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麼講的,「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兜裡錢少」。
深圳GDP猛增超萬倍
作為中國第一個設立的經濟特區,深圳以無數個第一的成績,迎接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甚至連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都評價說,「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
因為在過去的40年裡,深圳的GDP從1.69億元增長至2.69萬億元,猛烈增長超過1萬倍。深圳的人均GDP連續35年領跑全國,2011年率先突破10萬元,2019年突破20萬元,近20年增長了5.2倍,遠遠超過同為首批經濟特區的的珠海、廈門和汕頭。
那麼,深圳到底是靠什麼創造了這令人驚嘆的發展奇蹟呢?這是一個國際社會都普遍關注的問題。
10個人裡,有1個「老闆」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方面和深圳的市場經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在深圳,經常可以聽到「4個90%」——從所有制結構來看90%以上是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研發投入中90%是民營企業;專利發明中90%又是民營企業。
在這樣的一個營商環境下,深圳今年有8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成為大灣區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城市。而且,根據預測,未來這個城市還會誕生更多的世界500強。
因為,根據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深圳擁有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7萬家,僅次於北京,排名全國第二。
除此之外,還有一組數據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1979年深圳企業總數只有501家,到了2015年,深圳企業數激增到了100萬餘家;那麼,到了2018年,你們知道深圳企業總數有多少家嗎?接近200萬家。
換句話說,深圳僅用了2015年到2018年,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企業數百萬的增長量。
如果按照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1343.88萬人計算,那麼深圳全市每一千人擁有企業159家。也就是說,深圳每10個人裡面,就有1個是「老闆」。這個創業密度,在目前穩居全國第一!
典型的「移民城市」
當然,除了營商環境之外,人口流動帶來的人口紅利,也是深圳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不管是制度的創新還是科技的發展,依靠的都是人。我們看到,根據深圳統計局的數據,40年來,深圳常住人口從31.41萬人增長到了目前的1343.88萬人,增長了約42倍。同期,北上廣人口增長均在1-2.5倍之間。
更有意思的是,現在深圳千萬以上的常住人口中間,深圳戶籍人口其實不足500萬人,僅佔常住人口的36.82%,其他63%都是非戶籍人口。作為對比,同期北京、上海、廣州的戶籍人口中間,佔城市常駐人口的比例分別是65.38%、59.73%、62.31%。
所以說,深圳的人口模式跟北上廣正好相反。深圳的非戶籍人口居多,而北上廣的戶籍人口居多。
這就反映出,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那麼,「移民城市」所特有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讓這座城市充滿了活力。
所以說,即便站在「四十不惑」的路口,深圳依然是一座年輕的、充滿朝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