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古代,武士階層是一個備受「呵護」的階層,雖然他們本身沒地沒田,但卻端著國家的「鐵飯碗」,每月都可以拿到固定的高收入,出街還可以佩戴刀,還有專門標誌造型,無論去到哪裡,都是頤指氣使的一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除貴族之外的超級階層,越到後期反而越被分散,甚至最後到了消滅的地步,武士階層的不復存在,可能會令眾多人產生困惑。日本武士向來不都備受尊重嗎?為什麼最後還是會被消滅?
其實,當時的整個日本的武士數量並不多,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武士的,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後臺實力。上面是了,武士是吃公糧的,當時的日本給武士的待遇是非常高的,甚至在這個階層付出的成本比軍事要高,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原因,所以後期日本在發展過程當中就開始通過各種舉措打擊武士階層。
首先是福利上的削減。為了能夠真正的剝除武士階層這個「吸血蟲」,政府方面採取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提倡武士自己去創業,如果不去創業,那麼他們就要繳納非常高的稅收,這個舉措,使得一部分武士不得不下海從商。
其次是地位上的削減。在過去的日本,不是每個人都有姓的,只有貴族和武士階層有。後來政府把這個規定改了,允許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給自己選擇一個姓,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武士階層的地位。
另外是在造型的轉換上。日本武士是有獨特造型的,首先是丁字頭,還有武士服裝,另外逛街可以帶刀等等都是專屬的標誌。隨後,政府又出臺新的條例,允許更改髮型,而且專門針對佩刀這個行為進行了限制,至此,武士形象淪為了大眾形象,就算出門,也只是普通人一個。
正是通過一步一步的打擊,日本武士階層開始逐步沒落,一直到最後完全被取代,此後,這樣一個「獨特的存在」正式消散。如今,日本人提及到武士,也就只能當做回味品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