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一個王朝的背影

2020-12-11 社會觀123

殷墟,原稱「北蒙」 ,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 自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 ,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殷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包括宮殿、宗廟等建築基址80餘座。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防禦濠溝,將宮殿宗廟環抱其中,起到類似宮城的作用。宮殿宗廟區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銅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殷墟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群,也沒有傳統意義上保存的那麼完整,因為它就是一個廢墟。所以在去之前一定要做足心理準備。想想殷商離現在是那麼的遙遠,又怎能以當下的眼光看待歷史!當然國人對保護歷史遺蹟歷代都那麼薄弱,如今可以看到已經是幸運的,滿足的。來到殷墟就為了看兩樣。一是甲骨文、二是司母戊鼎。在這裡這兩樣一定可以極大的得到滿足而不會由遺憾。 殷墟景區票價90元,包括殷墟景區和王陵景區。講解員80元,只負責殷墟景區的講解,或是到了王陵景區想請講解員另出30元。殷墟與王陵由河隔開,憑門票可以免費乘坐電瓶車前往,真心話王陵去和不去一個樣,沒有可看性,說白了全是盜墓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景區電瓶車少的可憐,在遊客中心坐等也十分痛苦。

殷墟博物館在殷墟景區內,進了景區右手邊就是,為了營造氛圍博物館是建在地下的,下坡路的左側地面有時光軸,根據所經的每一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進行排列,直到博物館門前。很好的創意,也讓走過這條路的人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博物館內大部分都是真品,看了各種精美的物件,心生敬畏,讚嘆古人!其中甲骨文(真品)及司母戊鼎(1比1的仿品)都可以看到。

第一女將軍婦好的陵墓也在景區之內,這裡是一定要看的,墓室距離地面有7米,墓室內都是按照挖掘時的形態做的仿品。可惜這裡並沒有棺槨,據講解員說當時在挖掘時最下面一層放棺槨的墓室滲滿地下水,經過千年可能已經腐蝕了,婦好墓最大的價值就是沒有被盜過,誰都不會認為在宮殿的一側會有墓地,所以保存完整,在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為考古提供寶貴依據。殷墟,位於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又稱"殷虛","殷邑」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商邑",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的255年間,這裡一直是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商滅亡後這裡淪為廢墟。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區主要保護展示設施有:甲骨文「門」字形大門、司母戊方鼎展示、婦好墓壙、婦好享堂、婦好雕像、殷墟地下博物館、仿殷雕牆與闕樓等。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禮器有鼎、斛、簋、觚、爵等,樂器有鐃、鈴、鉦等,兵器有戈、矛、鉞、刀、鏃等,工具有錛、鑿、斧、鋸、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裝飾藝術品有人面具、人頭面具、銅牛、銅虎、銅鈴等。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金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四五千件。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禮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還有工具以及其他雜器。1950年~1986年間,發掘所得禮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還有一些工具、藝術品和雜器。1986年以後,仍有不少青銅器被發現。青銅器主要出土於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號墓——婦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種類齊全。青銅器中鑄造技術工藝最為精美的是禮器。而殷墟出土的禮器,不僅種類多,而且形制多樣,呈現圓、扁、方等形狀,其中以圓形器為主。最大最重的當屬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重875千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銅器,也是青銅文明的巔峰之作。此外,侯家莊西北崗M1004號墓出土的牛鼎和鹿鼎、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司母辛大方鼎等,也是重型禮器。

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裡崗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大量使用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複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複合技術。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係,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同時,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突出表現了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

考古學影響殷墟的發掘,是中國傳統金石學與西方田野考古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標誌。 殷墟宮殿區、王陵區的發掘,大批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矚目,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後岡遺址「三疊層」的發現,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分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係,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殷墟發掘工地成為培養中國考古人才的搖籃,從這裡走出了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梁思永、郭寶鈞、尹達、夏鼐、胡厚宣等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殷墟的發掘,對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在歷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之風作了正面回應。隨著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學證實,中國學術界得以展開有關文記載中的「夏王朝」的探索。

