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是願意捧著印度,甚至可以說慣著印度,對於印度的需求,美蘇都願意滿足,一開始印度跟著蘇聯混,後來又跟著美國混,到最後,印度公然腳踏兩隻船,但美蘇兩國都沒有出手教訓印度,反而都選擇無視了。
二十一世紀後,美國和俄羅斯對印度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而英國對印度的態度就更不用說了,印度至今都是大英國協最忠實的成員,兩國關係親密無間。
基本上,世界上有地位的大國都願意跟印度交好,這也無形中滋生了印度的野心,從印度獨立一直到如今,其膨脹的野心和自信心,讓印度雄心勃勃,精力旺盛,整天在南亞大陸搞事情,搞軍事擴張,發動戰爭都快成了印度的家常便飯了,但美英俄一直都無視印度的舉動,也不怎麼幹涉印度的行為。
大國們之所以都對印度容忍有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印度有這三大優勢。
印度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地理位置優勢,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不僅僅是國土面積最大這麼簡單,從地理位置上看,印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首先印度的可耕種面積位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高達153.5萬平方千米的可耕種面積,再加上印度地處熱帶季風氣候,擁有充沛的日照和雨水,農作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這些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優點,讓印度輕而易舉就成了農業大國。
此外,印度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三面環海一面高山的印度,在南亞次大陸,自成體系,跟印度接壤的國家,除了中國之外都是小國,而中國和印度還隔著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所處的南亞次大陸板塊相對封閉,四周除了海就是高山,而陸地上只有一個開伯爾山口,歷史上,除了英國是從海洋直接進入印度,其他入侵印度的外族都是從這個山口進來的,而如今這個最重要的山口,卻在巴基斯坦境內,這點讓印度很慌。
從地圖上看,印度地形就如同一個錐子,錐頭直插印度洋,這讓印度輕而易舉就有了控制印度洋的能力,而印度洋則是全球貨運最繁忙的大洋也是最重要的大洋,全球最重要的能源運輸通道荷姆茲海峽以及全球最繁忙的馬六甲海峽,還有最便捷的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等等海上要道,都要經過印度洋。
可以說,印度的屁股底下就是「全球收費站」,這是美英蘇最看重印度的一點,地緣政治的優勢和戰略優勢,讓印度成為連接全球的關鍵節點。
印度的人口總數僅次於中國,而且印度的人口比較年輕,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大量人口所帶來的物資需求,也讓印度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投資印度,很有可能就是投資下個中國,全球的資本家都比較看好印度的未來發展前景。
此外,印度也是國際軍火市場中有名的闊佬,印度的軍事實力較強,進口武器十分多,各式各樣的武器都有,五花八門,而美俄每年光是向印度出售軍火,就賺得盆滿缽滿,印度這個客戶還不挑食,什麼樣的破爛貨都要,俄羅斯對這個五星級客戶簡直愛到了極致。
大國們都對印度這麼好的原因,除了印度的戰略位置很重要之外,其次就是印度人的錢好賺。白給的錢,誰不要誰就是傻子。
印度人天生比較親近西方,這也是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都喜歡跟印度打交道的原因之一。雖然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大多數印度人對英國一點都不討厭,甚至很多人都以此為豪,在印度現象級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就有體現,相比世界級運動會的冠軍,印度運動員更看重能不能得到大英國協運動會的冠軍。
這種刻在骨子裡的對西方價值觀的認同,讓印度人成為西方最喜歡的盟友。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的稱號,這是西方世界給印度的讚譽。沿襲了英國式民主制度的印度,聯邦國會高度集權,國會單獨享有97項立法權,外交、軍事、經濟等政策,都由國會決定。
印度在制度上學習了英國的刻板民主制度,經濟上則學習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故此印度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卻有不少大型國企。
這樣的制度和經濟結構,雖然不能讓印度一飛沖天,卻能讓印度地盤夠穩。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印度有著不少偏見,甚至有點看不起印度,印度的確有不少缺點,但印度的優勢也很明顯,印度的發展前景總的來說還是很光明的,潛力的確不小。
偉人曾說過「在戰略上要蔑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大抵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