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都市快報的讀者可能還有印象,2010年7月1日,都市快報曾推出8個版的「冬病夏治一冊在手」,這份2010版的「一冊在手」,我們採訪了杭城多位一直戰鬥在冬病夏治臨床一線的中醫名家,汲取他們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整理出一份實用的「冬病夏治」臨床報告。
今年的頭伏是7月18日-7月27日,中伏為7月28日-8月6日,末伏為8月7日-8月16日。古人認為,三伏天這一個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一個月氣溫高,陽氣旺盛,人體皮膚毛孔鬆散,氣血充盈,以至於經脈之氣流暢,穴位敏感。利用三伏天藉助外界的陽氣和藥方調理身體,能夠在一年中最大限度地祛除溼寒,從而減緩冬天多發疾病的發作,這是冬病夏治的精髓。浙江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宣麗華醫師說,「中醫之所以在三伏天治療冬病,看中的就是伏天的『熱』。」
不過在說這8種疾病之前,先來說說今年的天氣,今年頭伏的天氣有點特殊。據氣象預報,明天頭伏第一天,杭城最高氣溫只有32℃,頗為涼爽,顯然還沒達到夏季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進行冬病夏治,會不會影響治療效果,需不需要延期再治?記者 王真
冬病夏治
要注意的11點建議
1.為徹底利用陽氣,最好選擇中午11點到下午1點的午時時間去敷貼,這個時間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張開,貼伏天膏,藥力也是最容易滲透到體內的。
2.對橡皮膏過敏者應提前告訴醫生,換用其他方式固定。
3.敷貼部位切忌沾水、著力,儘量減少活動,以免脫落、移動,影響所貼穴位的準確性。
4.治療當天儘量避免空調或電扇直吹,如果要開空調,溫度不要低於29℃,以微微出汗最好。如果室內溫度太低,會影響貼敷效果——膏藥逼出來的寒氣又進去了。
如果三伏天不太熱,建議冬病夏治病人多穿點衣服保暖,不要穿露肩、露膝蓋的衣服,更不要把貼膏藥的部位暴露在外。如果是關節方面的毛病,坐在空調房間裡,最好再加一件薄襯衣或者透氣的小外套。
5.穴位敷貼後皮膚會出現輕微痛癢感,藥膏除去後局部皮膚發紅或起小丘疹均是正常現象。只要起泡處不感染髮炎,水泡消失後一般不會留下疤痕。即使有疤痕,幾個月後也會自動消退。
如果敷貼部位出現明顯紅腫、癢疼,或起像痱子大小的小水泡,可除去膏藥。局部紅腫、起水泡,一般數日後能自行消退。必要時,可塗少許龍膽紫(紫藥水)、金黴素眼藥膏或溼潤燒傷膏。如果水泡較大,去醫院處理。如果局部皮膚奇癢無比,在皮膚沒有破損的地方,外塗少許皮炎平軟膏。如果貼敷處皮膚沒有不適感,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直到皮膚發紅後除去膏藥。
少數患者在貼敷後,會出現貼敷處以外的皮膚瘙癢、蕁麻疹等,這種情況是免疫過亢引起的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貼敷,去醫院就診。
6.膏藥取下後當天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也不要用肥皂擦洗。浴後用毛巾輕輕吸乾穴位上的水。
7.治療期間飲食要清淡,少吃生冷食品、甜食、油膩和腥、酸、辣等刺激食品,尤其在貼敷當天及貼後2-3天,建議不要吃這些刺激食物。
8.貼敷後局部皮膚可能會留下色素沉著或疤痕,是正常現象。當貼到皮膚發癢或稍有紅腫、疼痛時,立即除去膏藥,可避免或者減少出現色素沉著或疤痕可能。
9.因為膏藥可能會滲出,貼敷期間建議穿深色衣服,不要穿白色衣服。
10.貼敷時如有發熱、感冒、咳嗽等,請立即停止貼敷,等病情好轉再治。
11.平時,在膏藥貼敷過的地方多按摩按摩,保持這些穴位的溫熱,驅除寒溼之氣。
【痛經】
虛寒性痛經最適合冬病夏治
痛經是指女人在月經來之前,或月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或劇痛難忍,並隨著月經周期而發作。
痛經的病因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分三種情況:
