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2020-12-13 戰爭藝術001
日本武士

1876年3月,為了禁絕佩刀的武士隨意傷人,明治政府頒布了《廢刀令》,規定除著大禮服的官員、軍人、警官之外,禁止任何人佩刀。

法令一出,武士階層如喪考妣。對他們而言,武士刀是武士精神的一項靈器,也是武士身份與榮譽的象徵,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信仰。

當年10月,熊本縣舊肥後蕃(當時已廢藩置縣)的太田黑伴雄、加屋霽堅、齋藤求三郎等約170名武士組成敬神黨,襲擊了熊本縣廳和政府兵營,殺死了縣廳官員和士兵,控制了炮臺,製造了「神風連之亂」。

在檄文中,他們指責明治政府不顧日本傳統,跪舔洋人(阿諛醜虜,禁諱我國固有之刀劍),認為廢除刀劍會導致日本固有文明和秩序毀滅(廢刀劍後固有之皇道何以復興),要求政府收回成命。

政府的回應是拳頭,軍隊彈指間鎮壓了這次叛亂。

日本武士

「神風連之亂」只是明治政府和武士階層鬥爭的一個插曲。自明治政府成立以來,政府無時不刻在謀劃解決武士階層,而武士階層對政府的不滿也積年累月,政府每一次頒布損害武士階層利益的法令,都會激起武士階層的反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碎一切不合時宜的東西,武士也不例外。

01

1192年,源賴朝取得「徵夷大將軍」的稱號,在鎌倉設立將軍幕府,即鎌倉幕府。

為了打擊貴族豪強,鞏固統治,源賴朝將心腹家人(也稱武士)派往全國各地擔任守護、地頭,行使警察、徵稅和土地管理權,將權力逐漸滲透到基層,徹底掌握了地方權力。

源賴朝

此後,原本低微的武士階層,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了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鎌倉幕府也被視為是日本第一個武士政權。往後七百年裡,武士階層都站在士、農、工、商四等級的頂端,他們以佩刀為主人服務,享有俸祿和各種特權。

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原本煊赫的武士階層開始走向沒落。

幕府發生了財政危機,不斷將財政負擔轉移到大名頭上,大名又將負擔轉移到武士頭上,結果武士的祿米被剋扣、縮減,數量眾多的中下級武士淪為赤貧,艱難度日。

商品經濟發展,商人積聚了大量財富,貧窮的武士和缺錢的大名往往找商人借錢,甚至有不少武士成了商人的養子,匍匐在金錢腳下,威風掃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位置顛倒了。當時有一個叫小川顯道的人指出:「於法是武士治人而商民治於人,實際上,而今卻是一個町人(商人)當家的時代。」

19世紀的日本武士

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叩關,日本國門大開,淪為西方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日本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武士階層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絕境。

水深火熱的生活,迫使武士階層鋌而走險,發起了倒幕運動。倒幕運動就是一些中下級武士聯合商人階級(或者說資產階級),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

革命成功之後,對於日本未來應走哪一條路,明治政府內部發生了分歧。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人主張效法西方,使日本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而西鄉隆盛、副島種臣、江騰新平等人主張日本走老路,提出了對朝鮮作戰,恢復諸侯和驅逐外國人的口號。

後者的目的是維護武士階層的利益——只有對外徵戰,才能凸顯武士的價值,恢復諸侯,就是恢復上層武士的地位,驅逐外國人,也是為了維護舊體制。

大久保利通(劇照)

日本是幸運的,在這場爭論和鬥爭中,大久保利通等人獲得了勝利,西鄉隆盛、副島種臣、江騰新平等多位倒幕運動的功臣聯袂下野,離開了明治政府。此後,大久保利通等人以鐵腕手段推行明治維新,將日本引入了近代化的軌道。

明治維新是一場深入靈魂的改革,改革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也會激起既得利益者——武士階層的瘋狂反撲。

02

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共有約270個藩,各藩武士連同其家人,約有200萬人,佔當時日本總人口的6~10%。明治政府成立後,實施了「版籍奉還」政策,版,指土地,籍,指人口,版籍奉還,就是收回了各藩國的領地和人口,加強中央集權。

明治政府接管各藩的武士之後,將各藩藩主(大名)列為華族,將武士列為士族,武士階層內部等級秩序打破,高級武士和中下級武士成了一類人。

打破武士階層內部身份差距,只是明治政府砍向武士階層的第一刀。對明治政府而言,武士階層已經成了阻礙國家發展的巨大障礙。

在經濟上,他們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當時,日本一年的財政收入為5044.5萬日元,開給武士的工資為1607.2萬日元,約佔財政收入的1/3,遠高於當年的軍費開支734.6萬日元。

屁事都不幹,卻坐享其成,與吸血蟲何異?千葉縣令甚至在公告中痛罵武士是廢材,坐食納稅人的民脂民膏(以終歲不勞之身,分食冬冷夏渴之納稅農民膏血)。錢都養廢物了,國家怎麼發展?

