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林清玄先生,給我們的心中種下了一片野薑花

2020-12-24 野趣派

野薑花又名蝴蝶姜、白蝴蝶花,喜歡低海拔山地、平野的水岸邊,年復一年,頑強的存在、成長、開花。如果心中沒有一片山野,縱然擁有許多物質,也是「家產」貧瘠之人。所有的人,實際上,都是地球的過客,忙中偷閒,除了喝喝茶,還應常去野外走走,邂逅一些知道名字的、或者是講不出名字的野花,看它們在風中綻放,看鳥兒在天空自由的飛翔……

野薑花是姜科家族(Zingiberaceae)的成員,地下莖一樣肥厚,一如我們食用的姜塊。但其花形結構大不相同,故分隸於不同的「屬」(genus,分類學上的一個階層單位),野薑花隸屬於蝴蝶姜屬,這個屬在臺灣便僅此一種。

林清玄在野薑花一文中寫道——

在通化市場散步,擁擠的人潮中突然飛出來一股清氣,使人心情為之一爽;循香而往,發現有一位賣花的老人正在推銷他從山上採來的野薑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塊錢。

老人說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種作的時候,總要經過橫生著野薑花的坡地,從來不覺得野薑花有什麼珍貴。只覺得這種花有一種特別的香。今年秋天,他種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後發現滿腹的香氣,清新的空氣格外香甜。

老人想:這種長在野地裡的香花,說不定有人喜歡,於是他剪了一百把野薑花到通化街來賣,總在一小時內就賣光了,老人說:「臺北愛花的人真不少,賣花比種田好賺哩!」

不止是臺北,我們中國人,自古至今,都是喜歡美好生活的。偉大詩人杜甫的遣意,甚是有趣:

遣意

作者:杜甫

囀枝黃鳥近,泛渚白鷗輕。

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釀黍,細雨更移橙。

漸喜交遊絕,幽居不用名。

春天,趁時光正好,適合上班族們在周六日帶孩子自駕遊,到農田看看、看看柔柔弱弱卻拼命成長的莊稼;晚上就找一家民宿吧,感受下城市之外天空中星星的敞亮。知否?一個人的心中有了風景,再遠的未來,也將一路花香、愈挫愈勇。