一是常常由於經期受寒飲冷,寒溼傷於下焦(腹腔臍以下部位),經血為寒溼所凝,運行不暢而作痛。夏天經常吃冷飲,西瓜也吃冰的,這種情況引起的疼痛比較劇烈,但痛的頻率不高。
二是肝鬱氣滯,血行受阻,經血滯於子宮。如果心情不好,精神壓力太大,會導致肝鬱氣滯。
三是體質虛弱,或肝腎不足,孕育過多,精血虧損。體質上的虛寒,一般會在經後疼痛,治療時間也會比較長。
痛經在冬天時病症明顯,到了夏天有所緩解。
浙江省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莫曉楓說,也不是所有痛經的人都適合在夏天治療,只有虛寒性痛經才適合。因為人體陰陽和自然界陰陽變化相一致。春夏時節,人應該保護體內陽氣生長,以順應自然陽氣的生長;在秋冬則保養人體的陰氣,使體內陰氣得以收藏。
夏天治療虛寒性痛經,就是為了給體內補陽氣。此外,在天氣最熱時,人體氣血旺盛,肌膚腠理開放,膏藥等藥物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效果明顯。
治療手段
以穴位敷貼為主要治療手段,可結合針灸、艾灸或穴位埋線。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穴位敷貼藥物各一次,同時配合針灸等,三年為一個療程。
適宜人群
人比較瘦弱、臉色蒼白、月經量少、顏色淡的人。這些人一般在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按小腹疼痛減輕,如果腹部暖和,疼痛也會減輕。
禁忌人群
經期量很多的人,不適合進行冬病夏治。
治療提醒
針灸或艾灸,要在經期前一周進行治療。
穴位埋線,也要在經前做。穴位埋線用的是手術縫合用的羊腸線,可代替針灸針在穴位內產生針刺效應。藥線一般需要十天至半個月才能吸收,對穴位的針刺作用持續時間長,對患者來說治療過程比較方便。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適合冬病夏治
但鼻竇炎不適合
很多人分不清慢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其實兩個病的範疇不同,症狀也不同——
過敏性鼻炎常呈突然或陣發性發作,但症狀消失也較快,發作的時候鼻內奇癢,會連續打噴嚏,有時還伴有咽癢,眼癢等;
慢性鼻炎的發病則比較緩慢而持續,症狀消退也很慢,發病時表現為鼻塞、流涕,還常伴有頭昏、頭痛等症狀。
「從西醫疾病範疇來說,過敏性鼻炎其實也可以算作慢性鼻炎的一種,除此之外多為鼻竇炎。如果是鼻竇炎,做冬病夏治治療是幾乎沒什麼效果的,因為冬病夏治適合的是虛寒體質的人。」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楊丹紅說。
冬病夏治比較適合的是慢性鼻炎中的過敏性鼻炎,儘管它並不都在冬季發病(最常在秋入冬、冬入春時發作),但過敏性鼻炎患者體質正是以寒、虛為主,遇冷易發病,所以過敏性鼻炎也被看作是冬病。
治療手段
不同的醫院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冬病夏治手段會略有不同,但一般還是以穴位敷貼結合針灸為主,還有藥物擦治、拔火罐等輔助手段。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可以再結合內服中藥。
很多人把冬病夏治只理解為外用藥,是有些局限的,利用夏天的陽氣來治冬季易發的寒症,敷貼是有鼓舞作用的,吃藥則能更直接地作用於臟腑,兩者結合當然效果最佳。要知道,穴位敷貼的最大好處是簡單便利,內服中藥才是扶正固本的最佳手段。
療程
一般來講都是在頭伏、中伏和末伏各一帖藥,兒童每次貼2-4小時,成人貼6-8小時;如果結合針灸,可以每周做兩次。
也有醫生有自己的獨門技巧。比如杭州市紅會醫院兒科專家、主任醫師胡培德,他的法子就比較特別——穴位只貼一個:督脈的大椎穴,隔一天就得敷一次,一次維持24小時,一個月為一療程。由於穴位不變,貼了一次後,病人可以在家照著原來部位繼續貼,不必再去醫院。
如果你錯過了頭伏,其餘時間也是可以去的,大部分醫院在這一個月裡都有開展日常的冬病夏治門診,只要天氣熱,都會有效果。
適宜人群
虛寒體質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都適合做冬病夏治,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虛寒體質呢?
