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紫砂七老之6人授藝,世間僅此一人!

2020-12-11 宜興紫砂之家

關於「紫砂七老」相信很多壺友都熟悉了,他們是近代紫砂界最為著名的七位大師,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王寅春、顧景舟、蔣蓉。

而少有人知的是,有一個人,曾隨著「紫砂七老」其中的六位學過技藝,除陶刻大家任淦庭先生外,其餘六人都曾是她的老師

01央視《傳承 · 大師》專題報導

2017年中央電視臺曾隆重推出過一檔《傳承·大師》特別系列節目,對這個人做了專題報導。

解說詞開篇說:

「一塊泥巴在她的手裡千變萬化,一把壺被人賣出驚天高價,她是收藏界炙手可熱的人物,她的作品被世界六大博物館收藏,她就是中國紫砂界泰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

汪寅仙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汪寅仙(1943年-2018年2月28日),生於江蘇宜興丁山丁南村。14歲開始學習紫砂陶藝,從藝60餘年,施藝嚴謹,手法獨特,設計新品有三百多件套。先後從師吳雲根、蔣蓉、斐石民、朱可心、王寅春等,後又深得顧景舟大師的指導。

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副總工藝師、宜興紫砂研究所副所長等要職。作品常獲選為國家禮品,出國參展並受國家博物院收藏。

汪寅仙

她的從藝經歷、美學思想、藝術構思、作品的造型和色彩等,都對紫砂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承前啟後,碩果纍纍,集陶藝之大成。

緬懷大師的最好方式,就是記住她的作品!

大師已逝,但精神永存。汪寅仙大師於2018年2月28日上午9:28逝世,享年75歲!

汪寅仙大師逝世即將兩周年,讓我們一起緬懷大師,回顧大師的藝術歷程,看汪寅仙不同藝術時期的重要代表之作。

02「紫砂七老」中 有六人都曾教過她

1955年,紫砂廠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紫砂七老」七位紫砂大家被聘為輔導員,授業傳藝,有教無類。

> 吳雲根

1956年,紫砂廠招收第二批學員,汪寅仙也由此拜入花器大家吳雲根先生門下,系統的開始學習紫砂器的製作。

吳雲根

從基礎的硯臺開始,到貢壺、柿圓、果圓、犀尊、木瓜壺等,每一個品種必須做到合格後,才能夠翻換新品種。

汪寅仙年幼好學,深受吳雲根喜愛,也對她關懷備至,是她的啟蒙恩師。

蔣蓉

然而就在一年半後,她碰到了第二位老師,蔣蓉。

蔣蓉

當時廠裡教學調整,安排吳雲根招收新學生,於是汪寅仙便被分配至紫砂花塑器大家蔣蓉處學習。

在此期間,蔣蓉教導汪寅仙做會了一整套瓜果作品,有菱角、荸薺、茨菰、花生、白果、瓜子,還有一個荷葉盤。

汪寅仙 荷花青蛙壺

受環境影響,當時紫砂廠招收了許多學生,而教師資源不足,汪寅仙雖然學藝不久,但在紫砂一途的天賦已顯露無疑,廠裡決定,安排她當老師,而汪寅仙時年一十六歲。

當時雖作為教員,但她深感能力不足,需要學習的很多,便想回蔣蓉處繼續學藝。

裴石民

但當時蔣蓉處學生又已滿員,沒有位子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時裴石民先生找到她,表示汪寅仙可以到他那裡學習。

裴石民

裴石民亦是製作紫砂花器和擺件的高手,他的作品深厚古樸、稀奇而又巧致,雖年事已高,仍悉心教導學生,汪寅仙后來的蟠桃、南瓜製作等都可見裴老氣韻。

汪寅仙 桃鈕梅炳紫砂壺

不久之後,廠裡再次進行調整,安排每個老藝人重點培養兩個學生,這是在培養以後的紫砂界能挑大梁的學生了,由輔導們挑選,並尊重學生意見。

朱可心

汪寅仙在初學藝時,便在花器一途上展現了無比的熱情和天賦,幾位老藝人也都看在眼裡,吳雲根先生和裴石民先生便有意讓其到朱可心處學習。

朱可心

由此,在1958年的秋冬之際,汪寅仙正式拜入朱可心門下。

細數來,這是汪寅仙的第四個師父,但也是其跟隨學藝最久,對其影響最大的一個師父,嚴格來說,汪寅仙是完整繼承了朱可心老師藝統的。

汪寅仙 聖思桃杯

朱可心大師是當之無愧的紫砂花器宗師,對汪寅仙這個弟子更是寄語厚望,當時複製南京博物院的紫砂神品聖思桃杯,朱可心便安排汪寅仙在旁觀看學習,開闊了汪寅仙的眼界,讓她看到了紫砂藝術的高峰,並清晰了她要走的藝術之路。

