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發大廈垂直於觀前街,過了蘇州博物館,沿著一條塵土飛揚的路往前幾百米就能看到「長發大廈」四個大字,一棟明顯上了歲數的舊樓,不到十層高,長發西餅在一樓沿街拐角處。
一年一遇,只有在中秋前才能吃到的味道,必定大排長隊
九十年代,每年八月底九月初,這家西餅店前天天擠滿了排隊買月餅的人。在還沒有網紅店的年代,長發西餅靠著鮮肉月餅成為當時蘇州城裡的網紅店。
正午溫度高得就快要被烤熟,但來買月餅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店家已經推了小吃車把月餅移到大門口銷售。渾圓飽滿的月餅,逆光看像鍍了一層金,4塊5一隻,買十送二。不論斤賣,省去了稱重的環節,可以更快的銷出去。
每年研發各種新味道
口味不只一種,鮮肉、豆沙、榨菜、蛋黃、蝦肉、榴槤…分類整齊地擺放在不鏽鋼器皿裡,排列在開放式小吃車內,售貨員利索地用隔熱夾夾了月餅裝入紙袋,然後遞給食客。買鮮肉口味的居多。一屜很快售光,售貨員又從旁邊的立式烤爐裡拉出一屜。
所有的蘇式點心都得吃現出爐的,要人等的,才是好吃。這個傳統大概是從長發西餅的鮮肉月餅始。平常做點心最多兩個爐子,但鮮肉月餅上市的時候至少要四五個爐子一起烘,一天供應三十萬個。
數一數,光外面就有八個爐子同時烤
到我手裡的這份隔著紙袋也能感受到溫熱,鼻子湊上去,餅香混合著肉香,實在誘人。回到車裡迫不及待拿起一隻咬一口,酥香美味,不油不膩。
蘇州本地人把別地的鮮肉月餅稱作「外幫」, 相較於蘇州,杭州的鮮肉月餅個頭更小,色澤比較清淡,加了浙江特有的嘉興榨菜,而上海的甜度較輕,鹹味突出。
杭州的鮮肉月餅,突出榨菜的鹹香脆嫩和肉餡的組合,愛吃清爽口味的可以試一下
上海每年排隊吃鮮肉月餅更是一景,走到光明邨大酒家,不排一個鮮肉月餅好像少了點什麼
不同於這兩地,從外觀看,蘇州的鮮肉月餅是銅鼓形狀,虎皮色,邊緣色淺而中間深。吃起來很鬆很軟,但又不是散掉的。有很濃的香味,但不是添加劑的香味,有鮮肉和芝麻在嘴巴裡交匯的香味。
製作上講究用熱水和面,這樣的面經過擀制之後會形成一層一層酥層,烘烤出來的油酥皮更細膩,酥層更清晰。
蘇式鮮肉月餅的靈魂,離不開酥皮,但關鍵還是餡。蘇州的餡只放鮮肉,酥韌有致,入口即化。要很嚴格的肥瘦比例和操作程序,才不會把月餅做成肉包。一隻正宗的蘇式鮮肉月餅,裡頭的肉餡吃起來是松松的,軟軟的,沒有滷汁淌出來,但是咬起來並不是乾巴巴的,汁水恰到好處。
蘇州人飲食講究時令,鮮肉月餅也一樣,傳統是每年陰曆七月初一開始生產,八月十五當天停止,正常供應時間就一個半月,只有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才能在隊尾翹首以盼,期待那一盒熱乎乎的鮮肉月餅。
如果問一個蘇州人哪一家的鮮肉月餅最值得吃,十有八九都會不假思索的說:必須是長發,但沿著蘇州的幾家老字號一路逛下去,才發現,除了鮮肉月餅,蘇州還有各式各樣好吃的現做糕團,一路看去,好像看一部閃著市井光芒的老電影,糕餅嫻靜,紅綠溫柔,味道一點都不張揚,軟聲細語的讓你知道蘇州的好。
蘇州城內有多家糕團店,黃天源是最有名,也是最古老的一家,是清代傳承下來的老店。豬油糕、定勝糕、松子糕,是店裡的招牌。
當然,每年到這個季節,頭牌還得是鮮肉月餅。觀前街上都是排著長隊買鮮肉月餅的蘇州人,剛出爐的月餅香氣誘人,個頭飽滿。
半月齋的師傅是蘇幫菜非遺傳承大師汪成,蘇州美食家華永根在他的著作《蘇州吃》裡詳細記述過汪大師鮮肉月餅,「那月餅酥皮脆松、餡肉汁多、鮮香味美,口感層次豐富,我一連吃了兩隻,直呼『靈光』,最後連手心中碎屑皮一起倒入嘴裡,吃得滿心喜歡。」
比起鮮肉月餅,半月齋最大的特色其實是蔥油月餅。酥皮還是一樣的酥皮,內餡換成了蔥油和火腿,還是按照傳統現烘蘇式鹹味月餅來做,料更足,味更香。
半月齋的蔥油火腿月餅,味道敦敦實實的好吃,還有蔥香和火腿的靈氣
還有花香味十足的玫瑰拉糕,賣相也粉嫩好看,其實裡面還有軟潤的豬油和松仁,甜、糯、清,幾種口感凝結在一起。
上百年歷史的乾生元,有現做的肉月餅、酒釀餅、棗泥麻餅,其中棗泥麻餅還曾被被列為宮廷御膳點心。
棗泥麻餅餡多料足,咬一口滿嘴棗泥和松仁的香味。月餅沿襲傳統味道,除了鮮肉味,還有玫瑰、百果等口味。
和前三家蘇式糕團店不同,胥城只做鮮肉月餅。雖然滿城有很多打著胥城的招牌,但是當地人還是只認這家鋪子。胥城鮮肉月餅,外皮酥脆,內裡鮮香。酥皮很多層,咬一口,細碎的酥皮落滿衣襟。肉餡緊緻細膩,滿口肉香。今年除了常規的鮮肉月餅,還推出了牛肉芝士味道的,一如既往的肉餡豐滿紮實。
薄如蟬翼的酥皮得於蘇式月餅特有的工法:熱水和面增加了麵團的吃水量,擀制出來的皮更薄,水油麵和油酥面混合後,像疊被子一樣裹上再攤開,反覆四五次,起酥就有兩三百層。
剛出爐的時候趁熱吃,湯汁還沒來得及滲透到皮裡,還能讓嘴巴裡多一口鮮美的肉湯,酥皮脆的正當時,秋風一起,又酥又香,舌頭陷落在蘇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