可以自檢有否以下特徵:容易疲勞,面色偏白,食量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或體溫偏低,冬天易生凍瘡;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容易生病。
禁忌人群
有嚴重心肺疾病、對藥物過敏、有皮膚病的人不適合冬病夏治;或如果正在發生感冒發燒或哮喘等急性病,也要等病情平緩了,症狀控制住後再考慮冬病夏治。
治療提醒
1.市一醫院
今年是杭州市一醫院開展冬病夏治的第37年,中醫科主任傅華洲說,他們的冬病夏治有兩個特色:
一是敷貼方中堅持用了36年的山東老薑,品質有保障。二是針對過敏性鼻炎這樣的寒性病症,他們還有個獨門武器,就是藥物擦治——將針灸和藥物塗擦結合在一起,先用針在背部皮膚點刺以後,再用配製好的藥水塗擦在整個背部,刺激局部經絡穴位,發揮最大的藥理作用,它與傳統冬病夏治項目不同的是,不需要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各來做一次治療,只需要在一個伏天連續來做三次治療即可。
市一醫院伏天膏需預約,可到市一醫院4號樓6樓中醫科門診填預約單。
2.浙江省中醫院
針對過敏性鼻炎除中藥敷貼外,省中醫院還結合腹針療法。
腹針是一種比較新的針灸方法,主要在腹部進行針灸。
浙江省中醫院的冬病夏治門診時間為:7月18日-8月底的工作時間。
3.浙江省中山醫院
浙江省中山醫院的蔡明華醫生經臨床試驗,發明了一個對皮膚刺激性比較小的敷貼方子,2009年時就已申請到國家專利,目前中山醫院用的敷貼方都採用了該專利技術。
由於過敏性鼻炎的敷貼穴位中,迎香穴和印堂穴是在面部的,所以用這個方子會比較安全。
中山醫院冬病夏治門診時間:慶春路院區7月18日-8月17日每天工作時間,莫幹山院區7月18日-8月17日每周除周六上午外的工作時間。
【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
什麼是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
「風溼性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聽起來差不多,但是後者比前者要難治許多,前者是一個熱症,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而後者則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療程會長一點。」
浙江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宣麗華說,兩者的症狀也不同,風溼性關節炎痛的是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而且是熱痛、紅腫。而類風溼性關節炎痛的則是手、腕、足等小關節,早期一般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更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
無論是風溼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在中醫裡面都統稱為「痺證」,其原因主要由於正氣虛弱,風寒溼邪乘虛而入,流注於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風寒溼三氣雜合而致發為痺。
對於風溼病來說,一方面夏季來臨,陽氣充沛,外界風寒之邪大為減少,症狀相對減輕。另一方面夏季溼邪較重,又增加了人體感受溼邪發為痺證的機會,所以風溼病患者在夏季既要抓住時機,積極治療,又要提高警惕,預防患病。
治療手段
風溼病是頑症。
宣麗華主任建議:風溼性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最好選擇貼敷結合針灸的方法來做冬病夏治。
「一般來說,隨著病情症狀的輕重,我們會分別建議貼敷、針灸和內服中藥,症狀輕的才是只做貼敷的,嚴重一點的可以選擇後兩者或是同時選兩到三項。」
很多人都是怕麻煩不願做針灸,其實針灸也花不了多長時間,每周兩次,每次一小時,兩個午休即可。有沒有正在發病都可以做針灸,發病者針療四肢,不發病者針療背部。
針對風溼病中尤其是頑固的類風溼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溼免疫性疾病,浙江省中山醫院有一種比較特色的灸法——「長蛇灸」。
「長蛇灸」屬於艾灸的一種。方法是把藥物鋪在人體的督脈上,從背部沿著脊柱,一直鋪到尾椎骨——這也是施灸範圍最大、時間最長的一種灸療方法,治療後需要住院一周,用抗炎藥物幫助灸處癒合,一般需要20多天才能完全癒合。
療程
頭伏、中伏、末伏各治療一次。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馬睿傑說,最好三次都能去醫院貼,而不要買了膏藥自己在原穴位貼,因為醫生有時會根據恢復情況更改和增加穴位。
禁忌人群
具有發熱症狀,或關節局部發熱,以及虛熱型的風溼病不宜冬病夏治。具體要由醫生來診斷。
治療提醒
