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比較優勢分析(中)

2021-01-21 中國經濟網

    印度最大的資源是人才

    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提出「印度最大的資源是人才」,重視教育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大力發展了理工科教育。印度前總統阿卜杜爾·卡拉姆制定了「2020年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目標,並提出「頭腦立國」(最大的資源是頭腦)口號。21世紀的ICT時代,印度培養出的人才成為支撐其「世界IT基地」的重要支柱。

    印度是僅次於我國的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開發人力資源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高素質人才不斷湧現需要長期的教育投資。印度獨立以來一貫堅持發展教育,特別重視培養高技能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教育的成果支撐了印度經濟的飛躍式發展。

    隨著印度經濟發展,印度國民收入水平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消費群體,擴大了印度國內市場需求。印度國民人均收入(GNI)從10年前的400美元,上升至700美元(2005年)。在印度,支撐消費需求的中產階級數量約為2億左右。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是印度與依賴外需發展的新興經濟體相比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其經濟獨立性較強。

    在人力資源方面,印度25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的半數以上,其人口構成以年輕人為主,未來勞動人口較多,老齡化人口較少(人口紅利期)是印度的一大競爭優勢。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030年印度人口將超過我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表2)。

    表2印度與我國的人口及年齡構成


 

 

年度

總人口
(百萬)

女性比率

年均
增長率

15歲以下
人口比率

65歲以上
人口比率

平均年齡

世界

2000

6,086

49.7

1.4

30

6.9

26.8

2010

6,843

49.8

1.2

26.8

7.7

29.3

2020

7,578

49.8

1

25.1

9.4

31.6

2030

8,199

50

0.8

23

11.8

34

2040

8,701

50.1

0.6

21.3

14.3

36.2

2050

9,076

50.2

0.4

20.2

16.1

37.8

印度

2000

1,021

48.6

1.9

34.1

4.9

23.4

2010

1,183

48.9

1.5

29.9

5.7

25.6

2020

1,332

49.1

1.2

26.3

7

28.7

2030

1,449

49.4

0.8

22.6

9.3

32.2

2040

1,534

49.6

0.6

19.7

12

35.6

2050

1,593

49.8

0.4

18.3

14.8

38.7

中國

2000

1,274

48.6

1

24.8

6.8

30.1

2010

1,355

48.7

0.6

19.5

8.3

34.9

2020

1,424

48.9

0.5

18.4

11.9

37.9

2030

1,446

49.3

0.2

16.9

16.3

41.5

2040

1,433

49.5

-0.1

15.6

22.3

44.1

2050

1,392

49.7

-0.3

15.7

23.6

44.8


    來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4 Revision

    印度人一般表現為計算能力或者理科較強。印度獨立以來的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一貫重視數學、理工等專業教育。廣泛使用英語,也對印度ICT時代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儘管印度的國語是印地語,但是英語也被視作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中小學教育階段就開始設置英語課程,而且醫學與一些理工類高等院校幾乎全用英語授課。

    就培養支撐「頭腦立國」的優秀技術人員而言,印度理工學院(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最早設立的高等教育機構。IIT現在在印度有七個校區,每年從30萬考生中選拔5000人,現在共有2.5萬在校生接受精英式教育。IIT是在印度獨立後不久的1951年,由當時的總理尼赫魯在英國佔領印度時代的難民營上開設的。迄今為止,該校畢業生總計達到40萬人。畢業生不僅活躍在美國等國外著名ICT企業和研究機構,如IBM、微軟等跨國企業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而且也引領著印度國內的信息技術開發與產業發展。

    另外,移居國外的印度技術人員很多,在印度經濟改革開放的背景之下,很多印度技術人員回國創辦IT企業。這些印度IT企業承擔歐美企業大量的軟體開發項目,業務流程外包(BPO)業務同時也在擴大。TCS、Infosys、Wipro等三家公司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都擁有7~9萬名技術人員,最近也開始進入日本、我國等亞洲諸國的市場。

