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黃盈沉澱兩年後推出的原創作品《語文課》,5月21日將作為「人藝實驗劇場原創劇目邀約演出季」的揭幕大戲上演。據悉,這個題材黃盈醞釀已久,今年年初在德國演出時他用一周的時間重讀了一遍自己曾經學過的語文課,便著手創作《語文課》,目的是想探究「當我們懷舊時,我們其實是在做什麼」?
從2007年的《未完待續》、2009年的《滷煮》,到即將上演的《語文課》,黃盈的不少作品都是在人藝實驗劇場首演。近兩年,《未完待續》各地邀約,《滷煮》熱賣多時,《黃粱一夢》更是國外演出加座,也正是因為舊作不斷上演,他才得以不斷地回望原來的自己。眼下正在排練的《語文課》是他兩年積澱之後一部對於學習經歷、教育生涯,以及成長過程的思辨之作。為完成這個作品,黃盈不但重讀課本還實地考察了目前的教學狀況。從幼兒園教師到大學教授,從教師助理到邊區支教老師,全面了解現在的教學情態和學生狀況,「我相信每個人腦子裡都冒出過這個問題,我是怎樣從一個四處瞎逛遊的小屁孩變成現在的自己,大家在看過《語文課》之後會找到一些答案」。
今年年初,《黃粱一夢》受邀在德國巡演。其間,黃盈晚上在劇場看演出,白天則在房間裡看自己曾經學習過的語文課本。在激烈的文化衝撞下,他僅用了一周時間便重新學習了從小學到高三12年24冊的語文課文,也有了一種「系統格式化」後的通透感。「在德國周圍人都操著你聽不懂的語言的環境下,去讀語文課本的時候,很有『陌生化』效果。語言對於塑造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現在的自己其實是語文書以及整個教育過程給我們的。它對於我們人格塑造的作用是每個人都無法忽視和不應該迴避的。」
德國歸來,在首都機場外看見天上的月亮,黃盈腦子裡出現的不是別的,正是小學一年級學過的葉聖陶先生的「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於是有了這齣七個走過了中國語文教育全程的普通人,面對語文這個叫他們又愛又恨又不可迴避的學科;面對完整閉合的系統、終極決選的高考和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他們各自走過了怎樣的人生,又成為了怎樣的人。(記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