王寅春

幾年時間倏忽而過,在紫砂廠畢業之後,汪寅仙被安排到車間當班長,指導作業,也是在這時,她開始跟隨紫砂筋囊器大家王寅春學藝。

王寅春

她隨王寅春學到了筋紋器的製作技法,例如六方菱花壺、仿古壺、高流京鍾壺等,王寅春先生亦是非常高興,經常主動到她的工廠去,指點教導她筋囊器的製作。

汪寅仙 南瓜

顧景舟

到這時,她已經隨紫砂七老中制壺的五位學過藝了,而最後一位,正是一代宗師、紫砂泰鬥顧景舟先生。

顧景舟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紫砂廠的宿舍都是分配安排的,當時汪寅仙就恰好住在顧景舟先生樓上,汪寅仙上下班經常經過他家門,顧老因此經常給汪寅仙授課,不僅傳授製作技藝,更講陶瓷工藝學,講《陽羨茗壺錄》,介紹古器藏品。

顧老如今雖被譽為光素器大家,但是其是真正的紫砂全才,光器花器筋囊器文玩擺件甚至陶刻都涉獵頗深,汪寅仙在顧老此處更是進一步學到了紫砂器的造型理論,不僅僅是技的範疇了。

汪寅仙 十二頭魚型文房全組

時紫砂從藝者數千,而有幸能得七老藝人之六人授藝,也只獨汪寅仙一人。

03以女性特有的眼光 賦予作品靈性

她把光器的書卷素雅,花器的生動情趣,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敏感而細膩的手法,進行了絕妙的結合。花器之文雅,光器之靈動,放大情感於作品之上,在精神上追求至誠至美。

汪寅仙玉堂富貴茶具

「在我眼中,紫砂這塊泥巴是大自然中最美的東西,它可以讓你自由發揮想像地去創作。」汪寅仙說。

汪寅仙 神鳥出林

她創作的「神鳥出林壺」,構思簡練概括,形象生動,整體感強。壺身、壺把整個為一球體,壺嘴似鳥頭。道法自然,在壺身和壺把之間通過上下不等的虛空間,使神鳥展翅,舒展自然得體,經藝術圖案變化產生了動感,線條挺而有勁,提握舒適,整個壺體在藝術上達到了取其勢、提其形、表其神的效果,是一件富有時代精神的雕塑性藝術珍品。

汪寅仙 曲壺

作品「曲壺」,這是當代文人和藝人結合創造的一個典範。1988年年初,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和汪寅仙共同設計。1990年,作品《曲壺》分別獲得全國陶瓷設計評比一等獎、國際精品大獎賽一等獎。曾在日本展出時,觀眾在其作品下面擺放鮮花,以示對精英藝術品的敬意。

汪大師認為:「紫砂花貨設計是要將自然界中物體的形態去粗取精,並進行藝術上的加工提煉,將之變化成高於生活的藝術品,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04拍賣收藏 驚天高價

汪寅仙作品展現包括形象、神韻與氣質上的美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極具觀賞、保值、增值的特性,是收藏家、投資者重點追逐的主要目標。

2018-06-24 江蘇和信(江蘇)

汪寅仙五代同堂提梁

拍賣成交價:897.00萬

2012-10-30 中國嘉德(北京)

汪寅仙 三友同福壺

拍賣成交價:529.00萬

2011-11-12 中國嘉德(北京)

汪寅仙 金秋南瓜壺

拍賣成交價:460.00萬

2012-06-03 北京匡時(北京)

汪寅仙 松竹梅文具 (一套)

成交價:368.00萬

社會需要藝術,美的作品能與人的心靈溝通,深邃的藝術內涵和魅力,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與啟迪。

汪寅仙大師一生執著於紫砂藝術,不僅留給後世數以百計的經典佳作,也將一身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承給了她的眾多弟子們。