    聯合國貿易開發會議(UNCTAD)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轉向服務業》中列舉了印度企業的軟體開發與出口、BPO業務承接、歐美等跨國企業對印度的投資等方面的現狀,並對印度的ICT與BPO投資等的新動向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印度這些領域上的吸引外資、發包基地,正在不斷壯大(表3)。

    一直以來,印度吸引外資規模都在不斷擴大,BPO承接案例也不斷增多,備受關注的微軟作業系統的開發也有印度IT企業參與。另外,印度還正在從呼叫中心等單純BPO業務,向更深層次、高附加值的專業業務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方向發展。

    印度的IT產業或者IT應用服務(ITES:IT Enabled Services)產業不僅限於軟體開發、BPO承接、計算機與電子設備等的硬體生產,還包括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最近通過與IT技術相融合,醫藥產業與生物技術等新的產業得以快速發展。這一產業的新藥開發與通用製藥產業等不斷吸引更多的外資,特別是凝聚世界頂級醫療機構及其服務的醫療商業——「醫療旅遊」異常紅火。這類醫療機構主要以阿波羅醫院(欽奈)、Fortis醫院(新德裡)為代表,印度政府計劃每年為20萬人提供醫療籤證。

    表3外國直接投資的IT服務出口項目(2002~2003年)


 

 

呼叫中心

後臺處理

IT服務

國家
/地區

數量
(個)

份額
(%)

國家
/地區

數量
(個)

份額
(%)

國家
/地區

數量
(個)

份額
(%)

世界總額

513

100

 

139

100

 

632

100

發達國家

279

54

48

35

293

46

發展中國家

203

40

72

52

315

50

亞洲

167

33

66

47

283

45

中東歐

31

6

19

14

24

4

五大國家

 

 

 

 

印度

60

12

印度

43

31

印度

118

19

加拿大

56

11

愛爾蘭

19

14

英國

73

12

英國

43

8

新加坡

8

6

我國

60

9

我國

30

6

匈牙利

7

5

新加坡

35

6

愛爾蘭

29

6

英國

7

5

德國

34

5


    來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4 pp.162-163 TableⅣ.7

    ICT時代競爭力的支柱是從事軟體開發等工作的優秀技術人員與科技工作者。除了具備優秀的軟體人才之外,軟體行業也屬勞動密集型行業,所以軟體開發非常適合印度。另外,軟體行業發展還不像製造業那樣需要巨額投資、零部件產業等產業集群、生產經驗積累等條件。只要有「頭腦」與計算機,就可以進行,其成果可以通過網絡通信,24小時內隨時發送給國外客戶。印度地處歐美中間,他們靈活安排歐美企業的夜間時間的工作,每年能夠安排730個工作日的業務。於是,印度「頭腦」在21世紀開花結果,開始引領世界ICT潮流,帶動全球化進展。「我們會議室的這個屏幕可能是亞洲最大的,它是由40塊數字屏幕拼到一起的。Infosys可以通過這個超大屏幕召開虛擬會議,讓全球供貨鏈的每一個關鍵成員都能隨時參加會議,所以美國設計者們可以同時與印度的軟體程式設計師和亞洲的製造商一起商談項目,我們坐在屏幕前就可以和紐約、倫敦、波士頓、舊金山的合作夥伴進行實時對話……」這是印度軟體公司Infosys的執行長奈裡卡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對自己公司全球會議中心的描述。

    印度的「改革開放」

    印度IT產業興起於1980年,在印度獨立以來的產業振興上具備特殊背景。

    1948年印度獨立之後,國家經濟發展採用了較強的宏觀調整政策。目標選擇為「混合經濟」,印度政府賦予了公共部門較強的權限,民間產業大多是在產業牌照等管制下成長的。

    另外,印度經歷過殖民地過程,曾經將經濟自立作為發展目標,對吸引外資有著嚴格的限制。

    1977年印度政府加強「印度化」政策,要求持有多數股份的跨國企業降低出資比率,減少股權。要求IBM將出資比例下調到40%以下,結果導致其從印度撤出。雖有這一特殊背景,但印度的計算機與軟體開發、產業發展卻順風順水。由於是新型產業,印度政府管制相對放鬆。結果,誕生了Infosys與Wipro等如今的大型軟體企業、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推出信息技術產業振興政策,90年代受益於發達國家企業快速發展與美國IT熱潮,印度迎來了大量BPO業務,使印度IT產業發展到了世界級規模。

