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尤溪,這個山水相融的靈秀之城,不僅有悠久的文化歷史,還形成了閩中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有一種記憶叫做民間酒席,對於尤溪人來說,是不能消逝的故土情懷、不能釋懷的家鄉味道。
關於尤溪的民間宴席有頗多講究,你都知道嗎?一起和作者來追尋家鄉的味道!
毛祖銘,1955年出生,尤溪縣人,現任上海尤溪商會秘書長、上海市三明商會副秘書長、尤溪一中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旅遊高級烹飪師(特級廚師)、飯店管理經濟師。曾任三明市技工學校烹飪專業首屆教師、《三明菜譜》副主編。
尤溪民間婚喪喜慶都有辦酒席,如結婚男方辦娶親酒,女方辦出嫁酒、回門酒;生孩子辦滿月酒或是三旦酒(出生第三天)或五旦酒(出生第五天);老人壽辰辦做壽酒(男女50歲以上方可做壽,未達此年齡的叫過生日),小孩周歲、十歲、二十歲辦生日酒;新建房辦上梁酒和入宅酒。還有喪事要做「頭暝」和「二暝」辦答謝酒等(現在簡化為只辦送殯當晚的「答謝酒」)。
在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在城關及附近地區,居家酒席的菜式主要有「八碗菜」、「十碗菜」、「十二碗菜」等幾種,這種菜式的稱謂都是由酒席中主菜的道數而來。酒席一般都是在家裡辦,借用祠堂公共場所或鄰居場所,請一個廚師或民間烹調能手來家裡負責掌勺,親戚、朋友、鄰居都來幫忙打下手。筆者當年也是尤溪的名廚,獲得的廚師職稱是三明市最高的,經常受到親朋好友的邀請去主廚。
「八碗菜」算是酒席中最低層次的,一般是經濟有困難家庭的主選。「八碗菜」是主菜八道,還配有兩道主食。出菜前先上拌粉幹扣肉,拌米粉面上還放上農家自醃的糖醋嫩薑絲,是頭道主食。扣肉則是一寸見方的豬五花肉或腿肉和水發黃花菜同燒。那時人們的生活較為貧困,平時難得吃肉,所以辦酒席時,肉食是重要的,而且份量也較重。主菜八碗基本都是湯菜,最後還有一道主食拌切面殿後。
「十碗菜」算是中上水平,是多數人家的辦酒席的選擇。整席菜式結構是「四炒盤、六大碗、三出點心」。出菜次序,先上「四炒盤」,所謂炒盤,並不局限於「炒」,用盤子盛裝的菜餚皆是。繼之而上的為「六大碗」,即用大碗盛裝的菜餚。「三出點心」,就是席中要用三種點心,並在不同的時候上桌。
三種點心一般是用餈粑、湯圓、八寶飯、蛋糕、炒白粿、水餃、切面等。上甜點心時有的還要配套一道甜湯,甜湯一般為冰糖銀耳湯、紅棗蓮子湯、花生湯、水果罐頭湯等等。一般是「四炒」上完後,上第一道點心,接著又上三道菜後再上第二道點心,接著又上三道菜後最後再上一道甜點心和甜湯。
「十二碗菜」在當時算是居家酒席中最好的等級了,其菜式結構是「六幹、六湯、三出點心」,基本是在「十碗菜」的基礎上增加兩道而已,出菜方式基本也相同,只是在後面的湯菜中穿插兩道盤菜。當時來說,「十碗菜」和「十二碗菜」算是較正規的酒席。湯菜多是當年尤溪民間酒席的主要特點,最誇張的是「八碗菜」全部是湯菜。那個年代啤酒還不盛行,酒桌上主要是家釀的紅酒和市場購買的白酒。也沒有什麼「橙汁」、「可樂」等飲料,湯菜多也很自然。到了70年代末,有了啤酒,盤菜和湯(或含湯汁較多)菜開始調整為對半分,再之後,有的人把湯菜減為四道。
尤溪民間酒席,有些特定的食材和烹飪方式。在傳統的酒席中,不論是「十碗菜」還是「十二碗菜」,全雞、全鴨、全魚、太平蛋、牛筋湯、香菇豆腐湯等都是不能缺少的。本地習俗沒有全雞、全鴨、全魚就不能體現酒席的豐盛;而太平蛋、牛筋湯、香菇豆腐湯都是圖吉利的菜餚。太平蛋寓意是萬事如意、一切順利;牛筋和香菇寓意的是根深蒂固(尤溪話「筋」和「根」同音)和枝繁葉茂。有些紅白酒席(「紅」指辦喜事,「白」指辦喪事),還要上一些禮俗特定的食品。例如,辦滿月酒,酒席一開始,要先上每人一份的「雞酒甌」(甌,即盛飯的小碗)。每份「雞酒甌」有兩大塊雞肉、兩個熟蛋和紅酒。重要的親戚,這兩塊肉必須是雞脯和雞腿。結婚酒席點心要用湯圓(象徵圓滿甜美)。
老人壽宴和小孩生日,點心切面或線面都是不可缺的(稱為長壽麵)。辦喪事「頭暝」殮木第一道菜要有大塊片狀白煮豬五花肉,每塊重50克以上,每人兩塊,謂之「吃肉塊」,吃不了,客人可以帶回家。還有,辦喪事的酒席所用的動物性原料,要剔去骨頭,不能帶骨。
改革開放後,從20世紀80年代起,福州地區民間酒席的流行的首道菜「全家福」被引進了尤溪。
「全家福」是由滷、炸、拌等10種涼菜組成的一個大拼盤。「全家福」取名吉利,食物豐盛,百姓積極仿效,流傳至今。進入2000年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尤溪城關地區舊城改造成績斐然,人們住進了高樓套房,能夠舉辦居家宴席的場所少之又少,百姓婚喪喜慶酒席都在營業性的酒樓舉辦,「八碗」、「十碗」、「十二碗」逐步淡出,成為了人們的追憶。
來源:上海尤溪商會
【醉了】在小城尤溪,他和朋友都愛上了同一個她,結果.萬萬沒想到!
【關注】「南溪書院」學術獎文藝晚會昨晚舉行,獲得專家學者一致稱讚!
【行走尤溪】真沒想到,秋冬時節的尤溪,是這麼的「色」……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有望漲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