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天舒
井是一種用來從地表下取水的裝置,中國傳說是伯益發明了井,是古代人民家家戶戶俱備的東西。
衡南境內大小泉井甚多。據《清泉縣誌》載:「縣城東35裡(今泉溪鎮古城村),清泉山下有泉,灌田千餘頃。」「小泉在城南40裡(今硫市鎮天聖村)天聖巖之下,泉自沙中湧出,廣畝許,雖旱不竭,順瀉而下,可灌田數千餘畝。」「大泉在城南70裡(今柞市鎮代泉村)沙地,廣五畝許,中有泉騰沸,盛夏涼氣襲人,溉田數百畝。」縣內共有大小泉井300餘處,井裡的水來自地下湧泉水,清澈、清涼,多為生活用水,直接用於農業灌溉的不到30處。
一口古井承載了好幾代人的記憶,每口井都帶著歲月的痕跡,在衡南,好多地方還留存著那些老井,圓井、方井、六角井……雖形狀不同,承載的感情卻是相同的。
在衡南蓮湖灣原豢龍渡的上方,有一口年代久遠的古井,名湘妃井。相傳此井為湘妃娥皇、女英所掘,後世為了紀念她們的功德,故立「湘妃井」碑以銘記。
話說娥皇、女英一直沒有接到舜帝南巡返回的消息,非常思念和擔心,兩位決定前去探望。她們各騎一條青蛇,下洞庭,溯湘江而上。途經一灣蓮荷之地,發現這裡遭遇天旱,四處一片枯黃,百姓正從河裡挑水搶救禾苗,非常辛苦。娥皇、女英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幫助這裡的百姓戰勝旱災。她們便在河上發力,河上突然起風,大風捲起河水,揚在天空,化成甘霖,灑向大地,滋潤萬物。臨走時,娥皇、女英想到,為了讓這裡的百姓不再受乾旱之苦,決定在河岸上方開一口泉井,讓泉水澆灌這片土地,千秋萬代,永不停息。於是她們用腳在地上猛踹,你一腳來,我一腳去,地被越踹越深。兩人共踹了九九八十一下,踹成了一口九尺九的深井,突然,一股清清的泉水從井裡歡快地冒了出來。
後來,人們就引用這井裡的水灌溉農田。從此,這裡的禾苗和莊稼生長得非常茂盛,年年豐收,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至今,在這十裡八鄉,還流傳著一句俗語:「養女要嫁蓮湖灣,不愁吃來不愁穿。」到了明朝時期,朝廷在湖廣徵糧,這裡就是重要的徵糧地。距此上遊2公裡的湘江河岸,就設置有裝載皇糧的專用埠頭,叫糧船埠。
在慄江鎮六合村白山組有口三眼古井,井口上有三個圓形孔,大小相同,孔徑0.8米,井內壁仍用長條形石塊壘成,現三個圓形孔及井臺已用水泥硬化,換下來的原三眼井蓋仍放在旁邊。
在寶蓋鎮雙圓村1組三峰寨上有口神仙井,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衡炎古道組成部分,過去來往的路人口渴了,就在此井飲水。神仙井為清代建築,單眼圓形水井,直徑1.5米,井沿及井臺用水泥硬化,井臺四周仍鋪有部分石塊,井內壁用長條形石塊壘成,現附近的村民仍在此井打水。另一處衡炎古道組成部分——九江井位於雙圓村9組,式樣構造與神仙井大致相同,現當地村民新修一條石質臺階至井邊,該井水質優良,沿用了幾百年,方圓幾公裡內的村民都到該井打水。
在向陽橋街道桐梓山村井皂裡組有口古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桐梓山工農遊擊隊根據地舊址附屬文物點,大革命時期,桐梓山工農遊擊隊戰士靠這口井生活用水。該水井為清代建築,呈長方形,長1.5米,寬1.2米,井口、井沿、井壁用長條形石塊壘成。
上寶村新屋場組楊柳河岸邊有口鬥光廟井,緊臨新屋場堰攔水壩,建於清代,單孔圓形井口,由兩塊紅砂石拼接而成,直徑0.8米,井臺寬1.5米,長1.8米,井內壁用長條形石塊壘成,井臺的一端有一出水口,與貯水池相連,現井已荒廢。力明村下街有口廖田墟井,建於清代,井口呈長方形,十多年前,當地村民用正月舞龍燈的收益將該井進行維修,現井沿用紅磚水泥封砌,井口兩側各用一塊預製版蓋住,井中間橫置一塊紅砂石,井內壁仍用長條形石塊壘成,井臺已用水泥硬化,井四周砌築圍牆,東南方開有一鐵柵門。維修後,當地村民將廖田墟井更名為思源井,該井水質良好,甘甜可口,現廖田街及附近的村民生活用水仍在此井取水。每天早晚,來思源井打水的人們絡繹不絕。
