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考古研究所參加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紀要

2021-03-01 故宮考古

2018年10月22—24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承辦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127家考古文博機構代表,美國、英國等12個國家的代表和數十家媒體代表近千人參加了此次大會。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的故宮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研究館員作為特邀專家參會。故宮考古所副所長王光堯研究館員、副所長徐海峰研究館員、張曉瑋副研究館員、吳偉工程師同時受邀參會並參加了專委會的學術討論會。

故宮考古所參會一行合影

 

大會於10月22日上午開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霖,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傑西卡·羅森等先後致辭。為表彰中國考古學家的相關研究項目和創新性成果,開幕式還進行了此前中國考古學會評選出的中國考古學終身成就獎、田野考古獎、研究成果獎(金鼎獎)、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等獎項的頒獎儀式。

開幕式後進行了六場主題報告,分別就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東亞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研究的突破、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關係探討、巴蜀考古與成都考古收穫等方面向在場學人介紹了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

一、宋遼金元明清專委會學術研討


此次大會會期3天,中國考古學會下設的16個專業委員會以及大會特設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圍繞「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主題,分別組織學術討論會,就各自領域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的交流。我所業務人員主要參加了宋遼金元明清專業委員會的學術研討。

在為期一天半的專委會討論會上,來自全國多家考古文博機構及高校的50餘名學者參加了該專委會的討論。學者們以遼上京遺址、陰山以北金元時期城址、明蜀王宮遺址、石室墓、明代墓葬、南水北調河南段出土瓷器、窯址考古、中國古代建築脊飾等為題發表演講,與會學者對於城鎮及重要遺址、墓葬、手工業、絲綢之路及其他遺蹟和遺物的發現與研究的討論熱烈。我所徐海峰副所長還就現場報告的有關學術成果與故宮考古相關的問題等與學者交換了意見。

宋遼金元明清專業委員會是中國考古學會的下設機構,以宋遼元明清時代考古發掘及研究為學術目標,近年來開展了諸多相關學術活動。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皇宮,自考古所成立以來持續開展明清時期考古發掘與研究項目,近年來又在院內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元明清「三疊層」,並參與了明中都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今後將積極參與宋遼金元明清專委會以及中國考古學會其他相關專委會的學術活動,不斷提升故宮考古的學術影響力。

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分組討論合影

 

二、學術考察

本次大會分組研討後組織學者進行了學術考察,考古所參會人員兵分兩路分別考察了李莊古鎮和抗戰文化史跡以及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金沙遺址博物館。

李莊是抗戰時期的文化大後方,1940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十六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才先後返回原處。我國考古界的前輩如傅斯年、李濟、梁思永、夏鼐、曾昭燏、安志敏、吳金鼎等均在李莊進行考古學研究,成果斐然。當看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址、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梁思成林徽因舊居、同濟大學舊址、中央博物館籌備處等舊址時,崇敬之心與感佩之意油然而生,為文物命運之多舛扼腕嘆息,為民族危難時期考古前輩之學術堅守與執著所感動,追慕先賢,鑑往知今,為我們做好今後的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三星堆古遺址分布面積12平方公裡,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和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遺址出土有許多奇異詭譎的青銅器,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流光溢彩的金杖、滿飾圖案的邊璋玉石器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三星堆文化蒼古雄渾、博大精深,其文明輝煌燦爛、堪稱世界文化藝術的奇葩。

金沙遺址於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分布範圍約5平方公裡,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600年,時代相當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已發現的重要遺蹟有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還有數以萬計的陶片、數以噸計的象牙以及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和鹿角,堪稱世界範圍內出土金器、玉器最豐富,象牙最密集的遺址。

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考察一日中,深感其莊嚴雄強、聖潔華貴、震撼驚人,恍若身臨其境、故國神遊,堪稱一場「朝聖」。


三、會員代表大會

在學術大會舉辦前夕,召開了「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本次大會上,故宮考古所副所長王光堯研究館員當選為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所長徐海峰研究館員當選為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

中國考古學會成立於1979年4月,第一屆理事會由夏鼐任理事長,裴文中、尹達、蘇秉琦任副理事長,王仲殊任秘書長,王振鐸、安志敏、陳喬、陳滋德、張政烺、賈蘭坡、顧鐵符、宿白為常務理事。2008年,第五屆理事會產生,由我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任理事長,李季副院長任常務理事,楊晶研究館員為理事。2013年產生的第六屆理事會中,李季副院長(故宮考古所所長)任副理事長,考古所楊晶研究館員、王光堯研究館員為理事。在今年的換屆大會中,王光堯、徐海峰分別被選舉為第七屆理事會的常務理事、理事,兩位也將秉承故宮考古人的學術傳統及奉獻精神,繼續為故宮考古的發展,為中國考古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

 

中國考古學大會第一屆會議於2016年在河南鄭州召開,此後兩年召開一次,堪稱考古學屆的一次盛會。而故宮考古所自2013年成立以來,不斷開闢發掘領域,拓寬業務範圍,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近年來,故宮考古在院內外陸續展開了多項考古發掘項目,如院內範圍的的慈寧宮花園、南薰殿、大高玄殿發掘項目,國內如景德鎮御窯遺址、明中都皇城遺址的合作發掘,以及雄安新區的考古發掘;同時,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近年來陸續展開與印度、烏茲別克斯坦、杜倫大學合作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等項目。日後,故宮考古所的青年學者將繼續夯實業務基礎,積極參與考古學相關領域的學術研討,發出故宮考古的聲音,展現故宮考古的業績與風採。

