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原稱「北蒙」 ,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 自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 ,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殷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包括宮殿、宗廟等建築基址80餘座。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防禦濠溝,將宮殿宗廟環抱其中,起到類似宮城的作用。宮殿宗廟區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銅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殷墟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群,也沒有傳統意義上保存的那麼完整,因為它就是一個廢墟。所以在去之前一定要做足心理準備。想想殷商離現在是那麼的遙遠,又怎能以當下的眼光看待歷史!當然國人對保護歷史遺蹟歷代都那麼薄弱,如今可以看到已經是幸運的,滿足的。來到殷墟就為了看兩樣。一是甲骨文、二是司母戊鼎。在這裡這兩樣一定可以極大的得到滿足而不會由遺憾。 殷墟景區票價90元,包括殷墟景區和王陵景區。講解員80元,只負責殷墟景區的講解,或是到了王陵景區想請講解員另出30元。殷墟與王陵由河隔開,憑門票可以免費乘坐電瓶車前往,真心話王陵去和不去一個樣,沒有可看性,說白了全是盜墓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景區電瓶車少的可憐,在遊客中心坐等也十分痛苦。
殷墟博物館在殷墟景區內,進了景區右手邊就是,為了營造氛圍博物館是建在地下的,下坡路的左側地面有時光軸,根據所經的每一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進行排列,直到博物館門前。很好的創意,也讓走過這條路的人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博物館內大部分都是真品,看了各種精美的物件,心生敬畏,讚嘆古人!其中甲骨文(真品)及司母戊鼎(1比1的仿品)都可以看到。
第一女將軍婦好的陵墓也在景區之內,這裡是一定要看的,墓室距離地面有7米,墓室內都是按照挖掘時的形態做的仿品。可惜這裡並沒有棺槨,據講解員說當時在挖掘時最下面一層放棺槨的墓室滲滿地下水,經過千年可能已經腐蝕了,婦好墓最大的價值就是沒有被盜過,誰都不會認為在宮殿的一側會有墓地,所以保存完整,在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為考古提供寶貴依據。殷墟,位於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又稱"殷虛","殷邑」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商邑",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的255年間,這裡一直是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商滅亡後這裡淪為廢墟。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區主要保護展示設施有:甲骨文「門」字形大門、司母戊方鼎展示、婦好墓壙、婦好享堂、婦好雕像、殷墟地下博物館、仿殷雕牆與闕樓等。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禮器有鼎、斛、簋、觚、爵等,樂器有鐃、鈴、鉦等,兵器有戈、矛、鉞、刀、鏃等,工具有錛、鑿、斧、鋸、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裝飾藝術品有人面具、人頭面具、銅牛、銅虎、銅鈴等。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金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四五千件。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禮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還有工具以及其他雜器。1950年~1986年間,發掘所得禮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還有一些工具、藝術品和雜器。1986年以後,仍有不少青銅器被發現。青銅器主要出土於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號墓——婦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種類齊全。青銅器中鑄造技術工藝最為精美的是禮器。而殷墟出土的禮器,不僅種類多,而且形制多樣,呈現圓、扁、方等形狀,其中以圓形器為主。最大最重的當屬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重875千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銅器,也是青銅文明的巔峰之作。此外,侯家莊西北崗M1004號墓出土的牛鼎和鹿鼎、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司母辛大方鼎等,也是重型禮器。
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裡崗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大量使用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複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複合技術。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係,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同時,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突出表現了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
考古學影響殷墟的發掘,是中國傳統金石學與西方田野考古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標誌。 殷墟宮殿區、王陵區的發掘,大批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矚目,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後岡遺址「三疊層」的發現,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分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係,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殷墟發掘工地成為培養中國考古人才的搖籃,從這裡走出了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梁思永、郭寶鈞、尹達、夏鼐、胡厚宣等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殷墟的發掘,對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在歷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之風作了正面回應。隨著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學證實,中國學術界得以展開有關文記載中的「夏王朝」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