相關焦點

  • 感恩林清玄先生,給我們的心中種下了一片野薑花
    如果心中沒有一片山野,縱然擁有許多物質,也是「家產」貧瘠之人。所有的人,實際上,都是地球的過客,忙中偷閒,除了喝喝茶,還應常去野外走走,邂逅一些知道名字的、或者是講不出名字的野花,看它們在風中綻放,看鳥兒在天空自由的飛翔……野薑花是姜科家族(Zingiberaceae)的成員,地下莖一樣肥厚,一如我們食用的姜塊。
  • 花事 | 野薑花,你還沒聽過吧?
    大多數的人,喜歡在天井造陽光房,而我們卻是拆了前房東搭在天井的附房,把院子清了個乾淨。去年裝修的時候,並沒有造園的經驗,不懂布局自然也做不到施工時的水電鋪墊,所以我對目前雜亂的小築天井並不滿意。會有不明真相的網鄰羨慕我有一個小花園,其實我內心是覺得「高攀」了小花園這個空間概念。最近在看明代計成撰寫的《園冶》,汲取更多的造園養分,希望有生之年能造一個滿意的園。
  • 植物百科 | 我叫姜花,但我可不是「姜」的花!
    杭州植物園百草園裡,一片姜花綻放出潔白的花朵,清甜淡雅的香味隨風飄蕩,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姜花又白又香,因而也有別名白草果、白蝴蝶花、野薑花等,英文名butterfly ginger lily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 紀念,林清玄:最美的事物永遠是在心中
    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已經步入中年,對於林清玄這個名字都並不陌生。這個臺灣作家的智慧確實滲透了他的每一篇散文,感染了每一顆燈前捧讀的心。正是林清玄,教會了我們如何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現實,定義人生。在他散文中還散發著淡淡的禪學思想,很值得我們靜下心去賞讀,去思考。
  • 林清玄帶著他《心田上的百合花》,去往了彼岸世界
    驚聞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老先生去往了彼岸世界,內心有種無法言喻的悲憫。這個一臉和氣,總是慈眉善眼的老爺子怎麼就捨得這樣離開我們,離開這個熱鬧紛雜的世界,去往他嚮往已久的佛陀世界。初識林清玄這個名字,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是在語文課本上看到的。那一篇文字《心田上的百合花》,教會了我太多東西。讓我學會了如何在這個噪雜紛亂的世界裡生存下去;讓我學會了如何守住內心的那一片純淨;讓我學會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 散文:送別林清玄先生
    生命從來都是那麼脆弱,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也許會很久很久,也許會突然與這個世界告別。當我聽到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先生去世的消息時,我竟然不敢相信,才65歲的先生就離我們遠去了。還以為會有很長的時間來讀他的新作,沒想到就在今天成了絕響。
  • 溫一壺月光下酒 |林清玄先生一路走好
    林清玄先生是隱在紅塵中的禪意修行者,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生命的敬畏。其文字,質樸、恬淡、悠遠、從容……給我們喧鬧匆忙的都市生活一次休憩,亦給迷失的心靈一片光明。  05  「清歡」是生命的減法,  在我們捨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  回到最單純的歡喜,  是生命裡最有滋味的情境。  於丹說:「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星雲大師讀完讚嘆其「文如流水,語似冬陽」。
  • 臺灣作家林清玄去世:每個華人心中 都有一個林清玄
    中國僑網1月23日電 題:臺灣作家林清玄去世:每個華人心中 都有一個林清玄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  林清玄,1953年出生 ,臺灣著名作家。
  • 【逸慧文化】林清玄逝世:溫一壺月光下酒,願先生一路走好!
    陪著古典書城一路走來的老讀者都知道,我們曾一起讀過不少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溫一壺月光下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靈石》《整個世界都在輪迴》《心田上的百合花》《總也不老》……尤其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很長一段時間,每每遇到不開心之事,都會以此勸慰自己。  完全沒想到,年齡尚不算太大的先生竟如此突然於今日離去。  雖震驚又不舍,可誰見過人蓄養鳳凰呢?
  • 林清玄逝世:溫一壺月光下酒,願先生一路走好
    於丹說,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星雲大師讀完讚嘆其「文如流水,語似冬陽」。  誠似人生五種,  年少青澀,青春芳醇,  中年沉重,壯年回香,老年無味。    那麼,讓我們保持適度的沉默吧!  在人群中,靜觀諦聽;  在獨處的時候,保持靈敏。  每個人的心裡都需要一個人、  一棵樹、一片草原、  一間木屋、一個故鄉,  也許不必真實存有,卻是一個不變的碑石,  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  有一點光、一點溫暖、一點希望。
  • 別了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林清玄先生走好
    林清玄先生說,原本父親要給他起名為"林清怪","林清玄"這個名字就是個意外,也許就是這個意外讓我們今天覺得他這個名字很優美,好聽。那個與時間賽跑的人,那個贊同"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詩人,那個"溫一壺月光下的酒"的人都不曾離去,他依然在,他們不曾離去,他真實而又深刻的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 溫一壺月光下酒,陪林清玄先生播撒人間清歡
    ——林清玄有的人離開了,但留給了世界一份美感。在此生,此時,此地。今天是2019年1月23日,陪我們走過了一段人生心靈旅途的林清玄先生離開了這個世界。我怕,當我點開它後,林清玄先生就從我的心中真正地離開了,真正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高中翻爛了的一本林清玄全集,還靜靜呆在我的書架。
  • 人人都會喜愛姜花,就像喜愛姜花純露一樣
    對於我這個遠離土地太久,身心有些疲備的成年人來說,我來到旗溪,每天最想幹的事就是採姜花。農場負責採姜花的小夥伴菠菜告訴我,今年的姜花比往年早,7月份就開始採摘了,現在正是姜花大量盛開的時候,每天估計可以採二三十來斤鮮花。再往後就會越來越少了。8月的天氣,雖然已經立秋,但早上7、8點已是陽光猛烈。採姜花,每天得早早起來,在天已亮,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採摘最好。
  • 我懂得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叫林清玄
    我懂得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叫林清玄。」《在這堅硬的世界裡,修得一顆柔軟心》是作家林清玄親自甄選的心靈美文集。全書分為六章,收錄了他創作時期的經典作品《人間有味是清歡》、《用歡喜心過生活》、《生命的化妝》、《白雪少年》等,同時也收錄了《紅心番薯》、《鹹也好,淡也好》等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品。
  • 重溫經典散文丨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心田上的百合花》是林清玄代表作之一,用擬人的手法將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躍然而出,感人勵志,影響著許多人。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與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
  • 流行離開的世界,我們卻不擅長道別,願林清玄先生走好
    導讀:流行離開的世界,我們卻不擅長道別,願林清玄先生走好1月23日,港媒報導稱林清玄已經離開人世,這個消息傳出令人感到悲痛,筆者在高中時曾看過他的許多散文,那是高三唯一的精神慰藉。記得他說: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才子。
  • 林清玄:不是我們選擇了愛情,而是愛情選擇了我們
    林清玄離開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了,2019年一月,他突發心肌梗塞去世,讓無數喜歡他的讀者感到惋惜。我很喜歡讀他的書,曾經一口氣買下了一整套《菩提十書》,不過這一套書裡面有很多關於佛學的內容,我看了許久,也沒弄懂。自此就存放在書櫃裡了。
  • 重溫林清玄的「清歡三卷」——先生雖走,仍不忘飛翔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態。——林清玄作為一個散文愛好者而言,今年心中最大的傷感,莫過於2019年1月23日網上證實林清玄先生去世的消息。
  • 姜花與薑糖
    我隨口指著桌上花瓶,輕輕問了一句,「有姜花麼?」朋友囁喏許久,說,好像還真沒見過。姜花其實不是廣東本土原產,其傳入嶺南時間想必很晚,屈大均沒見過,乾嘉詩人沒有寫,連擅長寫生的居氏兄弟也沒見畫過,引種時間應該在清末。我見過最早的姜花圖像,是在一幅高劍父先生「春睡畫院」庭院之中,上世紀三十年代所拍攝,畫師身後種著幾株,正開著稀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