 

相關焦點

  • 2016年第八屆世界考古學大會述要
    各地區的考古學者向公眾介紹當地的考古學實踐。會場內除布置大量學術海報、專業期刊書籍展示區外,重點對日本考古工作現狀、公眾展示手段進行了現場展示。特別是京都市考古研究所的公眾展示及各考古博物館的公眾參與活動及文創項目,生動有趣,對國內公眾考古頗具參考價值。
  • 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今日開幕 中國土司遺址獲大獎
    12月14日上午,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上海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開幕,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學共同承辦。 本次論壇為期四天,12月14日-17日在上海大學將進行多場世界考古學主題論壇演講和公眾考古學講座。
  • 「以考古經世」:唯物史觀與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期夏鼐的考古學研究
    摘要:唯物史觀是夏鼐考古學研究和工作的指導思想。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期,夏鼐的思想經歷了從「洞察當前的社會」中國近代史研究到「以考古經世」考古學研究的思想轉變。留學英國期間,夏鼐積極吸收以柴爾德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考古學思想。
  • 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隆重開幕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項目評選結果揭曉
    2015年12月14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隆重開幕。
  • 世界考古論壇: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研究」。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學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上海市市長楊雄、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等出席開幕式。
  • 殷墟發掘90周年 中國考古學從這裡啟程
    到如今,90年過去,不少人將這一次發掘開啟的此後長達9年的殷墟考古歷程,稱頌為「中國考古的正式誕生」。不僅如此,殷墟考古也成為「考古」這一西方舶來的學科在中國正式成熟的搖籃。    近日,「殷墟科學發掘九十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在河南省安陽市舉行。
  • 中國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石窟寺考古處於什麼階段?它的過去是怎樣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日前,「中國石窟寺考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舉辦兩期考古系列學術講座
    為配合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協辦的第四屆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蒙古、貝加爾西伯利亞與中國北方古代文化研究學術會議的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特邀請俄羅斯聯邦科學院物質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員帕列科夫·安德烈·甫拉基米羅維奇博士和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員瑪麗亞
  • 考古|故宮下面又發現一座元代宮殿遺址!快來圍觀(多圖)
    5日,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發布了一組考古成果。神秘的「元代大內皇宮」終於找到「真身」,原來它竟暗藏於紫禁城之內。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稿】從考古到歷史類博物館:基於考古學的解讀和展示
    一、考古學的發展和考古學的重要內容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傅斯年先生在集刊第一本《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對待材料的態度成為最大的工作旨趣,「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所研究的材料便進步」,「凡一種學問能擴充他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則進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4】 ,成為中國考古學傳統的圭臬。
  • 中國考古學年鑑2017之赴外考古
    另如澳大利亞、法國、柬埔寨等國家合作開展的大吳哥項目「柬埔寨吳哥—巨型低密度城市化進程」和「吳哥文明的起源」兩項研究成果被2013年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評為2011~2012 年度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在國際援助吳哥保護行動二十周年之際,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於2013年6月在柬埔寨舉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吳哥保護與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
  • 培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新人
    (記者 齊澤垚)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12月12日—13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
  • 他們是考古青年:用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
    奔向田野、叩擊遠古文明大門的考古青年,立志用美好的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聚焦·考古青年】 他們的眼睛非同尋常——那是代表當今人類,看到先人遺存的第一雙眼睛
  • 「歐亞草原考古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紀要
    2019年12月18日,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與民族考古工作坊」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鵬老師進行了第八期活動:「歐亞草原考古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講座於晚19:00在中央民族大學文華樓1304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常懷穎老師、黃益飛老師及中央民族大學考古文博系師生參與了討論與交流。
  • 「考古學泰鬥」宿白去世
    在2016年5月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宿白先生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這是對他為中國考古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肯定。但對宿白先生而言,這些榮譽稱號並不重要。在先生看來,他「就是個北大的教書匠」。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系主任 白彬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在西南考古、西藏考古、中國歷史考古學、宗教考古、山地考古等領域已初步形成特色,我們將按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圍繞「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總體目標進行人才培養,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海內外考古實習基地,優化辦學條件,讓更多的青年才俊熱愛、投身考古事業
  • 「十三五」期間中國考古學的主要成就
    截至今年年底,全國考古團體領隊資質單位已增至87個,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超過2000人,緩解了考古發掘第一線項目負責人不足的問題。為了提高在第一線工作的年輕同志的田野考古水平,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單位舉辦考古領隊培訓班,嚴格要求,注重實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正式開幕。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辛瀘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柴曉明,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曾穎如,陝西省文物局黨組副書記、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江門市副市長蔡德威,臺山市委書記李惠文,臺山市委副書記、市長謝少謀、臺山市副市長溫家林等出席了活動。
  • 張光直:考古學和中國歷史學
    1928年,他成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第一位考古組組長,該年設立的考古組正是為了負責殷墟——安陽附近的晚商都城的發掘。1945年,他被任命為第一個國立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歷史博物院的首位院長。1949年,他建立起中國大學的第一個考古系——臺灣國立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並成為系主任。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今天上午,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活動正式開幕。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辛瀘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柴曉明,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曾穎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江門市副市長蔡德威,臺山市委書記李惠文,市委副書記、市長謝少謀等出席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