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20:00-21:00,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美團點評副總裁陳榮凱做客《長盛時間》,共同探討消費券的奧秘。
陳榮凱認為,政府與平臺合作發放消費券,幫助了餐飲等受損嚴重的行業恢復經營,美團推出的安心餐廳等,營造出安心消費環境,也成為促進消費復甦的重要舉措之一。消費券的發放可以一定程度上拉動消費,促進服務業復甦,進而推動就業增長。
以下為陳榮凱的部分觀點實錄:
消費券帶動生活服務業復甦
陳榮凱:從3月份以來美團一直在承發各地的消費券,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將近40個城市在美團平臺上發消費券了。一方面發的多的還是像華東、華南這樣財政實力比較雄厚的地方,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像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也發,他們發的總金額小一點。
美團作為一個做生活服務業的平臺,真正能夠感受到這個平臺上商戶面臨的困境,餐館堂食大家不太敢去,現在健身、影院還沒有恢復正常,跨區域的旅遊也沒有恢復。所以現在政府的消費券聯合平臺一起發放,我們還是比較定向的支持這些受挫最嚴重的生活服務業。從我們自己的實踐效果來看,對消費復甦、對幫助這些商戶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在平臺上我們做了分析。商戶發消費券之前和之後整個營業額平均增長了55%以上,到店裡吃飯的餐飲能增長到270%左右。從消費者來說,原來很多消費者在疫情期間還不太敢走出來。通過消費券實際上是政府告訴大家,現在的安心消費的環境在恢復了。在武漢,我們跟微信、支付寶三家發消費券,武漢市政府總共拿了5億。
通過政府的消費券,帶動了一部分消費者重新恢復了消費的意願。從城市總體的大盤來看,我們發現發消費券的城市整體的消費復甦程度要比周邊的其他城區,整個提升36.9個百分點。所以消費券還是有一點帶動作用的,特別是對受損嚴重的服務業非常的關鍵。
平臺消費券:分階段更新行業+大數據監控
陳榮凱:消費券在國際上其實有兩類,一類叫UBI,即國民收入帳戶,實際上它是帶有普惠性質的,或者說定向扶微濟貧的。但是現在我們還有另外一類消費券,一般是在經濟衰退或者在特殊情況下帶有經濟刺激性特點的,所以它的投放不可能像普發的優惠那樣觸及面非常廣,主要是用「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找到槓桿率比較高的能夠觸發更多效果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給社會傳遞了一個信心,消費要復甦,服務業要復工復產,大家要走出來。
現在有一些地方工會發消費券,美團也承接了一些。有工會通過美團來給工會會員直接把券打到他們的帳戶上,然後讓他在這個平臺上用。其實這就是說現在一些部門也認識到,用大平臺來發,其實整個的流程更加簡便、監控更加方便,也更加透明,而且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通過電子平臺來發,首先能夠精準的觸達商戶,能夠定向幫到這個行業,比如說現在大家幫的比較多的是餐飲,過一段隨著疫情好轉可能很多地方會發旅遊的消費券,或者發文體休閒的,比如說健身或者卡拉OK這樣的,可能還會變化。還有一部分對於消費者來說,他也比較容易的領取、比較容易使用。
再有一個,用大數據的方式監控整個發放的效果。雖然大家也看到可能還有一些薅羊毛的情況存在,但是總體來說各個平臺都在積極地積累風控的經驗,來保證消費券能夠比較準確的到達消費者手上,又能夠比較有效地以一定的槓桿放大後產生幫助的作用。所以是把不同類型的消費券所承載的政策目標分清楚,有一部分要做到公平,去兼顧受到衝擊的人群。
服務業復甦帶動就業
陳榮凱:疫情以來美團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對服務業的復工復產情況做監控。我們現在統計到全國服務業的復工情況是不到90%,消費復甦情況不到80%。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更嚴一些,北京還要再低一些。
在這個過程中,為什麼說一個政策工具不可能承載所有的目標,我覺得現階段就像剛才幾位老師講到的,政府發消費券確實有很大程度上盯的是幫助這些受損非常嚴重的企業。就是在關鍵時刻政府出一點錢,平臺搞一些活動,就有可能把消失已久的客流重新引到店來了,讓他恢復一點人氣。這個店活了,員工、廚師、服務員,他的工作也會有。
我們現在很擔心很多服務業員工拿的是最基本的工資,甚至是無薪在家裡等著。工作還有,但是薪水不發了,或者只發最基本的工資。上次我碰到北京市一個很大的健身連鎖店,他就說其實他們的員工很不穩定,一個月發1000塊錢,就說還不如送外賣呢。我覺得現在為什麼說要讓這部分服務業,帶動就業最多的服務業能夠通過消費券早日復甦,背後其實聯動著很大的就業。
我們一個政策工具可能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消費復甦僅用消費券也不夠。
就像剛才賈康老師講的有沒有安心的消費環境,比如說我出去玩,景區安不安全,酒店的消毒行不行,餐廳是不是每天有消毒、員工是不是有測溫,所以我覺得安心餐飲、安心住、安心玩。怎樣營造安全的消費環境也是促進消費復甦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靠方方面面的打組合拳才能把市場活躍起來。如果要解決貧困或者特殊人群也是方方面面的措施一起上,光靠某一個政策工具可能很難解決這些問題。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2月份的時候絕大多數的餐飲都沒有堂食,幾乎是斷崖式的下降。所以有一些餐廳轉型做外賣,傳統做正餐的餐廳,這麼好的位置、往年這麼好的營業業績,廚師都是一級廚師,也做外賣。即使那樣也很難。但是還是有一點流水,有一點進帳,現在慢慢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