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國外先進理念與模式
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培養
——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道國際學者學院為例
金雷
人才培養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推行國際化戰略,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拔尖人才,是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普遍給予重視的戰略舉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以下簡稱華大)麥道國際學者學院( McDonnell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cademy)以其獨特的國際化辦學理念,通過創建一個新型的學院,開創了人才培養、國際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模式,為國內高校提供了值得學習、借鑑的案例。
創新體制機制,為人才培養營造更加開放的環境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麥道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並不是獨立於華大研究生院及各院系而另起爐灶。麥道學者必須先申請各個專業院系,然後再經過麥道學院的擇優錄取。各院系在招生選拔中較為注重學者的學術成就,同時要符合華大研究生錄取的統一標準和專業導師的認可。麥道學者同其他研究生一樣,要完成所有的專業課程和論文寫作,這些工作都是在專業院系和導師指導下進行的。比較院系的錄取條件,麥道學院執行了更加苛刻的學術和綜合素質標準。
麥道學院指導委員會還會諮詢申請者的專業院系,就學者在所有申請者中的各項表現進行評估。學術表現突出、多次發表過相關領域論文、同時獲得多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是錄取者的普遍特點。除學術表現外,麥道學院的錄取還較為注重對申請者在領導力、國際視野等方面進行考察。
麥道學院秉承兼容並包的思想,搭建獨特的跨學科平臺。麥道學院研究生與一般研究生最大的不同是其在多學科以及領導力培養方面所受到的薰陶和培養。麥道學院為學生搭建了獨特的跨學科平臺,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專業學生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多元化的團體,為學生營造了跨學科學習研究的氛圍和交流渠道。
麥道學院接受華大研究生院、布朗社工學院、奧林商學院、山姆福克斯設計藝術學院、工學與應用科學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學生的申請,涵蓋了華大所有專業方向。正是這種不拘泥於專業方向進行錄取的辦法,使得麥道學院吸引了各類複合型人才,在思想及交流上進行碰撞和融合,激發了麥道學者的擴散性思維。例如,在一次關於時事政策的交流會上,一位來自電子工程系的麥道學者就將政治社會比作物理模型,將政策比作算法進行解讀與闡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分析方法,讓人煥然一新。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應著眼新時代的新需求,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入高等教育的體制機制問題,勇於突破思維定式,探索通過體制和系統的創新,深化同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形成內部行政和學術治理體系聯合聯動,國內外產、學、研協同協作,學科、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格局,培養能夠貫通中西、匯通文理、融通古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人才培養營造更加開放的制度環境。
聚焦全球挑戰,將培養傑出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
多年來,華大站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把培養能夠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傑出人才和未來各領域領導者作為其人才培養的目標。華大每兩年舉辦的「麥道論壇」是該校引領世界高水平合作高校共同探討應對全球挑戰的高端學術平臺,關注農業、食品、水資源、能源、環境、公共健康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注重交叉學科的科研合作和聯合教學。華大以麥道論壇為平臺,促進優勢互補,以強強合作共同攻克瓶頸問題,建立了全球能源與環境聯盟,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等多個學術合作聯盟,為培養可堪改造人類社會大任的拔尖創新人才創造了條件。
麥道學院作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在用才方面一直秉持著「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富有經驗的學校院長、教授作為學生的領路人,甘為人梯,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將自身突出的能力激發出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在各類教育、政治、文化場合,麥道學院也會組織學生直接與行業領導人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並尊重不同觀點,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部分麥道學者同時兼任「企業合作夥伴」(corporate fellow),聯繫學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生產。這些企業包括全球、全美和聖路易斯當地的大公司,例如波音、斐樂、康寧等。麥道學者獲得直接與企業管理層溝通交流的機會,了解行業最前沿的發展與動向,擔任企業與學校溝通的大使。
當前,伴隨著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我國高等教育要站位高遠,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和人才培養規律,主動出擊、積極而為、勇於擔當,建立全球協同創新網絡和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平臺,把承擔應對人類共同挑戰作為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發揮教師作用,為教育事業添加強勁而不竭的動力
在推進學校國際化戰略的進程中,華大充分認識到教師的國際化水平和多元化構成在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中的重要作用,在聯合科研、合作辦學、師生交流、人才培養等領域,鼓勵學校教師積極拓展同有關國家的合作與交流。作為學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教師的國際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內科學研究的水平、人才培養的質量、社會服務的廣度和文化傳承的維度,同時也直接影響著高校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麥道導師」(Ambassador)制度是華大在人才培養、國際合作領域的亮點。麥道導師隊伍是校長在華大教授中精挑細選的學術和管理領域的傑出團隊,其中包括在華大任教的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各學院院長、系主任、講席教授和長江學者等。目前,華大校長共任命了35名麥道導師,每一位麥道導師對應一所國外合作院校(共計35所)。華大根據麥道導師的學術、文化和工作背景,為麥道學者指定一位麥道導師。例如,被華大錄取的清華大學麥道學者的導師就是清華大學畢業生,現為華大教授,任華大工程學院副院長;負責北京大學麥道學者的導師是美國科學院副主席、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華大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巴巴拉·沙爾( Barbara Schaal)教授,她曾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科學和技術顧問委員會成員。
華大麥道導師的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升與合作院校的全方位合作。麥道導師作為學校對外合作的「特使」,負責加強與國外合作院校的全方位合作。大學每年給每位麥道導師提供15,000美元的經費,用於麥道導師赴國外合作院校發展關係或者從事研究工作,提升華大的國際形象。二是在學術和個人成長方面給予麥道學者人文關懷。每年麥道導師會帶領麥道學者回母校走訪。例如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的麥道學者,每年暑假期間就會在麥道導師的帶領下返回母校進行學術與思想文化交流。同時,麥道導師還會利用自身影響力,為麥道學者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前沿學科研究,以及與行業成功人士交往的機會,為麥道學生更好的完成學業、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化戰略實施過程中,應建立健全教師參與國際化進程的體制機制,鼓勵教師結合高校辦學特點和優勢,主動對接國家和地方戰略,瞄準學術前沿與國外同行開展機制化、常態化合作,發揮教師在國際化戰略中的推動作用。同時,應進一步做好引進國外智力工作,不斷創新外國專家引進、使用機制,打造能夠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交流平臺,為中國的教育開放事業注入不竭動力。
(注:本文得到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馬克·懷頓校長,詹姆斯·沃茨副校長,郭申陽副校長助理,工程學院副院長、麥道導師居濤教授,麥道學者林一琪的大力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駐芝加哥總領館教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