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發掘90周年 中國考古學從這裡啟程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

    艱難複雜的9年殷墟考古,成果卓著。晚商宮殿、作坊、陵墓、甲骨、青銅器、玉器、陶器……共同證實了文獻所載的晚商時代,確實存在。

    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所長傅斯年的領導下,為殷墟考古傾盡全力,前後15季,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考古史上的名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夏鼐等,都在殷墟先後主持或參與發掘,留下歷史的背影。

    也就是說,從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關第一次全面負責、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也可以說,這次發掘是中國考古學啟程的標誌。

    到如今,90年過去,不少人將這一次發掘開啟的此後長達9年的殷墟考古歷程,稱頌為「中國考古的正式誕生」。不僅如此,殷墟考古也成為「考古」這一西方舶來的學科在中國正式成熟的搖籃。

    近日,「殷墟科學發掘九十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在河南省安陽市舉行。據了解,這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論壇,共吸引海內外200餘位從事考古學、歷史學、文字學、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學者參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示,90年前,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等第一批中國考古學家來到安陽殷墟,漸漸揭開了殷墟的神秘面紗,也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序幕,一批早期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發掘中得到了成長和鍛鍊,中國考古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殷墟成為現代中國考古學誕生和成長的搖籃,殷墟考古塑造了中國考古學鮮明的個性,奠定了中國考古學的優良傳統,成為中國考古和文物事業的一個歷史豐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殷墟的文物和保護工作,多年來,殷墟的考古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考古學家。

    據悉,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司母辛鼎、婦好號鳥尊等文物更是享譽海內外。因此,對殷墟及殷王朝和中原文化的認識,始終引領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

    因此,為推動殷墟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動中國考古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參加本次紀念大會的業內專家學者還共同發布了《殷墟發展共識》。

    該共識指出,殷墟遺址的保護與發展在規範化、有效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遠。共識提出6項具體建議,其中包括貫徹在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指導下田野考古發掘的工作思路,為殷墟發掘之後的遺址保護與利用提供堅實的理論、數據及實物的支撐;廣泛應用新興技術,採集和整合殷墟遺址、殷墟文物的數位化信息,建立殷墟文物信息資料庫;加強甲骨文的整理、搜集與數位化處理研究;1928年10月13日殷墟第一次發掘的日子應該成為中國考古人的一個節日———「中國考古日」等。

    與此同時,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徐廣德、劉忠伏、孟憲武等6位曾長期奮戰在殷墟考古工地並做出突出貢獻的考古學家,也獲得殷墟考古發掘「功勳人物」紀念章和紀念證書。

    此外,《九十年殷墟考古人與事》《殷墟出土陶器》《殷墟青銅器全形拓精粹》《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殷墟出土玉器新編》等5部殷墟研究著作也同時首發。安陽市人民政府分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籤署了合作共建殷墟遺址博物館、殷墟國際研究中心、數字殷墟框架協議。

    據了解,科學發掘90年來,殷墟遺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其可觀。其中,已出土甲骨文15萬片,陶器數萬件,青銅禮器約1500件、青銅兵器約3500件,玉器約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萬多件。(作者:付裕) 

