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高雄旅遊的人,一定不會錯過「打狗英國領事館」,這是當地一個著名的景點。慕名而去的我,卻對「打狗」特別好奇,並想當然地以為這裡可能有一個與狗有關的故事吧。
其實不然,臺灣的歷史不長,過去的原住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在高雄有一種竹子,細細長長並有尖尖的刺橫向竄出,這個竹子既可以當柴燒,還可以編排起來做成有防禦功能的圍牆,臺灣原住民把這樣的竹子叫做TaKao,因為這裡盛產竹子,TaKao便成了這個地方的代名詞。當年清朝的官兵進入臺灣,他們給家人寫信時不知如何稱呼這個地方,於是就順著TaKao的發音把這裡寫成「打狗」。
1866年獲得臺南通商口岸權的英國人,在港口邊的山上挑選了一塊地,建造了臺灣第一個外國領事館,由於當時的臺灣很落後,還沒有燒制紅磚的磚窯,因此所有的紅磚都從廈門運來,木製門窗則從上海運來,施工人員只能聘請大陸的工匠。建成後的英國領事館之所以叫「打狗英國領事館」,就是因為所處位置的緣故。這個領事館不僅可以充分享受臺灣八景之一的西子灣的美景,更是英國在臺灣地區掌握海關稅務工作的重要據點。
日本人統治臺灣期間,一眼就看中了這個領事館,但迫於領事館的特殊性質,不敢貿然佔用,於是他們採用孤立領事館的辦法,最終迫使英國人把領事館賣給日本人,日本人則把領事館變成了氣候觀察所,並在領事館對面的旗津重建了瞭望塔。
甲午海戰後,日本人全面統治臺灣期間,發現臺灣許多地名裡都帶有動物,不僅有打狗,還有雞籠、阿猴……於是對這些地名進行雅化,他們根據日文的諧音把雞籠改成基隆,把阿猴改成屏東,而「打狗」則改成現在的高雄。今天的臺灣有不少地名帶有明顯的日本特徵,像西門町、阿里山裡面的昭平車站、小笠原等;但仍有一些有趣的原地名依然被保留著。我們在途中不斷聽到「五鬥」、「六鬥」 、「七堵」、「八堵」、「九分」、「十分」的地名,如此原生態的地名與我而言,竟會滋生出一種很自然的融入感,仿佛聽到了久違的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