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3月,為了禁絕佩刀的武士隨意傷人,明治政府頒布了《廢刀令》,規定除著大禮服的官員、軍人、警官之外,禁止任何人佩刀。
法令一出,武士階層如喪考妣。對他們而言,武士刀是武士精神的一項靈器,也是武士身份與榮譽的象徵,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信仰。
當年10月,熊本縣舊肥後蕃(當時已廢藩置縣)的太田黑伴雄、加屋霽堅、齋藤求三郎等約170名武士組成敬神黨,襲擊了熊本縣廳和政府兵營,殺死了縣廳官員和士兵,控制了炮臺,製造了「神風連之亂」。
在檄文中,他們指責明治政府不顧日本傳統,跪舔洋人(阿諛醜虜,禁諱我國固有之刀劍),認為廢除刀劍會導致日本固有文明和秩序毀滅(廢刀劍後固有之皇道何以復興),要求政府收回成命。
政府的回應是拳頭,軍隊彈指間鎮壓了這次叛亂。
「神風連之亂」只是明治政府和武士階層鬥爭的一個插曲。自明治政府成立以來,政府無時不刻在謀劃解決武士階層,而武士階層對政府的不滿也積年累月,政府每一次頒布損害武士階層利益的法令,都會激起武士階層的反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碎一切不合時宜的東西,武士也不例外。
01
1192年,源賴朝取得「徵夷大將軍」的稱號,在鎌倉設立將軍幕府,即鎌倉幕府。
為了打擊貴族豪強,鞏固統治,源賴朝將心腹家人(也稱武士)派往全國各地擔任守護、地頭,行使警察、徵稅和土地管理權,將權力逐漸滲透到基層,徹底掌握了地方權力。
此後,原本低微的武士階層,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了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鎌倉幕府也被視為是日本第一個武士政權。往後七百年裡,武士階層都站在士、農、工、商四等級的頂端,他們以佩刀為主人服務,享有俸祿和各種特權。
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原本煊赫的武士階層開始走向沒落。
幕府發生了財政危機,不斷將財政負擔轉移到大名頭上,大名又將負擔轉移到武士頭上,結果武士的祿米被剋扣、縮減,數量眾多的中下級武士淪為赤貧,艱難度日。
商品經濟發展,商人積聚了大量財富,貧窮的武士和缺錢的大名往往找商人借錢,甚至有不少武士成了商人的養子,匍匐在金錢腳下,威風掃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位置顛倒了。當時有一個叫小川顯道的人指出:「於法是武士治人而商民治於人,實際上,而今卻是一個町人(商人)當家的時代。」
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叩關,日本國門大開,淪為西方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日本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武士階層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絕境。
水深火熱的生活,迫使武士階層鋌而走險,發起了倒幕運動。倒幕運動就是一些中下級武士聯合商人階級(或者說資產階級),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
革命成功之後,對於日本未來應走哪一條路,明治政府內部發生了分歧。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人主張效法西方,使日本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而西鄉隆盛、副島種臣、江騰新平等人主張日本走老路,提出了對朝鮮作戰,恢復諸侯和驅逐外國人的口號。
後者的目的是維護武士階層的利益——只有對外徵戰,才能凸顯武士的價值,恢復諸侯,就是恢復上層武士的地位,驅逐外國人,也是為了維護舊體制。
日本是幸運的,在這場爭論和鬥爭中,大久保利通等人獲得了勝利,西鄉隆盛、副島種臣、江騰新平等多位倒幕運動的功臣聯袂下野,離開了明治政府。此後,大久保利通等人以鐵腕手段推行明治維新,將日本引入了近代化的軌道。
明治維新是一場深入靈魂的改革,改革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也會激起既得利益者——武士階層的瘋狂反撲。
02
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共有約270個藩,各藩武士連同其家人,約有200萬人,佔當時日本總人口的6~10%。明治政府成立後,實施了「版籍奉還」政策,版,指土地,籍,指人口,版籍奉還,就是收回了各藩國的領地和人口,加強中央集權。
明治政府接管各藩的武士之後,將各藩藩主(大名)列為華族,將武士列為士族,武士階層內部等級秩序打破,高級武士和中下級武士成了一類人。
打破武士階層內部身份差距,只是明治政府砍向武士階層的第一刀。對明治政府而言,武士階層已經成了阻礙國家發展的巨大障礙。
在經濟上,他們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當時,日本一年的財政收入為5044.5萬日元,開給武士的工資為1607.2萬日元,約佔財政收入的1/3,遠高於當年的軍費開支734.6萬日元。
屁事都不幹,卻坐享其成,與吸血蟲何異?千葉縣令甚至在公告中痛罵武士是廢材,坐食納稅人的民脂民膏(以終歲不勞之身,分食冬冷夏渴之納稅農民膏血)。錢都養廢物了,國家怎麼發展?