在三塘鎮大山村與小橋社區交界處有口黃金託古井,位於柿水河東側,每次柿水河漲水都會將古井淹沒。 黃金託古井有兩個井口,呈一字排開,位於柿水河床東邊,河中間有兩孔板橋與對面河堤相連,河堤與河岸上公路鋪設有石質臺階,每當柿水河漲水,黃金託古井都會被淹。位於河中間的古井呈長方形,長1.2米,寬0.8米,靠近河岸的古井呈正方形,長寬各1.2米,井沿、井臺和井壁均為紅砂石砌築。靠近河岸的古井還設有一蓄水池,現當地村民生活用水仍在這兩口井中取水。
大山村小橋社區有口廟灣古井,處在柿水河南岸,古井呈長方形,長1.2米,寬0.8米,井沿用青石板砌築,沿下井壁用青石壘砌,井臺用青石鋪設,部分水泥硬化,井臺之上有一條石質臺階與岸上四古公路相連,現當地村民生活用水仍從這口井中取水。
在冠市鎮冠市村高嶺組,現保存有兩口古井,系清代建築,單眼,直徑1米,一口古井口沿用水泥封沿,另一口用石頭堆砌,井臺用紅砂石墁鋪,四周建有麻石圍欄,圍欄呈方形,邊長4米,井壁用青石砌築,整體保存完整。現高嶺大屋的全組村民仍然從這兩口井中提水生活。雖然經歷悠悠歲月,仍井水清澈,冬暖夏涼。一個村莊的古井主要功能是取水﹑灌溉、貯存、消防等,對人類文明發展有重大意義。它是人們生存狀況和歷史進程中最有力的實物方志。
在雲集街道普賢村學林組有口學林古井,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井口呈長方形,長2米,寬1.5米。2010年,該組村民將井臺和井沿進行硬化。在井的東南方立有一塊「共嘀厥成」功德碑,高1.5米,寬0.8米,青石質,碑文落款為「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吉日立」。據當地人介紹,當年沒有自來水,吃的用的水都是這井水。每天上午,到井邊淘米洗菜,洗洗涮涮,就成為附近人家的日常。到了夏天,井水還可以冰西瓜,過去沒有空調、電扇,打一桶井水澆在磚地上,屋子裡就變得涼絲絲的。這口井比一般的要深,一根竹竿探不到井底,即使大旱之年也不枯竭,只是出水量會少一些,大家需要趕早才能搶到水。現在大家都用自來水了,但這口井水質優良,甘甜可口,附近村民生活用水仍在此井打水。
在茅市鎮李家村陽壽組有口萬壽井,修建於中華民國時期,單眼圓形水井,直徑0.55米,井沿寬0.23米,井口在一塊直徑約1米的灰褐色整石中雕鑿而成,厚0.15米,井臺四周用紅砂石鋪築,井內壁用長條形石塊壘成,井的下方砌有蓄水池。通往茅洞橋的鄉村大道從井上方經過。萬壽井離金玉亭不到15米,路人走累就在亭中歇息,口渴就到井中喝水。
這些散落在清泉大地上的古井,猶如深扎在鄉村土壤裡的一叢叢根系,它們滋養過一代又一代衡南人,也見證了衡南鄉村面貌的滄桑巨變。這些古井有的存在數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井壁青苔上積澱著厚重的歷史,井欄勒痕裡銘刻著歲月的印記,它們有理由、有資格被後人善待,在這片土地上繼續鮮活地留存下去。
一口口古井,就是一個個文明的細節,它將文明一點點地暈開、滋潤。一個個不經意的細節的走失,遠去了宏大的歷史,枯瘦了高大的當代。令人扼腕長嘆、捫心久痛。民俗是一座城的根,鄉愁是一個人的魂。鄉村民俗不應當僅僅是紙上平面的圖畫、記憶悸動的碎片,而應當是活生生的物體存續,可以觸摸、憑弔,溫暖靈魂、升華精神。我們應該像保護古樹名木一樣去關愛古井,我們必須負起歷史責任,滿懷文化擔當,守護傳統文化,提升城市內涵,刻不容緩地保護、修繕、恢復、利用古井。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老井被毀、被遺棄,或者成為了擺設,它們有的長滿青苔,有的周身坑坑窪窪,不再完整。如果有一天,你遇見一口老井,那就請小小地停留一會兒,細細地打量一下,聽聽它的故事,也許你就會讀懂它,曾是人們生活中那道無法取代的最美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