汪寅仙回顧學習紫砂的道路時說,過去老師手把手教她,把前人的技藝傳給她。作為這門技藝傳承人,她有責任讓紫砂藝術在她的手上傳下去。

當年她是這麼說的,這一生也是這麼做的。

汪寅仙

相關焦點

  • 紫砂七老,不可被遺忘的紫砂界傳奇人物!
    紫砂七老不僅自身創造了紫砂工藝的巔峰,更是對紫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紫砂收藏市場持續增溫,七位老藝人的壺也屢屢拍出高價。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
  • 紫砂七老最強作品拍賣合集
    宜興紫砂史是一部歷代紫砂藝人的創業史,已故的七大老藝人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創造了紫砂藝術的巔峰,他們是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
  • 七位紫砂"老藝人"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圖)
    七老藝人,無疑是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今天人們在講起他們時,依然充滿了一種由衷的敬仰,一種對崢嶸歲月的美好回憶。  道器合璧任淦庭  1905年,家貧如洗的任淦庭拜紫砂雕塑名手盧蘭芳為師。盧蘭芳在當地是個名流,不僅擅長雕塑,還有一手書畫絕技。學徒生涯清苦,任淦庭還真把師傅的本事學到了手。
  • 紫砂七老
    王寅春在1935年應上海古董商壟懷希之邀,去滬上專事紫砂仿古產品,成功地仿製了時大彬、徐友權、陳子珪、陳鳴遠的作品。王寅春仿製的作品飽滿生動,幾無挑剔。  王寅春對紫砂陶走向國際市場,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34年東洋生意興起,日本人向吳德盛公司訂購了300隻小花盆,吳德盛公司把此任務交給了王寅春。
  • 紫砂七老之後的第八人,是他!
    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七位著名紫砂藝人為「技術輔導」,開始了新一代紫砂藝人的培養和手工紫砂陶藝的傳承工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們成為了後人尊稱的「紫砂七老」。
  • 【無用之用】紫砂老物專場展 | 現場作品欣賞
    此壺刻有《無用之用 八音為重》便是借用莊子之典,且古有八音,為八種樂器形制,匏為其中一種,雖然世間都認為金音為貴,但匏卻也不可或缺。而以物喻志,為人為物有時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卻也有非常重要的一面,端看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風花雪月、詩酒琴茶,看似閒事,卻才是大用之事。
  • 紫砂大師顧景舟,一套壺拍賣9200萬元,斯人雖去,風範永存!
    儲銘,又名臘根,號大匠巨人,龍溪山人,時稱「洋桶王」(紫砂洋桶茶壺製得獨好)。         顧景洲自 1934 年開始隨儲銘學藝整整二年,儲銘傾心傳授「洋桶壺」、「矮石瓢」、「如意仿古」、「掇球」、「線圓」、「圓刻」等款式。至顧景洲會獨立做茶壺,即用藝名「曼晞陶藝」之印款。
  • 紫砂收藏第一人羅桂祥:以藏促藝,百年一人(50藏品精選)
    ————————————————————————高翔曰:說羅桂祥先生是紫砂收藏第一人,可能會有點爭議。但是這年頭,沒有爭議的事兒恐怕還不存在。前幾天我們開始了「景舟百年系列」。顧景舟應該是20世紀紫砂製作第一人。那麼從20世紀的世紀角度去看,羅桂祥作為紫砂收藏第一人,應該也實至名歸。
  • 紫砂藏傳第一人,他的收藏成就香港茶具文物館
    羅桂祥(1910~1995),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
  • 毛國強師徒紫砂作品展在江蘇宜興舉行
    此次展覽匯聚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毛國強先生及其徒弟的眾多紫砂藝術精品,均為毛國強師徒多年來的代表之作,完美展現了紫砂文化的厚重底蘊和迷人魅力,詮釋了宜興紫砂與時俱進的工藝追求和形式表現,為紫砂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們奉獻出一場精彩紛呈的紫砂藝術盛宴。 「舉行『毛國強師徒紫砂作品展』暨『毛順興陶器行百年慶典』,我心情十分激動。
  • 旅遊:紫砂之都——宜興丁蜀鎮,青山綠水型江南古鎮
    丁蜀鎮所在的宜興古稱「荊邑」,因境內有荊溪而得邑名。河南面是天目、銅官等山嶺,而北面是沃野平原,自古為宜居之地。中國文化將山南水北謂之「陽」,地方志書稱:「蓋荊溪之陰多山,其陽衍沃。」衍與羨音近、義通,故名之為陽羨,有土地肥沃即「衍沃」之意,所以宜興又被稱為「陽羨」。
  • 內幕:業內永遠不會告訴你,5點教你學會鑑別紫砂老壺