由於工藝複雜,浙江省中山醫院只有慶春路院區的林家駒醫生一人在進行「長蛇灸」治療,「長蛇灸」必須提前預約,每年只做四十例。現在已經開始預約,預約電話:87238256。
浙江省新華醫院針對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已設立常規化理療室,一年四季都可以前去治療,不特別開展冬病夏治。
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此患者除治療外,平時也要注意加強營養,比如多吃蛋白質和纖維素來預防骨質疏鬆;老年人還可以多吃些膠質豐富或黏稠的食物來滋養骨質,如蹄筋、肉皮、山藥、紅薯、土豆等。
此外,風溼病患者在夏天都應避免貪涼,儘量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飲食上也應忌食生冷以及蝦、蟹等食品。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說出來的病」
慢性咽炎是一種常見病,醫學上指慢性感染所引起的瀰漫性咽部病變,主要是咽部黏膜炎症。
主要病因有屢發急性咽炎、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菸酒過度或其它不良生活習慣、鼻竇炎分泌物刺激、過敏體質或身體抵抗力降低等。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慢性咽炎,這個疾病可以引起長時間的咳嗽,誘發肺、心、腎等疾病。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貧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腎炎等,這點需要注意。
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呼吸科徐儉樸主任曾收治過一位病人,感冒後引起了慢性咽喉疼痛,沒有休息及科學治療,之後出現了心悸心慌、失眠多夢的現象。心電圖做出來發現有心臟早搏,最後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
隨著環境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慢性咽炎的發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職業上看,老師、售貨員、推銷員、播音員等咽喉炎的發病率比較高,所以說咽喉炎是「說出來的病」是有一點道理的。現在,患咽喉炎的兒童也不少,喉嚨長期紅腫容易發炎。
治療手段
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慢性咽炎的主要手段。方子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藥。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進行穴位貼敷,堅持三年為一個療程。
禁忌人群
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等,不宜貼敷,需控制好症狀,再冬病夏治。
【頸椎病、肩周炎】
什麼是頸椎病、肩周炎?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退行性病變後,累及周圍脊髓、神經根、血管和軟組織,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頸椎病的發病因素包括慢性勞損、外傷、不良姿勢等:
1.長期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
2.外傷可以直接引起頸椎病。特別是外傷前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一旦車禍時脖子被猛擊、向前衝,就會有頸椎關節的錯亂,引起頸椎病;
3.不良的姿勢是引起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現在很多年輕人得頸椎病,就是因為姿勢不好,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睡在高枕上、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旋轉頸部或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都屬於引起頸椎病的不良姿勢。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
浙江省針灸推拿醫院(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馬睿傑副主任醫師說,肩周炎的發病原因一定程度上和頸椎病類似,大多是姿勢不良引起的,肩周炎的特點是肩部活動受限,好像手臂被粘在肩膀上了,不能抬高不能往後升。
