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給老人過生日祝福祝壽,子女們經常會做一些壽糕,長壽麵,有時候還會寫一幅對聯來給家中的老人祝福祝壽,這些都是象徵吉祥美好的寓意的,期望老人長壽,健康,安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孝文化,其中有一幅家喻戶曉的的祝壽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在這首祝福老人福壽安康的對聯中,上聯中的東海,其地理位置是確定的,東海在古人的眼中碧波萬頃,煙波浩渺,用東海之水來祝福老人福壽綿延是很好理解的。「壽比南山不老松」,就是祝願老人像南山之壽一樣永固,像南山上蒼翠的青松一樣不衰。那麼「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到底指的是哪一座山呢?有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或者是典故或者是傳說呢?答案是有的。
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就有這樣的記載。《詩經》中的《小雅·鹿鳴之什·天保》中有詩句「如月之恆(gēng),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這幾句詩的意思是「猶如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陽。恰似南山永固,不會崩塌陷落。猶如松柏一樣四季枝葉常青,永不衰落。」這句詩裡的南山指的就是位於陝西的終南山。創作於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的《詩經》,尤其是其中的《小雅》就是周王室宮廷的音樂。周王室早期就是在陝西定都。這是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南山之壽」,可見在先秦詩經時代人們就已經用「南山之壽」來表達美好的祝願了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終南山人傑地靈,是中國「道文化」、「孝文化」、「壽文化」、的發祥聖地,終南山位於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相傳道教始祖老子曾在終南山學道,終南山也因為《詩經》記載而聲名遠播,歷代都有詩人作詩賦詠,唐代大詩人王維就寫過《終南山》的詩,其詩如下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由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和博大精深,關於「壽比南山」還有一種說法,當然這完比《詩經》中記載的晚許多,這裡的南山就是山東省青州市的雲門山,雲門山風景靈秀幽靜,坐落於城南,也被稱為南山,而且在南山上有一個摩巖石刻的巨大「壽」字,這個字高達7.5米,是明代嘉靖年間刻上去的,人們便把這個「壽」字稱為「雲門獻壽」,這個巨大的「壽」字異常壯觀,氣勢雄偉,朱紅色的壽字與整體的山勢融在一體,站在山下仰望這個壽字,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因此也有「壽比南山」的寓意在裡面。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青州雲門的「壽」字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很多遊客去青州旅遊,就是為了一睹「壽比南山」的真面目,人們和「壽」字拍照、合影、留念,南山因「壽」字而聞名遐邇,「壽」字依託南山而聲名鵲起。這也是人們更多的在對老人表達祝福祝壽時說「壽比南山」的原因,其實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遠播形成的。
還有一座山在中國也被稱為南山,就是位於海南省三亞市的南山,三亞南山鍾靈毓秀,面向碧波萬裡的南海。傳說唐代鑑真大師在東渡前,曾經在海南三亞做過一段時間的傳經布道。此後,南山被認為是佛教的聖地,而且三亞當地有很多的長壽老人,人們也就自然地把「壽比南山」和海南省三亞市的南山聯繫到了一起,但是在古代,這座山叫做鰲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壽比南山」。
其實「壽比南山」更多的是人們對於老人能健康、長壽、快樂、安康的一種美好祝願,更多的承載著一種中國傳統孝文化,如果說要明確的說出「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到底指那一座山時,那當然是終南山。可是為什麼在中國會有三處南山,而且都與「壽比南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呢?那答案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浸潤,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地根植與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壽比南山」所代表的對老人健康、長壽、快樂、安寧的美好祝願會永久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