    因為紫砂壺的一個壺型一經誕生,通過創作者弟子的再作和其後人的仿作,器型便成為經典,這以後此器型就再難轉變。 此外分析老壺還要看壺內壺嘴有多少個孔,無論是明或清,老的紫砂壺嘴均是單孔,沒有多孔之壺。還有人說通過敲茶壺聽聲音辨別老壺的,這樣做其實沒什麼科學道理,應該是故弄玄虛。
  • 歷代紫砂名家作品鑑賞之清代紫砂名家「第一篇」
    俯視澄明,遊鱗可數,使人悠悠有濠濮間趣。自南軒過豔雪亭,渡紅橋而北,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為湛華樓,佔隔水迴廊相望,此一園最勝地也。壺底署款乙巳新秋石壺史臨,底印『友蘭茶具』四字。蓋臨摹之品也。」《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另載:「友蘭,工制茗壺,創紫砂爐鈞釉裝飾。」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壺藝風格》友蘭,善制饒彩釉砂壺,飾以粉彩花鳥。曾被蘇州拙政園主聘去制壺,精美絕倫。」
  • 宜興紫砂壺與紫砂香爐創作怪才曹安祥
    縱觀曹安祥的諸多紫砂工藝的精湛作品中,都與佛有著不解之緣,都能尋覓到佛的蹤影,禪悟遂成為他藝術創作的基礎。他認為:「佛教人物、思想和文化是紫砂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深刻的影響了紫砂藝術的創作」。曹安祥也由此不斷從佛教文化中吸取藝術靈感,創作出的紫砂壺及香爐與佛文化安靜祥和之態交相呼應,不僅有強烈的民族特點,又兼具濃鬱的地方特色,作品先後被星雲大師、中國佛教協會一誠長老、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等和國內六十多家名寺名院收藏。
  •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顧景舟
    紫砂老藝人裴石民,年少即成名,是年長顧景舟20多歲的紫砂大家,看到顧景舟的《洋桶壺》後,認為憑這件作品,無疑可以當得起紫砂的頭牌,並且由衷讚嘆:了不起,紫砂出了高手了。顧景舟做壺只售生坯,而當地的一位百歲老人——民族資本家華蔭棠先生回憶,當年自己曾經出過兩擔米的價格買了顧景舟的《洋桶壺》。
  • 臺北故宮博物館十大紫砂之寶,稀世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紫砂之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宜興紫砂珍品,多數為清代紫砂茗壺,著名的有清康熙朝的「紫砂胎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花卉瓜稜紫砂壼」、「花卉紫砂方壺」和「花卉紫砂蓋碗」等,都是當時紫砂陶中的最精品。
  • 穿梭千年古城舊巷,探秘這家茶空間如何演繹紫砂之美丨海絲茶旅
    的確,在老西安人眼裡,民樂園是有買賣、有娛樂、有故事、有生活的地方,然而這已無法掩蓋有著「西安最大步行街」之稱的民樂園正逐漸走向沒落的現實令人意外的是,九紫闕卻選擇駐紮在此,一改茶館開在鬧市區或繁華街道旁的「默認規則」。對於這番「另闢蹊徑」的做法,九紫闕的老闆李文卻自有一套理解,「民樂園的特別,就在於它可以接觸到各個年齡階層的人。雖然這裡已經不再是西安最為繁華的地段,但家裡的老人大多仍居住在此,年輕人總歸是要回來省親的。」
  • 紫砂第一人——顧景舟作品集賞析
    心中苦楚,無處發洩,而他在下榻之所經常聽到的鷓鴣聲,恰恰觸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愫。從而創作此壺。變化提梁的型式及空心蓋鈕以虛襯實,造耐人尋味的效果。壺身成短圓筒狀,線條洗鍊明確,與蓋和提梁渾成一體。配以較長的流,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 品味紫砂文化,大同人筆下的宜興丁蜀鎮
    東坡常遊獨山,並曾對弟子說過「此山似蜀」,後人為紀念他,乃將獨山改名蜀山,並在講學處建造一座「似蜀堂」又名「東坡書院」。陶都,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是,昔年的區區小鎮,被人稱為「草鞋碼頭」,街道狹小破敗。今日,繁榮興盛,面目一新,已是江蘇省數一數二的大鎮了。
  • 喜歡紫砂陶藝的人必須知道的——歷代傳人及其傳世佳作
    同時,村裡還辦了個紫砂廠,現在有50多人在廠裡制壺,目前該廠已開發了100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香港、臺灣等地和東南亞許多國家。還有許多海外客商經常把汽車開到村裡,登門求購紫砂壺,對那些紫砂高手和名人之後的作品,他們常常不惜化重金收購,一把壺逾千達萬是常有之事。紫砂陶自宋初產生以來,在至今近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孕育了一個又一個技精藝絕的紫砂名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