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人博羅尉,遺我山姜花。採從碧海上,來自謫仙家。
姜花,圖片來源於網絡
曾經有一位移民加拿大多年的朋友,閒聊之間,說起加拿大多廣東移民,唐人街只要是喜歡的廣東特產,幾乎沒有買不到的。我隨口指著桌上花瓶,輕輕問了一句,「有姜花麼?」朋友囁喏許久,說,好像還真沒見過。
姜花其實不是廣東本土原產,其傳入嶺南時間想必很晚,屈大均沒見過,乾嘉詩人沒有寫,連擅長寫生的居氏兄弟也沒見畫過,引種時間應該在清末。我見過最早的姜花圖像,是在一幅高劍父先生「春睡畫院」庭院之中,上世紀三十年代所拍攝,畫師身後種著幾株,正開著稀落的花。高師的弟子輩中,楊善深曾經畫過工細的姜花,點綴以紅蜻蜓,桂南屏太史題了七字「香風撲面引蜻蜓」,這隨手的一句,竟是我所見到最早題詠姜花的文字。姜花是姜科姜花屬植物,極畏寒,即在粵北亦不多見,故嶺外人少見此花,再加上它的歷史短,名人題詠它的極少,所以知名度曾不及茉莉素馨。
姜花在珠三角一帶,經常種植在水邊,有時候在野塘邊上,偶爾被一陣香風所吸引,便會留意到叢蔓之中,會點綴幾枚素白如蝴蝶的身影,這就是野生薑花。姜花株高不過一米有餘,通身翠綠,葉形修長,她的花長在一塊塊青翠的苞片之中,純白的花苞如美人小指狀伸出,我曾經請教花農,將這些尖尖的小花苞頂部用手掐去一些,花就能全開。
若論花的外形,姜花在嶺南夏季的香花之中,當屬第一流的嫵媚,嶺南香花多為白色,其形多含蓄,素馨茉莉之流且莫論,就如夜合,梔子,白蘭,花形亦很矜持。獨有姜花盛開時,姿態最柔美,一似白蝶翻飛在翠裙之上,花瓣為一塊兩裂大片伴以左右兩小瓣,更像蝴蝶的造型。其花蕊作淡淡的黃,淡到幾乎純白,濃鬱的清香從花中散出,夏天的悶熱氣被白蝴蝶的柔翅輕輕拂開。
姜花只能插兩日,剪取翠莖,供以清泉,插在淺水瓶子之中,她開花的速度很快,往往從市上買得回來,不到半點鐘,花已經在開,仿佛知道她的璀璨並不持久似的。姜花之柔弱,在於她的素翅太輕盈,從小家中的老人就叮囑,買了姜花不可放在電扇之前吹,甚至花瓶不可放在當風的窗前。吸足了水的花瓣,白得很有精神,可以看到毛管之中都映著水光,若經風一吹,其水分便會帶走,裙邊當即憔悴,那些未綻的花苞更加不再開放了。
嶺南本地,其實是有原生的野薑,其花也頗有姿色,劉禹錫曾經有寫山姜花的詩說:
故人博羅尉,遺我山姜花。採從碧海上,來自謫仙家。
雲濤潤孤根,陰火照晨葩。靜搖扶桑日,豔對瀛洲霞。
故人是說他的朋友崔元受,從博羅歸來,送給劉一束山姜花。姜花性不耐炎熱,在唐朝時候不能度嶺,想來當是贈給劉禹錫種子以種植到開花。劉禹錫見到的這種嶺南山姜花,與姜花為同科,花形略小,卻是粉紅色的花瓣,姿色頗有嶺外奇氣,劉禹錫說「豔對瀛洲霞」,古之粵人叫這種為「高良姜」,又以其花美,稱為「花姜」,然而不如姜花的清香。
嶺南人喜歡姜,其情感卻不是因為花,而是它的塊狀根,可供全年烹煮食用。粵菜幾乎無饌不施姜,其使用比蔥蒜更加普及。葉靈鳳《姜的種種》裡面說「對於姜的重視,全中國沒有一處地方能比得上廣東」,說的真是透徹。葉又提到一則趣聞,廣東有給產後婦人吃甜醋煮姜加豬蹄的習俗,而香港早年崇信西醫,護士往往阻攔家屬給產婦帶姜醋,經常起衝突,這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諧趣案例。
廣東姜自古有名,古書上叫越姜,正體字的姜,從草從畺,下面是整齊的田,正是廣東人種植姜的描畫。越姜品種很多,根據產區不同,功用各異。古代以產在粵北新興一帶為佳,又分為田姜與山姜。田野種植的最為肥嫩,山石上長得瘦弱但是更辣。田姜合作菜餚,上市時帶著淺紫色的嫩芽,其味爽口提神。
造物之神奇,往往在植株之中,其性相左,姜即一例,姜花之色白,其性寒涼,然而她的根塊稱為「路邊姜」,不作食用而可入藥,性溫味辛,通常食用的姜,也會開淺黃色的小花,藥性不如山野產的辛辣。粵菜的用姜,是因為嶺南氣候炎熱潮溼,菜性寒涼,因此用姜以中和,還能闢除肉類的腥味。為了略補古詩無姜花,我寫過一闋《虞美人》:
靈芸自謫神仙窟,不著丫頭襪。春蔥持護小重山,燻徹錯金明滅女兒檀。
鉛華褪鏡胭脂落,愛潔原無藥。喚來根葉有酸辛,細展冰緗承露搵啼痕。
粵菜用姜也分好多種,若到市場上,至少能分出子姜與老薑在擺賣,有時候還會有沙姜和黃姜供挑選。沙姜不辣而帶有濃烈香味,可作調料,黃姜是作咖喱等南亞風味菜的好配料。
廣東人又擅長用姜做各種小吃,今日比較流行的,是用薑汁加上濃滑水牛奶做成的姜撞奶,不須加入蛋白而奶自凝固,這種神奇的吃法另外地人十分驚訝,其味甜滑中帶姜香,吃過一碗,通身微汗,最宜夏夜服用。除此之外,廣東的特產之一,就是用糖做的各式糖姜。
姜雖然在華南各省都有普遍種植,然而做糖姜卻是廣東人的拿手小把戲。小時候經常吃的「阿駝黴姜」,據說是一個駝背的老人小販傳下來的做法,用鹽和糖漬透的 姜 吃 起 來 很 綿 軟 ,稱 其「黴」不過形容口感。粵產糖姜在百年前經香港出口到歐洲,很受當地人歡迎,至今法國英國的唐人街中餐店,往往兼售糖姜,這是適合那些獵奇的歐洲人口味。廣東糖姜,其歷史頗為久遠,《高僧傳》裡面說:
南州陳家頗有衣食,杯渡住其家,甚見迎奉,陳設一盒蜜姜,及刀子,薰陸香等伺渡,渡即食蜜姜都盡。
杯渡禪師就是後來長駐廣東並且曾經在香港青山主持的高僧,遠在唐代,糖姜就以其特殊風味吸引了方外高人,禪師開法嶺南,引導宗風,大概也有姜的一份功勞。(文/梁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