合的程度,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學習不同類型的知識,對師生協作的程度要求不同。學習確定的、客觀性的知識,教師專注於教,學生專注於學,教學只需做好知識的搬運移植即可,師生協作的程度不深。學習不確定的、探索性的知識,教師沒有現成的定論直接傳授給學生,必須指導學生探究或者與學生一起探究,這就需要密切的深度協作。科學研究是探究未知的活動,關注的是探索性知識,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密切協作,提升科研水平要求對師生既有的協作方式進行改進、優化。此外,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離不開在方式方法上先進的教學體系,先進教學方式方法的實施一般要求師生充分溝通、密切配合,對師生協作程度要求較高,客觀上要求加深師生協作程度。
3、建機制、換模式,推進互動與協作
為了更好地服務「雙一流」建設,相關部門和學校應依據具體建設任務對高校師生互動協作機制進行改進與變革。
一是設立機制,促進師生交流互動。
師生互動不足不利於學生專業發展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有礙於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我國高校的師生互動不足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學校缺乏師生交往的促進機制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現行的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師評價機制也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
基於以上原因,增加師生交流互動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師生交流互動促進機制;二是調整教學管理和教師評價機制。師生交流互動促進機制應把課堂交流與課後交流,學術交流與非學術交流統一起來,促進師生全方位互動,讓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為個性化培養的實施奠定認識基礎。由於師生交流互動促進機制是致力於師生交往的「有所為」,其內容應以「正面清單」管理為主。需要說明的是,促進師生交流的「正面清單」和其他規範師生交往的「負面清單」應統一設計,避免出現制度「打架」現象。同時,教學管理和教師評價機制應圍繞師生交流互動促進機制的運作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學管理機制應認可師生交流,特別是師生課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教師評價機制應肯定教師在課外師生交流中的貢獻與作用。
二是調整模式,變革師生協作方式。
目前的師生協作方式從其形成過程來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師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化。優化師生協作方式應根據「雙一流」建設的需要靈活調整培養模式,並擴大師生協作機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鑑於師生協作方式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師生對應方式和協作程度上,優化師生協作方式應從調整師生對應方式和加深師生協作程度入手。在調整師生對應方式上,高校應依據提升科研能力和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要求創新、豐富師生對應方式,特別是要探索基於「教師學科不同、能力互補」的「多對一」和「多對多」的師生對應方式,為學科交叉融合和教學體系知識結構完善提供有效的機制保障。在深化師生協作程度上,高校應依據教學與課程論的相關原理,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成長需要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過程中的探索性並擴大發現學習所佔的比例,使教學過程逐步由教師搬運移植「既有知識」轉變為師生共同探索「未知知識」。
總之,教師、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要構成要素,師生的互動與協作是高校教育活動中的重要內容,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密切相關,探討這一問題可以為解決其他問題尋找依據,推動高等教育體系的系統變革。同時,改進師生的互動協作這一問題本身對「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推進師生互動協作有助於推動改善教育質量、優化人才培養、提升科研水平和增進學校聲譽。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26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