相關焦點

  • 殷墟發掘八十年
    然而,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領導的那場引發朝代更迭的戰爭,讓這裡迅速淪為「麥黍漸漸,麥秀離離」的廢墟。星紀之運,無時而止。時光的偉力將這裡從亞熱帶氣候遷變為暖溫帶氣候,殷商文明也一同深埋地下,湮沒無聞。 當世人的目光再次聚集這裡的時候,已是3000年後。
  • 殷墟在中國考古學中的地位
    安陽殷墟是第一個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進行科學發掘的地點。從1928年首次發掘殷墟以來的70年間,考古工作的指導思想不斷調整,方法與技術不斷改進,田野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從殷墟考古70年走過的道路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考古學從初創到成熟不斷發展的過程。
  • 殷墟發掘研究的貢獻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稱為「大邑商」。1928年10月13日,當年繁華的都邑廢棄3000餘年後,董作賓帶人在安陽小屯挖下一鏟浮土,拉開了殷墟持續發掘的序幕。90年後,我們隆重紀念殷墟,其原因不僅僅在於它豐富的地下遺存,更因為它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並成為世界遺產,讓我們實現了與世界其它文明的對話。  證實商王朝的存在並非易事。
  • 殷墟考古發掘80周年紀念活動啟動在河南安陽啟動
    10月30日,為期3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殷墟考古發掘80周年紀念活動暨考古與文化遺產論壇」在安陽啟動。來自海內外的180名專家學者雲集盛會。省委書記徐光春,省委副書記、代省長郭庚茂為本次活動發來賀信。省政協副主席靳綏東參加了開幕式。    殷墟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聖地和搖籃。80年來殷墟考古發現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和重要遺蹟。
  • 紀念殷墟發掘九十年,並不僅因為地下遺存證實商王朝的存在
    1928年10月13日,當年繁華的都邑廢棄3000餘年後,董作賓帶人在安陽小屯挖下一鏟浮土,拉開了殷墟持續發掘的序幕。90年後,學界不分南北,隆重紀念殷墟,不僅僅因為它豐富的地下遺存,更因為它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並成為世界遺產,讓我們實現了與世界其它文明的對話。
  • 殷墟——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20世紀初,中國動蕩不安、內憂外患之時,華夏之學者亦以己身投之於科學考古中,希以證中華之歷史與民族、展中國之考古科學之道路。此中,又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考古組於河南安陽之殷墟發掘為最。20世紀上半葉,殷墟考古佔據了中國考古學的半壁江山。思及商王朝,眾多始知於《封神演義》、歷史課本等,孔孟之時亦多有對三代極盛之時之暢想。
  • 安陽殷墟景區
    殷墟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安陽殷墟殷墟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原稱「北蒙」,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殷墟因於20世紀初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
  • 殷墟:一個王朝的背影
    在這裡這兩樣一定可以極大的得到滿足而不會由遺憾。 殷墟景區票價90元,包括殷墟景區和王陵景區。講解員80元,只負責殷墟景區的講解,或是到了王陵景區想請講解員另出30元。殷墟與王陵由河隔開,憑門票可以免費乘坐電瓶車前往,真心話王陵去和不去一個樣,沒有可看性,說白了全是盜墓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景區電瓶車少的可憐,在遊客中心坐等也十分痛苦。
  • 殷墟遺址博物館開建
    據介紹,殷墟遺址博物館佔地面積268畝,建築規模5.1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殷墟考古發掘史展廳、出土遺蹟廳、殷商社會生活史展廳、甲骨文廳、玉器廳、青銅器廳及精細考古實驗室等,總投資估算約10.6億元,計劃2022年底建成開館。
  • 安陽殷墟考古史上最大規模發掘開始 將歷時一年
    中新網4月17日電 據大河報報導,安陽甲骨驚天下,殷墟考古動四方。安陽殷墟作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一直是中國考古工作者心目中的聖地。如今,又一段必將載入殷墟考古史冊的盛事昨天開始書寫:由河南省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開始對殷墟西區進行大規模的發掘,將在1年的時間內發掘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之大、參加人員之多都是殷墟考古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殷墟西區考古工地位於洹水南岸,隔河而望就是殷墟王陵區,發掘地東距殷墟小屯、花園莊宮殿區約4公裡。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
    ,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從史影到信史,走進商朝遺蹟
    對於一些謹慎的學者來說,甚至商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都是需要證明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商王朝遺蹟的發現。商王朝從「史影」到「信史」,是由殷墟甲骨文的發現開始得到證實的。由於1917年王國維成功從安陽小屯發現的甲骨卜辭中輯出「商王世系表」,而該表又與《史記·殷本紀》所記商朝王位傳承基本一致,商王朝的存在遂成定論。
  • 殷墟遺址發掘遭遇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矛盾
    多年不懈的發掘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先決條件。這一進程中值得記錄的地標是安鋼和小屯村。沒有安鋼迅疾連綿的基建工程,或許殷墟的發掘要比現在慢很多年。但安鋼擴建留下的現實是,諸多殷墟遺址不復存在。與安鋼不同的是,小屯村在殷墟發掘過程中完全被動。
  • 殷墟遺址博物館安陽開建
    新華社鄭州11月23日電,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23日正式開工建設。兩年後,這裡將向公眾全面呈現三千多年前輝煌燦爛的殷商文化內涵。這是殷墟遺址博物館效果圖。1928年10月13日,身穿長袍馬褂的董作賓在殷墟揮出的第一鍬,揭開商代都城的冰山一角,開啟中國90多年來對上古文明的探尋。殷墟是中國最重要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張光直:考古學和中國歷史學
    這些以仰韶文化命名的彩陶遺址,在中國北部相當廣大的地區普遍存在,為該地區史前人的活動提供了最初的實物依據。安特生獲取和分析考古資料的手段,自然地為中國的學者所吸收,因而,中國有了同樣的田野考古研究。在這裡,我無意對安特生的考古方法進行詳細分析。但是,有必要指出,安氏和他的地質調查所的西方同事應用於考古學和地質學的某些基本方法,對中國考古學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 《國家寶藏》第三季:殷墟博物館
    歷史文化遺產名稱:安陽殷墟  歷史文化遺產英文名稱:Yin Xu  歷史文化遺產簡介:  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從1928年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主持考古發掘開始,在殷墟先後發現了五十多座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更是填補了商代中期都城的空白。
  • 殷墟地下城36平方公裡,挖了90年才發掘了不到5%
    在甲骨文被發現的過程之中,更多的人對於文字有了更大的興趣,而我們自然也知道甲骨文,就是來自於殷墟。眾多考古的學者都喜歡將殷墟,作為自己考古的首要選擇,可見殷墟有多麼的重要。但殷墟從正式挖掘到現在為止,已經有90年的挖掘歷史,那麼為什麼還沒有挖完呢?讓我們來共同探尋殷墟的秘密。
  • 為你讀書|清華大學走出的「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和「考古學之父」
    1981年,他回到曾經住過的照瀾院,想起清華歲月,竟哭了起來,人生一晃就快90年了!第二年,他在美國病逝。李濟在西陰村的考古,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主持現代考古發掘,用現代方法進行野外考古。李濟學人類學時,學了很多考古知識。而且,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永是中國第一個考古學博士,他給李濟當助手。在精細的發掘下,李濟找到了半個蠶繭,可以證明歷史上早已養蠶抽絲。這次考古成果頗為豐厚。
  • 殷墟發掘出多項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合肥9月25日電(記者熊潤頻)因甲骨文而聞名天下的殷墟,近年來考古發掘有了多項重要發現。在安徽銅陵日前舉辦的第三屆青銅文明與科技考古國際學術會議上,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介紹了近年來殷墟範圍內的考古新發現。
  • 安陽人話殷墟
    考古學考古學就是一門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學問,通過考古發掘工作最大可能地復原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發掘工作揭示古代社會的各類各級場景,研究社會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身為安陽人,提起殷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我們再來聊聊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