歸根結底,這兩個病都是因為人年紀大了或者姿勢不當造成頸部和肩部氣血運行不暢。「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頸部血液循環加快、肩關節韌帶肌肉變舒展、神經復甦活躍,正是治療骨傷病的最佳時機。血液循環加快,有利於帶走骨頭軟組織附近的「垃圾」,消除骨刺、水腫和炎症。關節、韌帶、肌肉變舒展,有利於骨關節的復位;神經復甦活躍,有利於疼痛、發麻的消除。
治療手段
馬睿傑醫師說,頸椎病和肩周炎的冬病夏治主要是兩種思路:針灸、針刺和艾灸,加穴位貼敷。
針灸、針刺就是在具體痛處下針,膏藥貼敷的藥材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藥,這款是膏藥貼敷的經典方。
「骨傷科的疾病是因為寒氣溼氣入侵,用艾灸的方法在相應的穴位上『烘烤』,對驅寒祛溼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我們冬病夏治治療骨傷毛病,會大量用到艾灸。」馬睿傑醫師說。
使用艾灸有很多手法,有隔著生薑末、大蒜末、粗鹽艾灸,有對著痛處畫圈、點啄等,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
療程
3次為1個療程,連續3年。
治療提醒
省中醫院針灸科莫曉楓說,以前大家認為骨傷病是個發病原理很簡單的病,哪裡不舒服了就醫哪裡,很有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意思。「其實,現代中醫治任何病包括骨傷病,都會把病人當成一個整體來看,是不是腸胃不好、吸收不佳導致的骨頭神經疼痛?中醫還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來配伍不同的藥方,不是得同一種病就吃同一種藥。」
比如說頸椎病,年輕人肌肉比較酸,這歸到脾經,需要在脾經上貼膏藥和配針對脾臟的方子;而老年人是長期勞作、勞損過度,就在腎臟上調節,補足腎氣。
再比如頸椎病和肩周炎的痛分成好幾種,如果是天氣變冷、吹了冷氣,關節好像僵住了,這要用溫暖驅寒的艾灸;如果是放射狀的疼痛,說明是神經性的問題,要用針刺;疼痛不劇烈,但是比較持續,可以用穴位膏藥貼敷的方法。
「還有個誤區,以前大家認為骨傷科的內服藥可能會傷胃,能不用就儘量不用。」莫曉楓醫師說,以前的骨傷藥以活血化淤為主,會促進血液循環,可能增加飢餓感。現在醫院治療骨傷科疾病內服藥也很重要,要用健脾開胃的藥,增加人體的運化功能,調理體質。所以當醫生給你配內服藥的時候,也不要有顧慮。」
記者 章貝佳 王真 張姝 李靜 通訊員 徐尤佳 於偉 方序 湯婕 張穎穎 陳員 黃春燕 阮芝芳
【哮喘】
調查顯示,哮喘冬病夏治治癒率高
哮喘是一種表現為反覆咳嗽、喘息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遺傳和環境兩個方面:如果直系三代親屬中有人得哮喘,孩子得哮喘的概率就會增加;還有,大多數的哮喘病人是過敏體質,碰到過敏原就有哮喘、皮炎等一系列過敏反應。
不少哮喘病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到冬天,哮喘反覆發作,症狀加重;到了夏天,症狀明顯減輕。哮喘「冬天重夏天輕」正是它作為典型「冬病」的主要特徵。
浙江省新華醫院中醫科主任王德玉醫師說,中醫認為,哮喘是身體虛症導致的疾病,宿根為「痰飲伏於內,膠結不去」,病人往往有肺、脾、腎三髒虛弱的情況,因此一旦氣候變化、感冒風寒淋雨,「宿痰」為新邪引動,臟腑為外邪侵入,就會引起發病。從西醫的角度來講,調節身體免疫力,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減緩過敏的症狀,從而緩解免疫力異常的過敏性哮喘。
要治好哮喘,應該在夏季陽氣最旺、人體氣血經絡舒暢、皮膚腠理宣洩時抓緊治療,最大限度地驅風祛寒,讓人體備足陽氣,到冬季時才不易被寒邪所傷。
舟山市嵊泗縣中醫院兒科曾做過一項調查,選了100名反覆咳嗽、咯痰久治不愈或感冒後就咳嗽的3歲-13歲的兒童,病程從3個月到5年都有。經冬病夏治連續治療3年後,治癒28例(咳、痰、喘消除,未再復發)、顯效43例(咳、痰、喘明顯減輕,偶有發作)、好轉26例(咳、痰、喘減輕,發作次數減少)、無效3例(症狀無改善),有效率為97%。
治療手段
哮喘高發的人群為老年人和兒童,浙江省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叢麗專門為孩子看呼吸方面的疾病。「每年三伏天,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看哮喘,整個兒科門診都是孩子,每天都有上百個小病人。那一個半月,我們幾個醫生的主業就是給孩子貼膏藥,空下來趕緊做藥丸、剪膠布。」叢醫師說。
冬病夏治治療哮喘,狹義來說是穴位膏藥貼敷,這也是中醫最精髓的冬病夏治方法。
膏藥貼敷主要選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腎俞、命門、定喘等穴位貼敷治療,以皮膚發紅,出現似痱子大小的水泡為度。但是治療大人和小孩的思路不同,大人可能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呼吸道乾燥,所以要補腎,提升機體分泌津液能力;小孩則是脾胃較弱,導致體質偏差,所以調理好腸胃,讓孩子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過敏性哮喘。
