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建軍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想以音樂的形式展現國家的偉大輝煌成就,謳歌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衡陽巨大變化」4月23日下午,衡南籍退休教師、民間音樂人周益華跟記者介紹最近正在忙碌的事兒。
1952年2月,周益華出生在衡南縣譚子山鎮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喜歡並學會了二胡、笛子、鳳凰琴、口琴等樂器。1970年,他參軍入伍,成為部隊文藝隊的二胡演奏員,多次參加部隊文藝演出。4年後,退伍返鄉成為蓮塘村小學的一名老師。因表現突出,推薦到衡陽第三師範學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江口鎮附中當語文老師兼音樂老師。幾年後,先後調到正清小學、翔龍小學。很快,他就成為學校的文藝骨幹,負責學校元旦、六一、國慶等文藝晚會節目的排練。
他說:「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同學們已司空見慣之前創作的相聲、唱歌、舞蹈等節目,於是我想到了配樂朗誦,而且是自己為朗誦詞配樂。那段時間,整天都在哼哼唧唧。」
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周益華拿著朗誦詞和所譜的曲子請教當時衡南縣文化館館長吳利賓。「吳館長那時是縣裡譜曲方面的專家。看過曲子,吳館長給予了肯定,也提出了許多的不足。隨後,又拿首歌詞讓我試著再譜個曲子。」周益華回憶起自己最初接觸譜曲時,仍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過了幾天,他交「作業」,吳館長看後覺得還不錯,並叮囑譜曲時講究對比效果,精彩之處要有重複。
不久,周益華創作的《我就是菩薩》《賈老師不「假」》等作品,獲得了全縣文化戰線的創作獎。
周益華說:「正是因為這兩次獲獎的作品,給了自己信心。後來縣文化館新任的顏館長,指著一本《電腦音樂報》上的徵歌啟事問我有沒有興趣,我就試著將自己最滿意的三首曲子寄到北京,沒想到全都被採用了,而且還收錄進《歌手最喜愛的歌》一書中。這讓我更加有了信心,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周益華雖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卻創作了1800多首歌曲,在全國各文藝期刊上發表了歌曲300多首;多次評為民歌創作優秀專家獎、傑出專家獎,有10多首歌曲獲中國民歌精品金獎、十大金曲。現是中國國際聲歌創作委員會委員(作曲專業),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兒童音樂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市祥瑞藝術團名譽團長,還有30多首歌曲被歌唱家、歌手演唱,並出版成CD、MTV在全國發行,特別是創作的歌曲《重歸於好》還在CCTV音樂頻道多次播出;《邊防軍之歌》的點擊量達到了800多萬次。
2013年7月,感動中國新創詞曲選拔組委會給周益華寄來的榮譽證書:為了表彰、鼓勵您在「歷屆感動中國新創詞曲選拔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經組委會研究決定,現授予「音樂創作功勳獎」。
據了解,感動中國新創詞曲大賽是由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和感動中國新創詞曲選拔大賽組委會聯合舉辦,迄今已經舉辦十幾屆,推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原創歌曲佳作,在全國音樂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周益華說:「現在各類媒體推出了許許多多的歌曲,但真正傳唱並被廣大老百姓認可的寥寥可數。從第一屆感動中國頒獎,我就開始關注,覺得裡面播放的背景音樂很有感染力,如今沒想到我創作的曲子也能被選中。」
今年67歲的周益華雖已退休,但對於歌曲創作,仍然孜孜不倦,他宣傳衡陽,努力創作體現衡陽地方特色的作品。
作為一名業餘的作曲家且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緣何能有這麼高效的「產出」?他說:「《文心雕龍》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我就是閒暇時,經常哼哼曲子,哼多了後就有了靈感。」(編輯:陳佳玲 責編:梁麗君 三審:張文凱)
返回衡陽全搜索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