相關焦點

  • 紀念殷墟發掘九十年,並不僅因為地下遺存證實商王朝的存在
    > 殷墟是商王朝都邑,甲骨文稱之為「大邑商」。1928年10月13日,當年繁華的都邑廢棄3000餘年後,董作賓帶人在安陽小屯挖下一鏟浮土,拉開了殷墟持續發掘的序幕。90年後,學界不分南北,隆重紀念殷墟,不僅僅因為它豐富的地下遺存,更因為它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並成為世界遺產,讓我們實現了與世界其它文明的對話。
  • 遇見殷墟
    在殷墟大門口「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處一起合影時,他們家的小姑娘突然問我:「叔叔,這個大門的造型是什麼含義?」我告訴她,這是咱們中國最早的「門」字,是甲骨文中「門」字的寫法。兩扇為門,一扇為戶。今天我們理解的「戶」多指「窗戶」,其實甲骨文中「戶」字像一扇門的形狀,這才是它最初的含義。推開這扇門,我們將走進一個三千年前的先民的世界,那裡有甲骨天書,那裡有卜辭貞語,那裡有商史跫音,那裡有青銅模範.
  • 殷墟發掘90周年 中國考古學從這裡啟程
    中國考古史上的名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夏鼐等,都在殷墟先後主持或參與發掘,留下歷史的背影。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示,90年前,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等第一批中國考古學家來到安陽殷墟,漸漸揭開了殷墟的神秘面紗,也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序幕,一批早期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發掘中得到了成長和鍛鍊,中國考古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殷墟成為現代中國考古學誕生和成長的搖籃,殷墟考古塑造了中國考古學鮮明的個性,奠定了中國考古學的優良傳統,成為中國考古和文物事業的一個歷史豐碑
  • 殷墟發掘研究的貢獻
    白陶為殷代王室成員和高級貴族所喜愛,殷墟出土白陶甚少。圖為安陽工作站的考古人員利用當地合適的原材料和古代技術燒制出的白陶。  嶽佔偉供圖  殷墟,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以殷墟為支點建立起來的中國上古史體系,換成了遺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術語、新概念,對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國家進程等人類文明重大課題作出貢獻。
  • 安陽殷墟景區
    ,該王朝延續了近500年,是具備疆域國家形態的中國上古歷史的開端。直到明朝時,才成為由數戶人家組成的一個居民點。清末以來,小屯居民在耕作中常從地下挖到碎骨片。19世紀末,當地傳聞碎骨即所謂的龍骨,可以治病,於是村民收集碎骨片,或留作已用,或賣給中藥鋪。從此,「龍骨」被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掘出。
  • 殷墟裡為何有高加索特徵人骨?喜歡人祭的商王朝難道真是白人建立的?
    良渚文明其實被之後的商王朝毀滅了!而商人是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商朝是西來的兩河流域移民等等。似乎對他們來說,承認中華有上下五千年文明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必須將中華文明縮短為3500才能稱他們的心。說起來,商王朝是一個受到國內外學界認可的且具有成熟的文字體系信史朝代,其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基本相符(甲骨文內容與《史記》高度符合)。
  • 殷墟考古走過九十年:告訴你一個不知道的殷墟
    殷墟是我國商王朝後期的王都,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老城西北郊,遺址以小屯為中心,橫跨洹水南北兩岸及其附近的20多個自然村落,面積約40平方公裡。據《史記·殷本紀》《正義》引古本《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近代學者多認為「七」當為「二」之誤。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共經8代12王,歷時273年。
  • 中國最早的商王朝的遺蹟:殷墟
    十年前來過一次殷墟,尤記得當時的震撼;十年後故地重遊,發現增加了王陵遺址景區。 殷墟是很著名的國家5A級景區,也是安陽作為八朝古都之一的重要依據。因為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 目前分為兩部分: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遺址。
  •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從史影到信史,走進商朝遺蹟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商王朝遺蹟的發現。商王朝從「史影」到「信史」,是由殷墟甲骨文的發現開始得到證實的。由於1917年王國維成功從安陽小屯發現的甲骨卜辭中輯出「商王世系表」,而該表又與《史記·殷本紀》所記商朝王位傳承基本一致,商王朝的存在遂成定論。1928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董作賓前往安陽小屯發掘,揭開了殷墟考古的序幕。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
    其中,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坑內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現闢為M260展廳。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 河南出土的一個文物,揭開了一個王朝崩潰的真相!
