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137
口述者/執筆者:鳳麟(在以色列20年,居住在那哈瑞亞,從事導遊工作)
口述時間:4月7日
今年的逾越節,註定是要以特殊的方式度過了。疫情當下,以色列政府提高了戒嚴級別:逾越節前夜宵禁(4月8號下午3點以後,禁止出門,禁閉家中過節,直至4月10日早晨七點結束)。往年的逾越節,人們很早開始準備,畢竟它是猶太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色列已經封國一個月。這一個月來,天天都是安息日的景象,大街上靜悄悄的,無車無人無聲。
雖然日子難過,但相比2003年時的以色列,每天在恐怖襲擊中不知生死,我覺得沒什麼好抱怨的,何況還可以領取救濟金。
猶太人在逾越節期間不吃任何發酵食物。4月8日,迎接逾越節,耶路撒冷,正統猶太教徒焚燒發酵食品。 新華社發
本不想領失業救濟金
無奈每份工作還沒開始就結束
這場疫情最先受影響的是我們做中文導遊的,1月31日我送走了最後一個中國旅遊團。以色列政府頒布中國遊客禁止入境以色列令,我2月到5月的預定團隊全部取消。以色列一共有一百多名中文持證導遊,平日裡工作很忙,導遊供不應求,而現在所有同行陸續失業,其他語種導遊也失業了,以色列航空停航,酒店歇業,景點,旅遊餐廳如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紛紛倒下。目前,以色列失業人員將近一百萬了,要知道這個國家總共才不到九百萬人口。
在以色列,失業後,可以申請救濟。以色列的導遊基本是自由職業者,我們和旅行社合作接團,給國家交各種稅。我不想去申請救濟,於是開始找工作,先去家附近的中餐館應聘當幫廚,可還沒等到上班,政府的商業餐飲暫停令出臺,餐廳不開了,我自然不能去上班。後來嘗試做中式快餐外賣,結果政策也不允許。
我嘗試了一扇門又一扇門,因為疫情,全部都關閉了。於是我準備資料去國家保險中心辦失業登記。以往冷清的國家保險中心,現在居然要拿號,大廳坐滿了形形色色的人們。近百萬人失業,84萬人領救濟金,國家的壓力可想而知。平時我來這裡都是交稅的呀,如今感覺是來乞討的,內心充滿了無奈。工作人員很熱情,幫我填好表格,收了資料讓我回家去等。
一個月後的今天,恰巧是逾越節的前夜,我收到了國家發的首月補助金,金額大概是去年一年月平均工資的50%。看到銀行綠色的入帳表,就像中了彩票一樣,這是今年節日收到的最暖心的禮物。
4月6日,在以色列中部城市布內布拉克,人們排隊購物。新華社發
2003年時比現在難太多
戰爭、恐襲就發生在身邊
不知怎麼就想起了2003, 那段特別的經歷,要比現在難太多了。
2003年是我來以色列的第三年,那時以色列外憂內患,一切劈頭蓋臉砸過來。人肉炸彈是每天新聞中提到最多的詞彙,我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一個兩歲,一個半歲)苦苦煎熬,先生在一家中國有工廠的公司工作,在中國的時間比在以色列的時間還多。有一天,我推著嬰兒車在超市購物,突然轟的一聲巨響,附近的咖啡廳被人肉炸彈襲擊,死傷一地。警車、救護車呼嘯而來,我飛奔回家,心已經跳出了胸膛。
那個時候,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沒有邊界,每天的新聞就是恐襲。我的朋友Yudit是大學講師,有一天在下班回家途中,被恐怖分子襲擊離開了這個世界。喪禮上,她五歲的兒子突然跳進媽媽的墳墓,趴在媽媽僵硬的身體上,哭得撕心裂肺。多少年過去了,5歲的男孩長成高大的帥男,參軍服役,開始上大學。
現在的以色列,沒有戰爭,沒有恐襲,國家只是暫時的關閉,失業還有救濟金拿,真的沒什麼好抱怨。
軍人全部在軍營隔離
剛回家的女兒匆匆離去
以色列是個全民皆兵的國家,所有年滿18歲的公民,不分男女(伊斯蘭教徒和正統猶太教徒免兵役)強制服兵役。去年11月底,女兒參軍入伍,我含著眼淚送她入軍營。三個月的艱苦訓練終於結束,可以回家休假一個星期了。看著身著戎裝挎著衝鋒鎗的女兒進了家門,滿身傷痕,臉被曬脫了皮,決定假期好好給她補補。不妙的是休假才兩天,部隊就召回她。疫情緊張,以色列國防軍決定疫情期間所有軍人全部在軍營隔離,直至疫情結束。女兒這一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面,為娘悲從心起!
