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4日,曾經報導過《奇,「烏鎮一日遊」卻不進景區》一文,披露了一些上海遊客被地下旅行社忽悠到烏鎮旅遊的現象,如今,這個現象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昨天,有烏鎮當地居民向記者透露,「最近越來越多的上海人打著『一日遊』的旗號來烏鎮買菜,我們去晚了根本買不到菜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上海人來烏鎮買菜?記者帶著疑問來到了烏鎮農貿市場。
價廉物美吸引人
昨天下午兩點半,記者來到位於烏鎮北花橋下面的烏鎮農貿市場。一進市場,並沒有看見熱鬧的買菜場景,有攤主告訴記者,好戲在後面。「你來得太早了,上海人要四點鐘過來。」一豬肉攤主告訴記者,每天會有兩撥上海人過來買菜,一撥是上午八點左右,另外一撥是下午四點左右。「他們都是衝著烏鎮的菜價便宜,食材新鮮而來的,有些人甚至一周會來兩次。」
說話間,攤主指著自家攤前掛著的一塊肋條肉告訴記者,「這塊肉在上海要16元/斤,而在我們這裡只要12.5元/斤,便宜不少。」與此同時,烏鎮的黑毛豬肉也深得上海人喜愛,「他們平時最多的時候可以買幾百塊錢的豬肉,最少也要買幾十塊錢,買多點回家說是送親戚朋友。」據悉,這些上海人不僅熱衷於購買豬肉,豆製品也是他們的「心頭好」,一豆製品攤主對記者說,「上海的豆腐乾要9元/斤,我們這裡5.5元/斤,有些還價厲害的上海人直接把價格殺到4.5元/斤。」
旅遊順帶來買菜
記者在農貿市場門口守到了近四點鐘,總算等到了傳說中的上海「馬大嫂」(諧音「買汰燒」,意思是:買米買菜、淘米洗菜,然後做飯燒菜)。
只見一群中老年人從北花橋的臺階上下來,農貿市場前的一條小路瞬間被擠得水洩不通,他們一路從農貿市場外的路邊菜攤買到農貿市場內。「這個多少錢?」有個上海阿姨拿著路邊幾棵青菜問道,當聽說1.5元/斤時,她毫不猶豫地買了好幾把,還對旁邊的人說:「這裡比上海便宜不少啊。」但是當記者詢問她為何來買菜時,她只是說,來烏鎮旅遊順便買菜。
「我們下午剛到烏鎮,在周邊景區逛了一圈,現在馬上要回去了,買菜時間很少。」一名上海老伯說,這是他第一次來烏鎮旅遊,跟隨保險公司的團隊過來,自己就交了10元錢。而與他一起來的老伴則在農貿市場門口等著,「我身體不大好,走了一天也很累,老頭子進去買菜,我在外面等他。」
令人詫異的是,原以為就這一撥30多人的採購團,沒想到轉眼間又來了好幾撥,而且他們買菜很迅速,頂多逗留半個小時。記者採訪發現,因為跟的團不同,他們交的費用也不完全一樣,便宜的只要10元,貴些的要28元。
當地居民很「受傷」
面對「馬大嫂」們如此瘋狂的行徑,烏鎮當地居民苦不堪言。「每天都要跟上海人搶菜,難道他們上海沒菜場麼?」家住烏鎮的沈先生說,「以前都是早上8點前,趕在上海人來之前買菜的,前兩天家裡來客人,想要買點蝦,四點半趕到菜場,竟然買不到了。」
如今不僅僅是買不到菜,更讓居民頭痛的是「菜籃子」的價格也越來越高,「蔬菜漲了一元錢,豬肉漲了至少兩元。」在北花橋下面賣小吃的阿姨面對這個現象表示很無奈,「去晚了都是他們挑剩下的菜了,每天都有上百個人過來買菜,這個現象真要管管了。」
有關部門應加強管理
在「馬大嫂」們提著大包小包離開菜市場後,記者跟隨他們來到了位於烏鎮大橋南面的停車場,發現這裡一共停了五輛上海牌照的大巴車,粗略一數有一百多人,其中有幾輛車的擋風玻璃上還貼著各種企業的專車標誌牌。
昨天,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了情況,原來這些上海「馬大嫂」就是「上海一日遊」的遊客,「上海少數旅行社利用烏鎮遊忽悠上海老年市民,把他們當成自己去各大市場賺取『人頭費』的籌碼」,據了解,這些遊客交的費用極其低廉,「最貴的60元,最便宜的甚至可以免費」,他們根本進不了景區,「導遊把他們帶到東柵景區東面免費開放的烏鎮老街,並且忽悠他們修真觀是烏鎮最有名的景點。」而每天下午的上海遊客尤其多,他們之前已經去了四五個市場購物,烏鎮是最後一站。據該知情人士透露,「這些購物市場給導遊「人頭費」,每帶進一個遊客的報酬是10至15元。」
「這樣下去遲早要出事情的。首先這些遊客都是老年人,一天的高強度奔波他們的身體會吃不消;其次,遊客會被誤導,以為烏鎮景區就是他們所見到的,讓景區形象大打折扣。」烏鎮旅遊公司的邵先生對此也很無奈,他呼籲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尤其是對那些以發「人頭費」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市場」,還烏鎮人民一個正常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