膏藥貼敷的藥材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藥。
療程
膏藥貼在背後6個穴位。頭伏、中伏、末伏各貼一次。成人每次貼4小時-6小時。兒童和敏感肌膚者,每次1-2小時。連續貼3年。
如果病人屬於過敏體質,或者以前用藥時有起泡反應,要和醫生說明,適當減少貼敷時間。
適宜人群
非氣道畸形引起的哮喘,像反覆感冒、體弱、過敏引起的成人或小兒哮喘都適合冬病夏治。
禁忌人群
兩歲以下孩子。因為皮膚嬌嫩,貼膏藥容易破損感染。
治療提醒
省中醫院叢醫師說,穴位膏藥貼敷比較適合寒性體質、寒性的哮喘,不適合熱性體質和熱性的哮喘。
寒性的哮喘表現為嘴唇蒼白、痰鼻涕稀白,呈泡沫狀,有點像雞蛋清。大便稀溏、手腳冰冷、呼吸急促、胸口悶等。
熱性的哮喘表現為呼吸急促、有痰、鼻涕呈黃色、胸口悶、呼吸提不上來、大便幹硬、嘴唇泛紅等。熱性的哮喘有部分是因為支氣管有炎症,需要先用西藥把致病菌打敗,緩解急性症狀,而不應該用起效較慢、對付慢性疾病的「冬病夏治」。
如果哮喘在急性發作期、有發燒、症狀加重等情況,不要貼敷膏藥,等症狀控制了,再貼膏藥。
哮喘「冬病夏治」的食療也很重要,在日常膳食餐飲中以「清補」為主,要有充分的碳水化合物類食物,保證機體的熱能供應。
【胃痛】
慢性胃炎、胃潰瘍適合冬病夏治
許多成年人都有胃痛的毛病。胃痛常見於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神經官能症等。
急性胃炎起病較急,疼痛劇烈。慢性胃炎起病較慢,疼痛隱隱。
潰瘍疾病疼痛有節律性。胃潰瘍疼痛多在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出現,而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食後三小時發作,進食後可暫時緩解。
胃神經官能症,多在精神受刺激時發病,沒有固定痛點。
杭州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包燁華說,胃痛的原因分三種:外受寒邪,邪犯於胃。或過食生冷,寒積於中。或偏嗜辛辣,溼熱內鬱;心情不好,導致氣鬱傷肝,氣機阻滯,橫逆犯胃;疲勞過度後,脾胃虛弱,也可導致胃痛。
脾胃虛寒導致的胃痛,最適合在夏天治療。
治療手段
以穴位敷貼為主,也可結合針灸、艾灸或埋線。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進行穴位敷貼藥物各一次,同時配合針灸等,三年為一個療程。
適宜人群
適合脾胃虛寒的人。表現為疼痛隱隱,精神疲憊全身乏力,臉色蒼白。不想吃飯,吃得很少。一吃冰涼的東西胃痛加劇,喜歡喝熱飲。大便爛,手腳冰冷,胃痛時用手按住可減少疼痛。
禁忌人群
嘴巴有口氣,舌苔白膩,犯胃酸,胃痛有灼熱感等。
【凍瘡】
凍瘡多發於長江流域
凍瘡,醫學上認為是由於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受寒冷侵襲,血管收縮或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的組織損傷,症狀是又紅又腫,時癢時疼。
杭州市中醫院皮膚科陶承軍主任說,長凍瘡與環境的溼度和溫度密切有關,多發於溫度低、溼度大的長江流域,尤其是長得「水嫩嫩」的女性和小孩子,皮下細胞含水量多,容易被凍瘡盯上。凍瘡經常是「一年生,年年生」。這是因為生凍瘡的部位,血管結構發生改變,比其他地方的皮膚更脆弱。
從部位來看,手、足、鼻尖、耳朵和面頰等處比較容易長凍瘡,因為這些地方是人體的末端部位,血液供應比較差。一到冬天血管一收縮,血液運行不暢,就長凍瘡了。
民間流傳一些治療凍瘡的辦法,比如用生薑揉搓、用西瓜皮擦、熱醋擦等,這些辦法都是促進血液循環,只能起到預防作用,沒有治療效果。患了凍瘡的皮膚非常脆弱,千萬要小心不要擦破皮膚,否則反而引起皮膚潰瘍。
長凍瘡的根本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冬病夏治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一般凍瘡患者都是陰虛體質,遇冷氣血淤阻形成凍瘡。夏季天氣炎熱,寒邪漸衰,病情暫愈,在這種機體反應性最佳的時候治療,非常利於促進凍瘡的不再復發。
治療手段
凍瘡的治療應整體和局部相結合。凍瘡局部治療法有中醫蜂療、針灸、溫灸、電棒和照紅外線。針灸主要施針在容易長凍瘡的部位;溫灸的主要穴位有足三裡穴、關元穴等;此外,還可以採用局部電棒刺激來通經絡;紅外線照射容易長凍瘡的部位。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進行治療,三年為一個療程。
禁忌人群
1.孕婦;
2.嚴重皮膚病,如皮膚長皰、癤以及皮膚破損者;
3.疾病發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發燒、黃疸、咯血、慢性咳喘病的急性發作期等;
4.熱性疾病、陰虛火旺者以及嚴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