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庸俗的老阿姨
《最後的棒棒》是何苦執導,2016年出品的一部很特別的紀錄片,這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1300塊的初始成本,一年多的親身體驗。它的主題緊扣平凡,內容給人真實而厚重,但凡看過的人都為之所震撼,根本無法移開視線,因此一經上映引起社會反響,獲得豆瓣9.7高分。在退伍軍官何苦的鏡頭下,我們了解了一個即將消失的群體。
從部隊正團級轉業的中校軍官何苦,來到了重慶最繁華的解放碑商圈,他兜裡揣著1300塊錢決心加入山城棒棒軍,何苦的這個決定源於半個月前的一次邂逅,那天他認識了老黃,兩人一見如故,何苦決定拜老黃為師。
時代背景下的老黃
老黃1949年11月出生,錯過新中國成立,迎來重慶解放。一生下來就頂著地主成分的老黃童年記憶裡貫穿著飢餓寒冷和恐懼,27歲時他和幾個哥哥都無法結婚成家,因為沒人敢嫁給地主家的狗崽子,1988年年近39的老黃村,和一個帶著三個孩子的女人在一起了,一大家子都要靠他撫養,後來又有了自己的親生女兒黃梅,因為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他遭到了重罰,為了交罰款,老黃遠赴東北打工,三年之後接到通知,老婆已經跟了別人好了。
本想一死了之,但是看著懷裡的孩子,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連死的權利都沒有了,好不容易把女兒撫養長大,老黃本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了,女兒十八歲那年奉子成婚,老還沒見過女婿就稀裡糊塗的當了外公兩個大孩子根本無法撫養一個小孩子,於是老黃牽頭的棒棒又多扛了45年。
有一次,老黃和僱主走散了,他在原地整整等了一個下午。結果,僱主報了警,等到老黃來到警察局,警察都以為他是來自首的。最後,僱主給了老黃100塊,老黃堅持只是要了自己的工錢20,以及自己等了一下午的工錢10塊。
對於老黃來說,他不懂什麼高尚不高尚的事情,他只知道,做人就只要認個理,等了一下午,就該給10塊工錢。釘是釘,鉚是鉚不該要的,堅決不能要。第2天在馬路上老黃遇到了一個瘸腿乞丐,他遞出一張票子,乞丐搖頭謝絕了,或許是老黃肩頭的棒棒讓乞丐不能去伸手。他看到有殘疾的乞丐,他都會伸出援手,也許是他和乞丐有同樣的心酸,他能理解他們的不容易。
他已經有著二十多年經驗的棒棒,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徒弟何苦講的那段話:"棒棒要扛在肩膀上!隨手拿著棒棒找飯吃的是叫花子,棍子是用來打狗的!我們手裡的棍子,是用來幹活的,雖然不一定比叫花子賺得多,但我們是自食其力!
自食其力,可能是一個棒棒最後的尊嚴和體面。
底層勞動者的善良
因為舊區要搬遷,從警戒線拉起的那一刻起,任何人不得進入,由搬家公司統一轉移,老黃頓時覺得猶如遭到了晴天霹靂,因為他的全部家當都還在,包括身份證,郵政卡和2300塊現金,而小河藏著3000塊現金的枕頭也沒拿出來,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東西沒拿出來,老黃一直憂心忡忡。
守著警戒線寸步不離,他擔心會有人刨開瓦礫,拿走他的錢,房東於心不忍送來了100塊救濟金,雪中送炭,難能可貴。最後看見老韓的手指受了傷,正在往外滲血,原來他偷偷鑽進了廢墟裡,把東西拿出來,真是蒼天有眼啊,老黃的兩個包包找到了心心念念的寶貝終於到手,老黃難掩興奮,身份證,郵政卡和2300塊錢都還在。
可是老黃的雙手抖得厲害,數了幾遍也沒數清,他抽出一張要送給老杭,老杭怎麼也沒要。他從來不是為了貪圖那100塊錢才冒死進去危險區幫他拿回錢物。
在一頓操勞過後,老金血壓飆到200mmHg,很是危險,一次看到一個養生館的廣告免費治療,他在接受3天免費治療後,被告知材料費500多,他自認理虧,即便不情願也不得不掏錢,當他把一層一層的塑膠袋打開後幾百皺巴巴的票子呈現在店員面前,店員們露出微妙的表情,最後決定,以後老金可以免費去治療。
打動觀眾的是那份不加濾鏡的真實
看到《最後的棒棒》是2016年出品成本1600塊的紀錄片,不得不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2017年同樣是低成本的紀錄片《四個春天》,同樣獲得豆瓣8.9的高分。它們相同而又不同。
兩部作品不同的點是《四個春天》格調是暖色系,充滿開心、溫暖。而《最後的棒棒》是冷色系,深沉而壓抑。
兩部作品相同的點,那就是真實,只有真實的東西才能深入人心,打動觀眾。《四個春天》是導演花費幾年時間真實記錄父母平凡生活的樣子。那是屬於那個年代的記憶,沒有大城市的銅牆鐵壁,沒有世俗的階級劃分,沒有緊湊生活節奏下的壓力,只有融洽的鄰裡關係和充滿煙囪味道的飯菜香,以及一日三餐四季兩人。
《最後的棒棒》鏡頭下我們看到的是:老黃為了20塊錢,把手伸向茅坑掏飯勺;活了大半輩子的老杭為了把手頭100塊假幣用出去,被女顧客訓斥一番;
老金為了撿來的瓶子多賣點錢,給空瓶子灌滿了洗碗水,最後被商家發現,自己還把一大瓶洗碗水喝完;老黃和何苦為了把工廠垃圾清除,違背社區規劃趁著夜色把裝修垃圾倒入區內;老甘和老金兩個大男人為了誰洗碗一事而大吵起來,分開居住時一袋子米還一人一勺地分。這些在我們看起來不堪的畫面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
看完之後,我們很難對他們做出評判,也很難說得清楚對錯,或許就像網友說的那樣,他們的人生無須評說,他們的故事只需銘記,這就是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寫照。這個社會應該給於最底層的勞動者吃飽飯住安全房子的機會,他們在付出自己的勞動力,而不應得到乞丐的待遇。
除了棒棒,想起還有縴夫,還有拾荒人、補鍋匠、剃頭匠等等各類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革新和社會進步背景下,日益衰落的職業,無論如何,這些人們,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爭取更好的生活。
他們成就了一個時代,但最終卻被他們造就的時代所拋棄,他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也是如今這盛世的墊腳石,或許這盛世並非他們所願,但卻與他們密切相關。
今天,我們正在慢慢擺脫貧窮和飢餓的困擾,而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的,正是千千萬萬個默默奉獻的勞動者。
誠然,他們並不覺得自己高尚,他們只是在討生活,就算無情的時代巨輪碾壓在他們身上,他們也只是抹著眼淚傾訴一句,生活太難了,然後在第二天擦乾眼淚挺起脊梁亮出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