    這是因為,商朝是一個極為迷信的王朝,3000多年前,鬼神和巫術統治著中原大地,那是一個血腥的時代,一個活人獻祭的時代。商朝為何迷信?為何崇尚活人祭祀?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今天,庫叔帶庫友們一起,跟隨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走近3000多年前的血腥商王朝。
  • 殷墟苑裡故事多
    原標題:殷墟苑裡故事多    巨大的宮殿、恢蟲的廟宇、氣勢磅礴的王陵,安陽殷墟每天迎來四海八方遊客到這裡訪古尋蹤。
  • 殷墟在中國考古學中的地位
    正由於殷墟是晚商王朝的都城,在發掘清理深埋於地下的各種遺存時,各種不同的遺存對象,向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一般聚落考古中碰不到的難題。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摸索與創新中積累與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今天,當我們在殷墟平面圖前或遺址現場看到這個都邑的巨大規模、結合地形而配置的合理布局和各個區域內的豐富內容時,往往只注意工作的結果而忽略當年發掘時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國商代歷史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
    而文物作為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饋贈,是考古工作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環節。而在中國近現代的考古工作中,發掘規模最大,影響意義最為深遠的考古遺址莫過於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在這個過程中文物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安陽遺址的發掘起因是無意間被發現的甲骨,而之後大量青銅器等文物的出土則讓商王朝,這個距離我們三千餘年的王朝得以被世界所承認。
  • 世界文化遺產河南安陽殷墟,七朝古都,歷史文化悠久!
    而殷墟就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西北郊,橫跨河南北兩岸。而殷墟在古時候被稱為」北夢」,而到了近代才被稱為」殷墟」。殷墟王陵遺址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和祭祀場所,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出自此地。王陵遺址總面積大約有180畝。
  •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遺址
    如今的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曾是殷商王朝中心區域。隨著商王朝的滅亡,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因此史稱殷墟。這裡是中國連續發掘時間最長、清理遺蹟最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遺址。殷墟作為中國商代後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它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內有大量的青銅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達 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 殷墟——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殷墟考古與其肇啟者們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中國商代晚期的古代都城遺址,公元前1300年前後第二十代商王盤庚由奄遷都於殷(今安陽小屯一帶),在此建立了長期穩定的都城,歷經八代十二王,共計255年。
  • 殷墟,沉澱著華夏遠古文明史的地方
    第二天參觀殷墟。一到殷墟博物苑,紅色木漆大門一下便把人帶入到遠離現代的遠古氛圍當中。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的都城,是沉澱和記載華夏幾千年前文明的地方,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包括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殷墟王陵遺址、宮殿宗廟遺址、甲骨窖穴、車馬坑等,無一不彰顯著中國遠古文明的發達,但同時也看出奴隸社會殉葬制的殘酷。殷墟遺址是一代王朝的記憶,絕對是國寶匯集的精華景點,太值得一來了!
  • 河南安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殷墟博物館
    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因20世紀初期在殷墟發掘出甲骨文而在世界聞名。殷墟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在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安陽殷墟博物館建設在恆河的西岸,為了減少對遺址地區的幹擾損壞,博物館採用將建築主體下沉到地下的設計。
  • 《國家寶藏》第三季:殷墟博物館
    殷墟博物館  博物館名稱:殷墟博物館  博物館英文名稱:Yinxu Museum  博物館簡介:  殷墟博物館是在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期間新誕生的一座殷商王朝文物精品博物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安陽市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