幾天前女兒在電話中告知,為了讓士兵門過好逾越節,允許家人帶補給來軍營探望,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於是我連夜蒸包子,先生去採購女兒愛吃的零食,第二天一大早就開車出發了。一路上幾乎沒什麼車,路邊麥苗綠成一片一望無際的海,山花爛漫,萬紫千紅都在寂寞中綻放。我們無心賞花,匆匆趕路。
終於到了軍營,我們戴上口罩、手套、眼鏡,拿著補給包,走到軍營的鐵柵欄外。我家的公主穿著皺皺的軍裝,扛著她心愛的自動步槍走出來,一看到我們就狂奔過來,習慣性的張開雙臂求抱抱,就像她從幼兒園出來接她回家時一樣。她的淚水譁得流了出來,我的眼淚也洶湧而出。先生忙著安慰她,轉移話題。懂事的女兒一邊擦乾眼淚一邊擠出一絲微笑,那種表情是欣喜,是無奈,是思念,是心酸……
以色列規定,所有軍人都必須在軍營隔離。逾越節作者去看望女兒。鳳麟供圖
好朋友在基布茲華麗轉身
那是以色列的世外桃源
Lily是我的好朋友,她也是一位中文持證導遊。美麗知性的她嫁給了以色列的基布茲社員。基布茲是希伯來語,是以色列的一種集體社區。社區裡的人沒有私有財產,工作沒有工資,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都是免費的。外人可以自願加入基布茲,裡面的成員也可以自願退出,退出時候可領到一筆退出費。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後,Lily失業了,天天在家帶孩子,做美食,教孩子中文。
有一天,她打電話給我,請我去基布茲吃大食堂飯,而且是她親手做的。基布茲是公有制社會,不養閒人,基布茲看她沒團帶就安排她去公社食堂做幫廚。她早上八點開始在食堂工作,一直到下午兩點午餐結束。電話中的她聽起來挺開心,因為她學到了很多烹飪知識,而且能為諾大的一個基布茲準備餐食,她很自豪。
由於疫情當前,所有人只能在家周圍100米以內活動,否則就會收到5000謝克(相當於1萬人民幣)的罰單。我不得不拒絕了她的邀請。畢竟來日方長,知道她一切安好,在被稱為以色列的世外桃源安居樂業,我心滿意足!
一家人失業宅家
先生學中文我學希伯來語
三周前,我先生的工廠基本停工了,他在半年前就申請辭職,兩個月前找到了接班人。因為疫情影響,先生乾脆提前離職。於是家裡有了兩個失業的,還有一個停課的讀高三的兒子。
一家人的宅家生活開始了。我和先生商量要打持久戰,我們制定了宅家抗疫計劃:早上他從網上學習中文,我學希伯來語,下午做家務,學習烹飪,鍛鍊身體。傍晚種菜,打理花園。先生說:猶太人在歷史上經受了太多的磨難,面對災難都是奮起抵抗,以動制動。而如今,疫情肆虐,還沒疫苗的前提下,最好是以靜制動。
很多年了,我們真正在一起的時光並不多,兩個人都在忙工作,忙孩子。現在,我們可以睡到自然醒,一起牽著狗去海邊看夕陽,從花園裡採玫瑰插花,一起烘焙研究廚藝,時間也是行雲流水一閃而過。
遠嫁的人每個都有故事
媽媽群溫暖了異鄉人
宅家的時間,微信群更熱鬧了,我參與最多的是以色列的中國媽媽群。我們每天談疫情,切磋育兒經,分享美食,談論以色列的奇葩政治。
遠嫁的人每個都有一段故事,無論故事如何開頭,結尾都是我們都離家萬裡,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有一位春節期間來以色列探親的中國媽媽懷孕了,由於航空公司停航,她滯留在以色列。她不習慣以色列飲食,不懂當地語言,孕吐、身體不適等讓她情緒非常低落。群裡的一位媽媽看到她的抱怨,冒著被警察罰款的危險,開車去給素未謀面的她送包子、麵條等中國食品,給初來異鄉的中國媽媽帶去了一點溫暖。
還有一位開中國餐廳的媽媽,餐廳關門歇業,每天已經要虧很多錢,她依然組織媽媽們一起做大量的食物,送給周邊貧困家庭。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也親自籌集抗疫用品,如口罩、消毒液等,分發給華人、留學生和建築工地的中國工人們。也有人自願每天整理疫情報告,病毒防護知識在群裡發布。因為很多在以色列的華人不懂當地語言,信息比較閉塞。有了這些熱心人,群裡每天都有溫暖在傳播,有愛我們就有依靠。
一場疫情就是一場現場直播,有太多你和我的故事。借用猶太的一句民諺:一切沒有殺死你的只能讓你更強大!靜等疫情過去,山河無恙,而你和我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