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雷安華,今年66歲,是黃平縣新州鎮學壩村五組村民,我在村裡發展稻田養魚。靠著養魚這門技術讓我家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日子發生了改變,並且也因此使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魚老頭」。
說起我發展稻田養魚這事,還得從七年前說起。
那時候,我唯一的兒子因患尿毒症治療無效去世了,兒媳也改了嫁,留下不到7歲的小孫子跟我和妻子田應珍三人相依為命。因此,我家因病在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作為這家裡唯一的男人,我必須扛起家庭的重擔。於是,在料理好兒子後事後,我便帶著孫子和妻子到福建務工。我文化低,只能到工地上幫人卸建築材料,每天能掙150元,妻子則帶著孫子給工地上的工人做飯,每天能掙60元,我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轉眼,孫子就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我們長期在外面打工終究不是個好辦法,等自己年紀大些幹不動了老闆也不要我們,怎麼辦呢?那段時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我跟妻子商量:「為了孫子穩定的學習環境,我們還是回家去吧,自己有手有腳,又是自己家鄉怎麼也會找到出路的。」妻子也贊成我的意見,於是我們就又回到了學壩村。
回到家後,我只能幹農活,閒時就去附近打零工維持生計,妻子在家照顧孫子。可是,想到孫子大了讀書需要花錢的地方更多,我必須找到一個好門路,讓我們家的日子過得輕鬆些。
我是莊稼人,只能從莊稼事上打主意。2014年,經過幾番考察,我決定發展稻田養魚。
我和妻子年紀大了,掙不了幾個錢,加上前幾年給兒子治病,家裡沒多少積蓄,於是,我到黃平農商行申請了5萬的貸款,再加上自己東拼西湊的2萬元,就開始了我的養魚之路。
看別人做生意很羨慕,輪到自己來做,才知道太不容易。
發展稻田養魚就是需要稻田,光是自家的幾畝水田是不夠的,那段時間我到處跟村裡人協商要租用他們的水田來養魚,村民們都勸我年紀漸漸老了不要學年輕人創業,還是好好做點莊稼,還有政府給點補助也能熬到孫子成人就好過了。可是,這些話並不能擊退我想要自力更生謀發展的決心,我認為貧困戶如果只靠、等、拿的思想,自己不努力就永遠不可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困境,我年齡大,但我只要肯幹一定不比年輕人差。
為了學好養魚技術,我了解到舊州鎮寨碧村有個姓潘的小夥子養魚技術好,於是,我自己到寨碧村尋找,小夥子聽說了我家的情況很是同情便答應教我養魚技術。為了保護好這些魚不被破壞,我特意在田坎上搭建了一個小房子,還安裝了攝像頭,晚上我就住在小房子裡守護它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努力終於還是得到回報。
今年我養的魚賣得不錯。大魚賣了300斤左右,小魚苗賣出2000斤左右,大魚28-30元一斤,小魚苗12元一斤,除去每年稻田租金1100元、來回進苗魚、飼養的材料、還銀行貸款利息、家庭生活開支等,每年大約能有2-3萬元的收益,現在,我家的魚塘從最初的20畝發展到28畝。
由於我多年經營,村裡的人都知道我的魚好吃,一傳十,十傳百,漸漸的我的客源越來越多,其他地方的人也慕名前來購買。現在,我是坐在家裡就有生意上門,每次我都是親自帶客人到魚塘由他們自己挑選,生意好的時節每天基本上有二三十人客人。一般魚成熟以後不到兩三個時間就賣完了,我計劃多進些魚苗,爭取明年賣出小魚苗4000斤,大魚賣出300斤左右。
除了我自家養魚,政府和村委會也給了我家很多幫助。2016年村裡為我家申請了1萬元危房補助修建了廚房,祖孫三人的合醫也給我們生病省下一大筆開銷。如今,13歲的孫子雷濤到黃平縣湖裡中學讀初一也有625元的補助,孫子住學校吃的好,住的環境也好,我們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2018年,我家脫了貧。
養魚雖然辛苦,但是,通過我們勤勞努力,慢慢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現在,我幹勁十足,想把我的魚塘做大做強,等過幾年掙些錢蓋個新樓房,以後送孫子讀大學,讓他有出息,到那時候我和老太婆兩個就安心養老了,為了實現這些願望,我每天都充滿力量,做這個比做農活強太多,現在政策好,我有信心這日子肯定是一年比一年好。
作者 | 潘麗珍 潘虹
編輯 | 金虹傑 潘虹
網絡編輯 | 何紅玉
編審 | 趙軍 楊正洪
核發 | 楊德
得分: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