    因為經濟上管制較多,印度常被諷刺為「認證國家」,給人以官僚主義橫行的特色。而真實的一面是,印度從鋼鐵到汽車、或者人造衛星都實現了國產化。

    但是,由於印度極端的進口替代政策,使得印度商品脫離國際競爭,其競爭力較弱,國際收支持續赤字。再加上巨額的公共部門開支,使得財政赤字不斷增大,長期的兩大赤字使印度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讓這一狀況得以轉變的是1990年的經濟危機。那一年,海灣戰爭爆發,石油進口價格飆升,中東地區走出去的外國務工人員向國內匯款減少,印度僅存兩周左右的進口替代品,深深陷入外匯危機,幾乎走在違約邊緣。危急之下,1991年成立的拉奧政府,接受IMF與世界銀行的支援,謀求通過新經濟政策(NEP:new economic policy)重建財政體系、重振產業發展。

    該政策完全不同於印度一貫的統治經濟,而以市場為導向,旨在進行經濟改革。新經濟政策由以下基本政策構成:

    ①廢除產業認證制度與進口認證制度;

    ②公共領域向民間企業開放;

    ③開放直接投資(放鬆管制與吸引外資);

    ④開放國外貿易(降低進口關稅、減少出口補貼等);

    ⑤銀行制度與資本市場改革等。

    這是從牢固的認證體制轉變的第一步。印度政府大幅修改獨立以來的政策,尤其是開放外商投資等政策,並設立了SIA機構,外商投資需要到該機構辦理,該機構簡稱未變,但全名卻已經從「企業批准秘書處(Secretariat for Industrial Approval)」變為「企業援助秘書處(Secretariat for Industrial Assistance)」,顯示了印度政府積極招商引資的態度。

    自那以後,這些政策方針一直延續至今。此後,1991年拉奧政府時期的制定新經濟政策的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在2004年執政,他進一步強化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外資政策的開放還涉及到了物流與金融等敏感領域,外國企業的直接投資主要以IT產業、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心,其金額比我國要小,但每年接近200億美元(2006年國際收支統計中對內直接投資額,我國為695億美元,而印度為169億美元)。因而,金磚國家之中,對印度的關注度日益高漲,只要其開放政策不變,那麼全球企業對印度市場的參與還將擴大。

    同時,印度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國際規模的併購案例層出不窮。印度對外直接投資在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年均僅1億美元,而2006年卻超過了96億美元(表4)。除了能源資源之外,印度企業相繼併購了以歐美諸國為中心的國外企業,涉及IT、醫藥用品、鋼鐵等產業。

    表4印度與我國的國外直接投資比較(億美元,%)


 

 

印度

中國

90年代均值
/1990年

2004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90年代均值
/1990年

2004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對內直接投資

增量

17

58

67

169

301

606

724

695

固定資產比

1.9

3.2

3.8

8.7

11.3

8

8.8

8

存量

17

175

440

507

207

1,933

2,721

2,926

GDP比

0.5

3.8

5.5

5.7

5.4

17.9

13.7

11.1

對外直接投資

增量

1

22

25

97

22

55

123

161

固定資產比

1.2

1.4

5

1

0.7

1.5

1.9

存量

1

19

100

130

45

278

572

733

GDP比

0.4

1.3

1.5

1.2

2.6

2.9

2.8


    來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7 Country fact sheet 

 

    編譯: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 王喜文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中國經濟網-國際頻道-國際IT行業資訊」 


(責任編輯:郭彩萍)

