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導致紅軍被迫開始漫漫長徵。直到遵義會議召開,主席才重新走上軍事指揮的前臺,紅軍的長徵之路才重現曙光。
在紅軍長徵路上有一個輝煌的戰役,那就是主席指揮紅軍「四渡赤水」。
講長徵史, 「四渡赤水"這一段絕對是不可不講的,按照主席本人的說法, 「四渡赤水」是他整個軍事指揮生涯的得意之筆。
赤水,全稱赤水河,是縱貫貴州省北部的一條大河。
1935年1月到3月,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裡,紅軍在貴州境內來來回回四次渡過這條大河,和圍追堵截的敵人打了一場持久的「遊擊戰」,最終成功擺脫了敵人。從此以後,主席的軍事指揮才能,徹底讓紅軍將士心服口服。主席在紅軍的領導地位,也無可爭議地確立起來了。
那講到這兒,我想你肯定會好奇,主席為什麼要指揮紅軍來來回回渡過同一條河流呢?
先從「一渡赤水"的背景講起。
在遵義會議以後,中央紅軍計劃放棄遵義,從貴州往四川進發,和紅四方面軍匯合。
而走這條線路呢,就必須得去長江渡口。
而想要去長江渡口,就要先佔領貴州北部赤水河前面一座小城,叫土城。
土城之戰是主席恢復軍事指揮權以後指揮的第一場戰役,還有些手生,這場仗並沒有打好,土城沒有攻下來。
這時候,如果說不趕快指揮部隊往西走,走過背後的赤水,等到敵人的援軍到,那可就麻煩了。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1935年1月29日凌晨,紅軍一渡赤水,大部分人馬倒是轉移到了赤水西岸,可是,這樣的話那離長江渡口就越來越遠了,原定的北渡長江跟紅四方面軍會合的計劃,也就只好先放棄了。
渡赤水之後,紅軍在大山溝裡徘徊了好幾天,後來到了雲南一個僅有300戶人家的小鎮,叫扎西鎮,中共中央領導人在這兒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會議——扎西會議。
扎西會議急於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陷於困境的中央紅軍,接下來到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才最合適,哪個方向才是敵人最意想不到的方向呢?
在會議上,主席提出了一個天外飛仙式的想法,他說:我們轉回頭去,向東,二渡赤水,殺他個回馬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咱們再把已經放棄的遵義給奪回來。
這麼一個乍聽起來有點奇葩的想法,會議現場的很多同志也都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這不是走回頭路嘛,能走出什麼道道來呢?可是啊,再想一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那紅軍要這麼反方向地運動起來,敵人肯定也想不到,確實有可能出奇制勝的。
於是大傢伙兒當場拍板,就按主席說的做,來一個「二渡赤水"。
說於就幹,紅軍很快就從扎西鎮折頭回去。
部隊急行軍,連著走了七天,在國民黨主力部隊沒有察覺到的情況下,二渡赤水,打了敵人一個冷不防。
渡過赤水河以後,紅軍勢如破竹,在五天之內奪下了貴州北部重鎮桐梓,攻取戰略要地婁山關,然後重新佔領了遵義。
這是長徵以來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而換到敵人那一邊呢,你聽國民黨軍隊統帥蔣介石他是這麼哀嘆的,說這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
各位可能會問了,既然紅軍「二渡赤水」已經成功了,那為什麼還會有後來的"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呢?
其實這個時候,蔣介石已經坐不住了,他發誓說要一雪前恥。於是他親自掛帥指揮,甚至來到了前方督戰,一心想著要跟主席分出個高下,而決戰地點,也就選在了赤水河一帶。
那接下來呢, 「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的好戲也就開演了。
咱們先說「三渡赤水」。
紅軍佔領遵義以後,本來的計劃是要在這兒站住腳,以遭義為中心建立起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樣那就必須把遵義周邊包圍自己的敵人給打跑對不對?
而敵軍那邊遭照蔣介石的命令,又使出了"碉堡戰術",「層層鞏固,節節進逼」,和紅軍形成了消耗戰的局面。
主席親自指揮作戰,但是紅軍卻並沒有取得上風,如果說再這樣耗下去,敵眾我寡,紅軍就會陷入困境。
看來,在遵義站住腳的計劃是行不通了,那在這種情況下,主席果斷下令,撤出主戰場,三渡赤水,先保存實力再說。
所以你看, 「三渡赤水」和「一渡赤水"的情況是很相似的,都是屬於紅軍作戰失利,被動轉移。
不過主席這個人,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善於變被動為主動的絕頂高手。
前面寫到"二渡赤水」就是出其不意,殺了個回馬槍,取得長徵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
這次的的「四渡赤水」又是如法炮製,還是出其不意,殺他個回馬槍。
這"四渡赤水」以後,更有意思的事情就發生了,蔣介石此時已經抵達了貴州省貴陽城,滿懷信心地要在這兒指揮軍隊,把紅軍一舉殲滅。
可萬萬沒想到,突然傳來情報,紅軍主力莫名其妙地渡過赤水河,正往貴陽這邊快速推進呢。蔣介石一聽就慌了神,貴陽守備空虛,如果紅軍主力真打過來了,把自己給活捉了,那不就丟人丟到家了嗎?
所以他急調雲南軍隊到貴陽護駕,而這樣呢,雲南那邊大軍增援貴陽,守備也空虛了,這可就正中主席的下懷了。主席率領紅軍直接挺進雲南,把整個長徵形勢從不利局面當中扭轉了過來。
「四渡赤水」的故事也就從此傳為佳話。
主席認為, 「四渡赤水」是他整個軍事指揮生涯的得意之筆。
首先我們知道「四渡赤水」中的第一次和第三次紅軍渡過赤水河,都是在作戰不利的情況下被動轉移的。
兩次戰役,主席的作戰指揮都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這一點,他事後也是坦率承認的。
可是仗打不贏,並不是世界末日,主席講得好,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隨機應變,隨時靈活轉身,這正是主席「遊擊戰"戰術理念的精髓所在。
講起「走」這個字,主席可是有他的獨家心法的,他是這麼講的: 「走,是脫離被動恢復主動的主要方法。」
兵力轉移,一般要秘密而迅速,就好像流水一樣,要採用巧妙的方法,去欺騙和迷惑敵人,比如聲東擊西就是很實用的一招。
你看,主席指揮紅軍第二次和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在作戰不利的情況下,變被動為主動,聲東擊西,巧妙地欺騙和迷惑了敵人,確實是體現出了「遊擊戰"的精髓。
主席把遊擊戰中的兵力轉移比喻成流水,這一點是和兩千多年前《孫子兵法》裡面所講的不謀而合,《孫子兵法》當中有這樣的話,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主席指揮的「四渡赤水」,不正是把這種「」兵無常勢」 「避實擊虛"的精神給演繹到極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