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兩會」正式開啟。面對新冠疫情對社會經濟的衝擊,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促消費」成為眾多代表、委員和重要會議關注的熱點話題。
消費券作為拉動需求、紓解民困、聯動復工復產重要手段,各地都寄望消費券可以發揮「一石三鳥」的「乘數效應」。在全國促消費、擴內需的政策導向下,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個城市推出消費券提振消費,從餐飲到休閒再到購物,遍布生活消費的各個領域。
小小的消費券真的有這麼大的能量?消費券如何拉動區域消費和經濟增長?怎樣發消費券可以起到最佳的效果?消費券面臨什麼挑戰?為求解這些疑問,網易新聞聯合美團點評於5月20晚邀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美團點評副總裁陳榮凱等重量級嘉賓做客《長盛時間》,在線研討「消費券的奧秘」。
賈康認為,消費券和很多人理解的「政府撒錢」不是一回事,地方政府著眼於促進經濟繁榮、復工復產,藉助消費券補貼促銷的機制,有利於調動商家促銷的積極性和潛力,讓經濟活躍起來。陳榮凱表示,政府與平臺合作發放消費券,幫助了餐飲等受損嚴重的行業恢復經營,美團推出的安心餐廳等,營造出安心消費環境,也成為促進消費復甦的重要舉措之一。
消費券不是「政府撒錢」
消費券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一種手段,政府通過發放消費券刺激居民消費,消費回補帶動企業再生產,生產增加提供就業崗位,就業促進消費,整個過程不僅良性循環,而且能夠帶動更多消費和投資、生產活動,具有乘數效應。
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目的,並非單純提高相關行業的收入,而是希望利用消費券激活消費者被抑制的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復甦。
賈康表示,消費券並不是「政府撒錢」。在他看來,地方政府算過帳,政府出錢補貼給到商家促銷,相當於把流轉稅前置一點做退稅,這樣做,可以帶動商家積極性,激活經濟。
王忠民認為,消費券就是地方政府針對自己原有產業的邏輯和基礎,達到復工復產引流,從而提升GDP和稅收。它的定向性不是針對貧窮、扶貧、助弱,而是解決自己產業復產恢復、成長發展的問題。
對於消費券發放的效果,陳榮凱認為消費券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從今年3月份以來,美團已經承發近40個地區的消費券,消費券對商戶的幫助作用、促進消費復甦的效果非常明顯。據美團研究院數據,商戶發消費券之前和之後整個營業額平均增長了55%以上,到店堂食商戶店均交易額相對於未參與活動商戶提升275.4%,投放消費券地區的消費復甦率要平均高出周邊未投放消費券的地區36.9個百分點。
用數字平臺發放消費券,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相較於紙質消費券,平臺發放的消費券具有特定群體、特定時間、特定場景、特定商品的特徵,能夠明確將消費鎖定到需要支持的領域,再加上中國完善的行動支付O2O體系,能更直接、更集中地把消費券轉化為消費行為,更有效促進消費回流和市場復甦。
如何提高消費券的精準度與有效性也是本次研討會的一個焦點。王忠民提到,消費券的一個問題是搶到消費券的未必是最需要的人,需要考慮如何更加精準地發放消費券,提高消費券的使用效率。
陳榮凱在討論中指出,用數字平臺發放消費券,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網際網路平臺發展較快,藉助平臺覆蓋的用戶和商家數量方面的優勢,利用平臺發放消費券,不僅整個發放流程更加便捷、透明、易於監控,而且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通過數字平臺,不但可以有效保障消費券準確到達消費者手上,還可以更加精準的觸達商戶,並能有效的以一定槓桿放大,幫助到商戶。
事實上,在與地面商戶的聯動方面,生活服務類電商平臺具有獨特優勢。一頭連接著消費者,另一頭連接著620萬家生活服務業商家的美團,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平臺雙邊效應,通過消費券定向將消費者引導至那些在疫情期間一度進入「冰凍期」的特定行業,無疑可以發揮出強有力的提振效用。
從數據來看,美團發放消費券確實對於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餐飲、旅遊等生活服務行業的「回血」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活動期間參與活動商戶的店均交易額超出未參與活動商戶178%。
消費券發放要側重中小微企業
2019年,我國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7.8%。消費涉及到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和文化娛樂等行業,容納了數以千萬計的小微商戶及數億中低收入人口的就業,而這些商戶在疫情中遭受的衝擊更加明顯。
陳榮凱指出,美團作為生活服務平臺,能夠深切感受到疫情對平臺上商家的嚴重影響,餐廳堂食、健身、影院、跨區旅遊等消費都還沒有恢復。所以,政府與平臺合作發放消費券,吸引顧客到店消費,不僅幫助了餐飲、零售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恢復經營,也能給人們提供工作機會以獲得收入。此外,美團推出的安心餐廳、安心住、安心玩,與消費券的發放結合起來,營造出的安心消費環境在很大程度活躍了市場,成為促進消費復甦很重要的舉措之一。
消費券表面上補貼的是消費者,其實刺激的是餐飲、旅遊、住宿、零售、休閒娛樂等在疫情當中因為人流減少而受影響最大的行業。
王忠民認為,消費券的發放規模足夠,才能更好地緩解抗風險能力弱的小微商家的困難,保證他們活下來。
新冠疫情中,美團等數位化平臺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僅帶動了生活服務業的數位化轉型,還通過發放消費券帶動了商家銷售,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為更多中小商家實現引流,拉動銷售量。
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在各城市參與消費券發放活動的商戶中,中小商戶平均佔比達到88.5%。參與活動的中小商戶,在活動前後的日均交易額平均增長52.9%,恩施、銀川、天津、佛山等城市中小商戶日均交易額平均增長更是超過100%。
經濟復甦不能只靠消費券,需要一攬子計劃
大多數地方政府都選擇了和平臺企業合作,並初步取得良好的效果,不過經濟復甦只依靠消費券來實現也是不現實的。陳榮凱認為,靠一個政策工具可能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單純依靠消費券推動經濟復甦的效果再大也是有限的,消費券更重要的是向社會傳遞消費復甦、企業要復工復產、消費者可以外出消費的信號,而怎麼樣營造安全的消費環境也是促進消費復甦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靠方方面面打組合拳才能讓市場活躍起來。
賀鏗也認為,政府要挑大梁,要做系統性規劃,既解決困難群眾的困難,又能夠做到慢慢復工、啟動消費,使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消費券可以在短期內有效刺激經濟,但是中長期還需要配合更多的手段。賈康認為,消費券補貼促銷的機制,可以讓政府在短期之內改善經濟局面、引導經濟復甦、促進繁榮,不過在中長期的經濟恢復還需要政府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方面一攬子配套措施跟上,既從消費側,也要從投資側做全盤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