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0後女生陳菲菲與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為360監控攝像頭和水滴直播平臺爭了起來。
爭議雙方誰更有道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梳理多方意見後發現,此次360攝像頭和水滴直播事件只是物聯網時代網絡安全的一個案例。面對物聯網等新技術,既不能因噎廢食拒絕技術進步,但也要讓安全伴隨技術同步發展。
事件最新進展:區分監控攝像頭和直播攝像頭
先看看事件是如何發展的:
12月11日,一篇署名「陳菲菲」的文章《一位92年女生致周鴻禕:別再盯著我們看了》開始在網上傳播,文章稱一些餐廳、網吧等公共場所使用360監控攝像頭將拍攝的內容在360旗下水滴直播平臺播放,導致相關場所的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直播。
文章發出後,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認為這是有策劃的「黑公關」行為,並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老周開講」上發表題為《怎樣以「90後創業者」的身份幹黑公關》的文章。360公司的微信公眾號「360黑板報」則發表文章《水滴直播遭遇黑公關事件:92年女生究竟撒了什麼謊?》。兩篇文章指出,360攝像頭並非如陳菲菲所說免費贈送給相關企業,而且直播功能默認關閉;同時,360將用人工智慧技術平衡商家與消費者矛盾。
此後,陳菲菲再次用一篇《92年女生再致周鴻禕:我告訴你誰是幕後黑手》回應稱,自己並非「黑公關」,之前的文章之所以流傳,是因為「不是我一個人的吶喊,而是民意」。
截至本文截稿,周鴻禕和360方面沒有進行更多的回應。或許雙方還會圍繞「是不是『黑公關』」、「有沒有撒謊」等展開爭論,但對圍觀者來說,這些恐怕不是重點,因為事件最重要的部分莫過於「360攝像頭和水滴直播到底有沒有侵犯公眾隱私」。
這一點,已經有了結果——周鴻禕和360公司的公開信息中都已明確表示,會加強對隱私的保護,一方面增加人工審核,另一方面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直播中的公眾面部打上「馬賽克」等。周鴻禕還向媒體表示,計劃把監控攝像頭和直播攝像頭區分開,監控攝像頭將不具備直播功能。
監控直播,到底算不算侵犯隱私?
「我不關心92年女生是不是故意黑周鴻禕,但不希望自己在餐廳吃飯的樣子被所有人看到。」在此次爭議中,很多網友持這一態度。那麼,監控直播,到底算不算侵犯隱私呢?
在周鴻禕看來,生產銷售360監控攝像頭、推出水滴直播平臺,絕對不是為了獲取用戶隱私。他用「半公益」來形容水滴直播平臺,並表示為數不多的贈送的360攝像頭,一是送給餐廳進行「明廚亮灶」,接受公眾監督;二是送給幼兒園,僅供家長等有限人員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這些都與商業利益無關。同時,攝像頭並非直接開著直播,而是需要經過5個步驟才能打開直播。水滴直播也表示,之前就要求商家在直播區域設置張貼提示貼紙,未來則將加強安全提示,包括「攝像機不要對著屏幕,不要對著鍵盤,關閉聲音」等。
不過,從陳菲菲的公開信和部分媒體的調查看,一些商家在使用監控攝像頭直播時,並沒有告知參與者:他們的一舉一動正在視頻網站上直播。
「在生活中,確實有不少地方會掛著『監控區域』的告示,但在我看來,『監控』和『直播』還是有區別的。監控給特定的人看,比如便利店的店長看、小區的保安看,或者把監控視頻保留下來,在需要的時候給公安人員看,這我能接受。但『直播』不一樣,意味著所有人都有機會看到,這就侵犯了我的隱私。」白領白曉在朋友圈轉發了陳菲菲的文章,她這樣解釋自己支持陳菲菲的理由。
來自法律界的人士認為,這件事的焦點和難點正是在於「監控直播」算不算侵犯隱私,因為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很難「一刀切」地進行判斷。《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第二條列舉了部分公共場所,包括賓館、美容店、影劇院、公園、圖書館、商店、公共運輸工具等。這些公共場所基本裝有監控設備,公眾選擇出現在公共場所,意味著具有被攝像頭拍攝的心理預期。所以在這些公共場所被拍到,不能說是侵害隱私。
但是,相關設備的安裝者如何利用監控內容,則得按照不同場景分別處理。比如,有的商家直播監控內容是為了招攬生意,這樣的直播有商業目的,被拍到的消費者在不經意間成為商家的代言人,那麼消費者提出直播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權,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再比如,有的餐廳直播後廚的生產環境,是為了換取公眾信任,而被監控和直播的是商家自己的工作人員,並且這些工作人員知道並接受在直播下工作的條件,那麼就不能說這樣的直播侵害隱私。
「核心問題是,監控並直播,有沒有獲得被監控者的同意。」有律師向記者提出,從目前爭議雙方披露的信息看,水滴直播在督促商家做好直播告知上,確實有疏漏之處;但如果因為有直播功能就不允許公共場合使用相關攝像頭監控,也屬於因噎廢食。
讓安全意識走在技術之前
「今天這個產品有一些缺點、一些瑕疵,但大家判斷人幹一件事至少要看動機,至少我們出發點是沒問題的,一直在做好,不能一上來就給360扣上帽子。」這是周鴻禕與媒體討論此次事件時的態度。多名網際網路從業者向記者表示,他們同意這一觀點,因為監控和直播應用的是物聯網技術,如果因使用方式上的些許問題就拒絕相關技術或產品發展,並不明智。只不過,安全意識應當伴隨技術和產品發展;如果可以,更要走在技術和產品之前。
其實,除了監控內容通過直播平臺直播,很多物聯網設備都存在「偷窺風險」。在今年的一場黑客大賽上,有一個場景是「你用它(攝像頭)看貓,我用它看你」——黑客通過入侵家庭安防攝像頭,偷窺用戶的私人生活,而且偷窺的內容完全被黑客掌握,隨時隨地可以上網公開。再比如,一些智能語音音箱也被認為有「竊聽」風險:平時,它們在靜候主人的指令,可如果被黑客入侵,就成為24小時的家庭竊聽器……
上海社會科學院網際網路研究中心聯合安全研究團隊極棒實驗室發布的《智能物聯網安全風險報告》顯示,存在於物聯網終端的安全威脅高達 82%。但面對這樣的風險,拒絕智能生活並非明智之舉。「白帽子黑客」、極棒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宋宇昊表示,面對「危機重重」的智能生活,不必太過悲觀,因為總有不少人和團隊致力於發現安全風險,用技術為智能生活保駕護航。他舉例說,將人工智慧用於安全對抗,就是智能物聯網時代人們消除安全威脅的重要武器。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相關企業也應該增強安全意識。宋宇昊指出,他們連續四年向相關物聯網終端企業進行安全提醒,但給出積極回應的沒有超過60%。基於此,《智能物聯網安全風險報告》也向企業和政府部門建議,企業要在產品設計、開發環節增加安全考慮,政府部門則應當為智能物聯網行業設立統一的安全規範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