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四渡赤水後,習水縣的千年歷史文化名鎮—土城,從此就烙印上了一抹深邃的紅色,傳頌著太多太多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而這些紅色故事早已匯集成了中華民族求解放、謀復興的奮鬥史詩,匯聚成了中華兒女謀和平、求幸福的偉大信念。
5月3日,記者走進遵義市習水縣土城古鎮,一棟棟小青瓦房與石板街梯交錯有致。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故事講述員任雲義在紅軍總參謀部駐地舊址,深情地向遊客講述著紅軍長徵四渡赤水的故事,她或聲淚俱下,撼人心魄;或鏗鏘有力,催人奮發;或娓娓道來,沁人心脾;或鉤沉索引,引人入勝。
如今,生活和工作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四渡赤水人」深知:「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他們帶著一份憧景和期盼,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堅定著理想信念和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用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感召時代使命,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於此,在今年1月初,他們便開始謀劃用紅色故事來傳承紅色基因,感召時代使命,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助推紅色文化與紅色旅遊相融發展。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視察,在遵義市作了「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的重要指示。為了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四渡赤水紀念館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感恩奮進,保護和利用好「四渡赤水」這筆寶貴財富,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積極探索社教新形勢,拓展渠道、豐富載體,助推動當地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決勝脫貧攻堅。
據了解,早在2010年年初,四渡赤水紀念館就組建了「四渡赤水宣講團和藝術團」,並深入開展「七進四送雙服務」活動,以點帶面、遍地開花,每到一處,把藍天當幕布,把大地作舞臺,謳歌偉大的黨和祖國,謳歌美好的家鄉和美好的生活,解讀國家政策,把紅色因子播撒在邊遠村寨、小巷社區、工廠車間、軍營和校園。
在「五一節」期間,四渡赤水紀念館、新長徵教育中心利用土城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故事與長徵精神有機融合,在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期間總政治駐地部舊址,打造「講述紅軍故事,傳承紅軍精神」紅色故事講述會正式開講。
來自四渡赤水紀念館的講解員們在臺上話英雄、訴革命艱辛,深情講述《雪山上的小太陽》《血戰雄關·獨腿將軍鍾赤兵》《鐵血女紅軍》《我們不會忘記》《最美女烈士—唐義貞》等故事,臺下,遊客們聽故事縈迴勝利榮光……熱烈的情感、真摯的演繹,仿佛置身於那段艱難歲月,有的沉默不語,有的眼含熱淚。一段段紅色故事,牽出一個個先輩足跡;一場場傾情演說,蕩起一陣陣驚雷漣漪。
「曾經那個愛唱歌的小女孩,用無言的生命為我們樹起一面叫做精神的旗幟,在那皚皚白雪之上,它像英勇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醫生顫顫兢兢拉著鋸,鑽心的痛隨著沉悶的鋸聲陣陣襲來,骨頭渣子混著血水從大腿的根部流出,沒有人能知道鍾赤兵是怎麼熬過來的……」來自赤水市的周先生,帶著兒子坐在方桌前告訴記者激動地說:「這裡是一個紅色的聖地,革命歷史是我們的,已是下一代的,我想讓兒子能從這些紅色故事中得到些許啟迪。」
一位來自四川省古藺縣的小女孩,聽了這些紅色故事後,眼裡噙滿了淚水,深情地望著講述的故事的阿姨……
「舉辦紅色故事講述會,是四渡赤水人對紅色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發,更是尋根溯源,解讀革命歷程的密碼,將故事背後那些充滿革命精神和情懷的點點滴滴講給大家聽,在感知風雲激蕩的時代脈搏時,激發強烈的情感共鳴,激發紅色認同,爭當紅色基因的傳承人。」習水縣土城紅色旅遊創新區黨工委書記、土城鎮黨委書記、四渡赤水紀念館館長劉綿定說。
據了解,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徵85周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講述好遵義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的要求,舉辦紅色故事講述會,是紅色文化與紅色旅遊的有機融合,是助推文旅深度發展的創新方式,也是四渡赤水紀念館充分發揮社教功能的一種模式,更是加大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認知。同時,也是培養「開口能講,提筆能寫,上臺能演,下地能幹」四能講解員的創新之舉。該館將持之以恆地把「紅色故事講述會」辦好,辦成習水、遵義、乃至全國的紅色品牌。
來源:天眼新聞
總監/羅 智審核/何瀟迪本期編輯/萬露梅
投稿郵箱/xsdstxwgj@163.com
@習水縣融媒體中心
@習水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