相關焦點

  • 河南省科普旅遊資源比較優勢分析
    河南省科普旅遊資源比較優勢分析相對比較優勢。第一,資源類型與豐度。洛陽、鄭州是河南省科普旅遊資源類型多、且各類科普旅遊資源富集度較高的地區,就是河南省具有替代性優勢的地區。洛陽、鄭州|兩市自然、人文科普旅遊資源均非常豐富,即為河南省科普旅遊資源類型最豐富、富集度最高的城市,在河南省全省範圍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可以打造河南省複合型科普旅遊資源基地。第二,景區級別高、知名度高構成的相對比較優勢。這類景區景點旅遊活動已經開展較為成熟,其資源有較高的科學價值,這樣的知名景區開展科普旅遊就具有相對比較優勢,有穩定的客源市場。
  • 從三個角度分析印度的優勢,這個鄰居真不能小覷,潛力巨大
    大國們之所以都對印度容忍有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印度有這三大優勢。人口優勢印度的人口總數僅次於中國,而且印度的人口比較年輕,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大量人口所帶來的物資需求,也讓印度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投資印度,很有可能就是投資下個中國,全球的資本家都比較看好印度的未來發展前景。
  • 印度的優勢和劣勢
    印度的優勢主要還得感謝英國人,英國人為印度留下了完善的金融體制、私營公司的融資渠道比較通暢,市場秩序較好、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年歷史,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印度有1.5億人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語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術服務和後臺工作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 隆潤農業 | 養殖黑豚鼠的經濟價值與優勢分析
    那麼養殖黑豚鼠有什麼經濟價值和優勢呢?下面為大家分析。黑豚鼠的經濟價值和優勢分析,如下:一、養殖黑豚鼠有哪些經濟價值養殖黑豚鼠經濟價值廣泛,分析主要有2點1、裘皮服裝和工藝品的加工原料黑豚鼠的皮毛是一種很好的裘皮服裝和工藝品的加工原料,其加工性能和裝飾性能能夠跟水貂皮媲美,能用在製作裘皮服裝、披肩、手套和豚皮系列玩具。
  • 香港與新加坡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分析
    第五階段(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得益於內地與香港的經濟互動以及全球一體化推動,香港成為內地最重要的金融及商貿服務中心之一。產業結構變革特徵是代表高技術含量的電機與電器製造業又成為製造業優勢部門,服務業中商業服務業上升為第一優勢部門。該階段發展趨勢表明,香港管理和應對國際風險能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其國際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穩固。
  • 基普分析之二十:試析江蘇經濟的競爭力及比較優勢
    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之一,要掌握新一輪競爭的主動權,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既取決於比較優勢的挖掘與培育,也取決於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基礎,它隨經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而變化,隨著這種變化,原有的優勢有可能成為劣勢,原有的劣勢也有可能轉化成優勢。
  • 中印兩國經濟軟實力比較研究
    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印度的5. 3倍,印度與中國差距明顯。中國經濟硬實力遠超印度,這一點無可置疑,但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的轉換期、人口紅利的消退期,而印度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布局調整機遇,利用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大力實施工業化戰略,經濟增長潛力得以持續釋放。
  • 印度服務業拖經濟增長後腿 經濟均衡發展是難題
    人民視覺   印度政府不久前公布二季度經濟數據,印度經濟較去年同期增長7%,增幅低於前一季度的7.5%。印度經濟增幅放緩的態勢出乎國際經濟界的預料,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外國直接投資明顯看好印度市場的背景下,印度經濟增速放緩體現出印度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期的不穩定性。此前長期作為印度經濟支柱產業的服務業如今拖了後腿,經濟均衡發展仍是擺在印度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 印度自稱南亞霸主,為何如此傲嬌,從地圖中了解印度的3大優勢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的鄰國印度,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是大英國協的會員國之一,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人口2016年統計為13.26億人,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 中印衝突死亡是印度嗎 中國在與印度貿易中所佔的優勢比中美貿易更大