政治上,武士壟斷軍人身份,享有佩刀、束髮、有姓等特權。在幕府時代,他們走在街上,農民、工匠、商人都得低頭避讓,否則他們有權當街砍人,拽得不行。
顯然,武士階層的種種政治特權,妨礙了軍令政令統一,不利於明治政府的統治,而且等級制度的存在,也不利於日本整合全社會資源,發展資本主義。
不消滅武士階層,明治維新根本搞不下去。但是,武士階層畢竟統治了日本幾百年,他們有文化、有武力、有影響力,人口還很多,改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全社會動亂,甚至推翻明治政府的統治。
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武士階層的問題,只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解決,必要時還得妥協。能否妥善解決這個問題,關係到日本現代化改革的成敗。
武士階層的問題主要有兩點,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解決之道也是從這兩點入手,先易後難。
先說政治。
1870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平民苗字容許令》,規定允許平民使用姓氏,打破了武士擁有姓氏的特權;1871年又制定了《戶籍法》,將華族、士族、平民統一登記到了戶籍冊上,進一步打破了身份等級制度;與此同時,政府還發出布告,提倡士、農、工、商不梳髮髻、武士不帶刀,以破除舊習,開化文明。
1872年和1873年,明治政府相繼發布了《徵兵詔書》和《徵兵令》,強調武士不是以前的武士,平民也不是從前的平民,都是皇國的臣民,在報效國家上沒有差別,規定年滿20周歲的男性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以法律的形式廢除了武士階層對軍事的壟斷權。
1876年《廢刀令》的頒布,對武士階層的政治特權構成最後一擊。
從此,武士的身份、榮譽、政治特權被一掃而光,變成了普通人,四民平等逐漸實現。
在這一過程中,不滿的武士發動了一系列叛亂,不過這些叛亂規模都不大,很快就被鎮壓,沒有掀起太大風浪。
03
廢除武士階層的政治特權,只是把武士階層從統治地位上拉了下來,雖然傷筋動骨,但並不構成致命威脅,所以反對力量有限。
事實上,身份、榮譽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失去了之後,也只會造成心理落差,相比較而言,武士階層更關心的是經濟特權,俗稱福利待遇,而這恰恰是讓明治政府最頭疼的問題。
武士一家人都靠這點工資生活,生活水平還很差,本來對原藩主和明治政府很不滿,不可能指望他們的覺悟高到「咱們武士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這時候停發他們的活命錢,搞毛了,拔刀造反,魚死網破。
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明治政府很謹慎,經過反覆研究,搞出了一個「秩祿處分」政策,這個政策很複雜,總體而言就是對不同等級的武士,給予數量不等的補償,一次性買斷他們的經濟特權。
首先是剝奪家祿(世襲爵位俸祿),剝奪的對象是原德川幕府勢力,包括德川氏、舊幕臣、佐幕諸藩,這些人都是前朝餘孽,手下敗將,是革命的對象,處置他們沒有什麼風險。
幕府末期,全國家祿總額1300萬石,德川氏、舊幕臣、佐幕諸藩就佔了800萬石,相當於2/3。解決他們,相當於剝奪了2/3的福利待遇,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
重點是剩下的武士,包括很多倒幕運動的功臣。對於這批人,自然不能直接剝奪,只能適當妥協,採取贖買政策。
明治政府通過「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接受了各藩國的領地和人口,作為補償,政府給予了各藩主優厚的待遇,包括任命他們為原領地的知事(縣行政長官)、取消各藩的債務、授予貴族頭銜、發放高工資和豐厚的退休金等。一般而言,各藩主可領取本藩年貢米收入的1/10,作為工資。
藩主(大名)被收買了之後,明治政府將目標對準備了一般武士,相繼推出了兩個政策——」家祿奉還「(1873年)和「金祿處分」(1876年)。
家祿奉還,就是提倡家祿不滿100石的武士,放棄家祿,換取政府的補償金。世襲的,補償6年的工資,終身的,補償4年工資,一次性買斷。
補償金一半支付現金,一半支付秩祿公債證書——政府沒那麼多錢,只能給張「紙」,先欠著以後慢慢還你,秩祿公債證書類似於國債,有國家背書,可以交易,有利息,到期可以兌換現金。
金祿處分,就是一刀切地推廣秩祿公債證書,不管願不願意,自明治十年(1877年)起,所有家祿一律折成公債證書發放,從公債發放的第6年起抽籤償還,30年還清。
據日本大藏省統計,明治政府發放的金祿公債總額高達1.73億日元,相比而言,現金支付只有73.4萬日元。
也就是說,明治政府只拿出了73.4萬日元的現金和一大堆公債,就買斷了武士階層的福利待遇。
至此,武士階層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也被摧毀了。
04
金祿公債並不能讓武士的後半生高枕無憂,事實上,它只是幾年的工資而已,下級武士平均每人只領到了415日元,這筆錢也就能開個小飯館,隨著通貨膨脹發展,這筆錢還會不斷縮水。
所以,這筆錢只能作為一個過渡,讓武士失業後不至於餓死,剩下的路,只能看個人造化了。
當然,除了」秩祿處分」之外,明治政府也在想方設法幫助武士再就業,比如政府部門、軍隊、警察、學校等公職部門,就吸納了很多武士,武士文化素質高於平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進入公職部門比平民佔優勢。
學校也招收了大量武士學習,幫助他們培養一技之長,重新融入社會。
政府還制定了「士族授產」政策,鼓勵武士到北海道等人跡罕至的地方搞開發,設立專門機構,向武士提供創業貸款,引導他們投身新興工商業。
不過,能夠進入體制、學校、創業成功的武士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沒有一技之長或經營之道的武士,花光補償金後,成了最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或在鄉下種地,或在工廠做工,或走街串巷擺地攤,或風雨無阻拉車。
也有部分強悍的武士,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想搏一搏,他們刺殺官員(大久保利通就是被憤怒的武士刺殺的),發動叛亂。1877年西鄉隆盛率領3萬心懷不滿的武士反叛,便是這一矛盾的總爆發。
明治政府組織了6萬「徵討軍團」進行鎮壓,歷時半年,最終獲勝。西鄉隆盛剖腹自殺,武士階層徹底被捶死。
著名電影《最後的武士》,即使以這場戰爭為背景展開的,武士有武士的榮譽和信仰,但抱殘守缺,阻礙進步,就要被消滅掉。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從某種程度上講,消滅武士階層,可以看作日本二次革命,只有拋下歷史包袱,才能在資本主義道路上狂奔。
【參考資料】
《明治時代日本武士的最後結局》、《日本明治政府對原特權等級武士的改造》、《
試論日本武士階級地位變遷及其興衰》、《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