    然而,在經濟層面印度對華展開的「戰爭」卻並未結束,59款中國行動應用程式(APP)仍被印度政府禁止,印度政府甚至還要求該國法院阻止中國公司對APP禁令發起的挑戰,中國進口商品在印度港口清關進度仍然停滯。面對印度經濟層面的報復行為,在貿易戰上與美國都能打的有來有往的中國卻沉默了。中國與印度的貿易現狀與中美貿易極為相似,中國都在貿易中佔據優勢,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貿易順差,只是規模差了很多。
  • 臺灣想在經濟上擺脫大陸投靠印度?外媒:難難難!
    不少聲音認為,她的「新南向政策」就是經濟上的「去中國化」。近日有英國媒體分析稱,蔡英文當局意在經濟上擺脫大陸,並借「新南向」投靠印度。然而這個南向之路,卻是舉步維艱。
  • 印度經濟龐氏騙局或被揭開,美國向印度舉起經濟「屠刀」,事情有進展
    印度央行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印度公共債務就已達到約1.19萬億美元(包括各邦的債務),但印度外儲僅約為4017.76億美元。有分析認為,美元資本在印度上演剪羊毛的完美風暴。例如,億萬富翁吉姆·羅傑斯近期再次向市場重新發出「狙擊印度經濟」的號令。他表示,「在2014年5月之前,我在印度有投資,我擁有印度股票,但在幾周後我賣掉了印度股票。
  • 印度專家比較中印葉門撤僑:中國效率高 印度人數多
    印度《經濟時報》7日發文稱,發達國家美國、法國、德國、瑞典和22個國家尋求印度協助撤僑,這些請求意義重大,考慮到美國在西非有強大的海軍存在和空軍部署,法國海軍在這一地區也有反海盜力量,「當美國請求印度協助時,角色已經反轉」。據《印度時報》7日報導,本周一,印度方面從葉門空運撤離574人,海運479人。至今,印度已從葉門撤僑超過3500人。
  • 印度耕地面積多,糧食產量大,出口便利,為何陷入經濟衰退?
    根據法新社報導,印度2020年的經濟陷入衰退的狀況。我們分析印度目前的經濟走勢可以得知,其在7月到9月份經濟負增長達到7.5%;而在第二季度,印度經濟萎縮率更是達到了23.9%。不過,相比較上季度,印度第三季度的經濟走勢已經有回緩的狀況,但是從整體來看,連續兩個季度國內經濟呈現負增長,足以證明,如今印度經濟現狀出現了較大的問題。不僅如此,印度的經濟衰退也直接影響到南亞地區整體的經濟形勢。
  • 雄踞南亞風頭正勁,印度的優勢在哪裡?
    印度近年來發展很快,當然這個「快」,是相比之前很長時期的緩慢爬升而言。從印度獨立直到1980年代,由於過度依賴公營機構,實行貿易保護,限制私營企業和外資進入,經濟增長率長期處於低水平,有時還會出現負值,被譏諷為「印度式的增長率」。
  • 新媒分析:印度經濟為何如此落後於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導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2月9日發表該報副主編維克拉姆·康納的題為《為什麼印度經濟已經如此落後於中國》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過去30年來,中國和印度都躋身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扶貧方面,兩國的成就是驚人的。
  • 中鋁山西鋁廠召開六月份經濟活動分析會
    世鋁網cnal.com訊 7月13日,中鋁山西鋁廠召開六月份經濟活動分析會,分析總結6月份和上半年生產經營工作,安排部署7月份及下階段具體工作。山西鋁廠廠長王天慶,黨委書記張智,副廠長李安平、王素剛,財務總監尹紅衛及各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印度經濟騰飛,卻還有10億人民貧困潦倒?印度真相是什麼?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度是一個髒亂差,社會比較混亂的國家,在自媒體興盛的時代,我們藉助網際網路所看到的印度,好像確實如此,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是近十年來除了中國之外,發展最快的國家,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2014年印度的GDP增長速度超過了中國,隨後在2015年到2018年,
  • 印度經濟復甦步履艱難
    11月27日,印度中央統計局公布的2020/2021財年第二季度(7月份—9月份)經濟數據顯示,本財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同比下滑7.5%,標誌著印度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印度本財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大幅下滑,同比萎縮23.9%。儘管負增長態勢已有所放緩,但下行風險尚存,印度國內經濟復甦仍步履艱難。
  •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和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優勢比較分析?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和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比較,確實都是很牛的醫學院,特別是像湘雅醫學院,更是具有「北協和、南湘雅」的美譽。從學科優勢上來看,中山大學醫學院擁有7個本科及長學制專業,其中藥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病原生物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基礎醫學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