政治上,武士壟斷軍人身份,享有佩刀、束髮、有姓等特權。在幕府時代,他們走在街上,農民、工匠、商人都得低頭避讓,否則他們有權當街砍人,拽得不行。

真實的日本武士

顯然,武士階層的種種政治特權,妨礙了軍令政令統一,不利於明治政府的統治,而且等級制度的存在,也不利於日本整合全社會資源,發展資本主義。

不消滅武士階層,明治維新根本搞不下去。但是,武士階層畢竟統治了日本幾百年,他們有文化、有武力、有影響力,人口還很多,改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全社會動亂,甚至推翻明治政府的統治。

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武士階層的問題,只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解決,必要時還得妥協。能否妥善解決這個問題,關係到日本現代化改革的成敗。

武士階層的問題主要有兩點,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解決之道也是從這兩點入手,先易後難。

《最後的武士》劇照

先說政治。

1870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平民苗字容許令》,規定允許平民使用姓氏,打破了武士擁有姓氏的特權;1871年又制定了《戶籍法》,將華族、士族、平民統一登記到了戶籍冊上,進一步打破了身份等級制度;與此同時,政府還發出布告,提倡士、農、工、商不梳髮髻、武士不帶刀,以破除舊習,開化文明。

1872年和1873年,明治政府相繼發布了《徵兵詔書》和《徵兵令》,強調武士不是以前的武士,平民也不是從前的平民,都是皇國的臣民,在報效國家上沒有差別,規定年滿20周歲的男性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以法律的形式廢除了武士階層對軍事的壟斷權。

1876年《廢刀令》的頒布,對武士階層的政治特權構成最後一擊。

從此,武士的身份、榮譽、政治特權被一掃而光,變成了普通人,四民平等逐漸實現。

在這一過程中,不滿的武士發動了一系列叛亂,不過這些叛亂規模都不大,很快就被鎮壓,沒有掀起太大風浪。

03

廢除武士階層的政治特權,只是把武士階層從統治地位上拉了下來,雖然傷筋動骨,但並不構成致命威脅,所以反對力量有限。

事實上,身份、榮譽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失去了之後,也只會造成心理落差,相比較而言,武士階層更關心的是經濟特權,俗稱福利待遇,而這恰恰是讓明治政府最頭疼的問題。

武士一家人都靠這點工資生活,生活水平還很差,本來對原藩主和明治政府很不滿,不可能指望他們的覺悟高到「咱們武士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這時候停發他們的活命錢,搞毛了,拔刀造反,魚死網破。

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明治政府很謹慎,經過反覆研究,搞出了一個「秩祿處分」政策,這個政策很複雜,總體而言就是對不同等級的武士,給予數量不等的補償,一次性買斷他們的經濟特權。

明治政府新軍隊(《最後的武士》劇照)

首先是剝奪家祿(世襲爵位俸祿),剝奪的對象是原德川幕府勢力,包括德川氏、舊幕臣、佐幕諸藩,這些人都是前朝餘孽,手下敗將,是革命的對象,處置他們沒有什麼風險。

幕府末期,全國家祿總額1300萬石,德川氏、舊幕臣、佐幕諸藩就佔了800萬石,相當於2/3。解決他們,相當於剝奪了2/3的福利待遇,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

重點是剩下的武士,包括很多倒幕運動的功臣。對於這批人,自然不能直接剝奪,只能適當妥協,採取贖買政策。

明治政府通過「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接受了各藩國的領地和人口,作為補償,政府給予了各藩主優厚的待遇,包括任命他們為原領地的知事(縣行政長官)、取消各藩的債務、授予貴族頭銜、發放高工資和豐厚的退休金等。一般而言,各藩主可領取本藩年貢米收入的1/10,作為工資。

藩主(大名)被收買了之後,明治政府將目標對準備了一般武士,相繼推出了兩個政策——」家祿奉還「(1873年)和「金祿處分」(1876年)。

家祿奉還,就是提倡家祿不滿100石的武士,放棄家祿,換取政府的補償金。世襲的,補償6年的工資,終身的,補償4年工資,一次性買斷。

補償金一半支付現金,一半支付秩祿公債證書——政府沒那麼多錢,只能給張「紙」,先欠著以後慢慢還你,秩祿公債證書類似於國債,有國家背書,可以交易,有利息,到期可以兌換現金。

金祿處分,就是一刀切地推廣秩祿公債證書,不管願不願意,自明治十年(1877年)起,所有家祿一律折成公債證書發放,從公債發放的第6年起抽籤償還,30年還清。

據日本大藏省統計,明治政府發放的金祿公債總額高達1.73億日元,相比而言,現金支付只有73.4萬日元。

也就是說,明治政府只拿出了73.4萬日元的現金和一大堆公債,就買斷了武士階層的福利待遇。

至此,武士階層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也被摧毀了。

04

金祿公債並不能讓武士的後半生高枕無憂,事實上,它只是幾年的工資而已,下級武士平均每人只領到了415日元,這筆錢也就能開個小飯館,隨著通貨膨脹發展,這筆錢還會不斷縮水。

所以,這筆錢只能作為一個過渡,讓武士失業後不至於餓死,剩下的路,只能看個人造化了。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軍隊

當然,除了」秩祿處分」之外,明治政府也在想方設法幫助武士再就業,比如政府部門、軍隊、警察、學校等公職部門,就吸納了很多武士,武士文化素質高於平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進入公職部門比平民佔優勢。

學校也招收了大量武士學習,幫助他們培養一技之長,重新融入社會。

政府還制定了「士族授產」政策,鼓勵武士到北海道等人跡罕至的地方搞開發,設立專門機構,向武士提供創業貸款,引導他們投身新興工商業。

不過,能夠進入體制、學校、創業成功的武士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沒有一技之長或經營之道的武士,花光補償金後,成了最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或在鄉下種地,或在工廠做工,或走街串巷擺地攤,或風雨無阻拉車。

西鄉隆盛

也有部分強悍的武士,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想搏一搏,他們刺殺官員(大久保利通就是被憤怒的武士刺殺的),發動叛亂。1877年西鄉隆盛率領3萬心懷不滿的武士反叛,便是這一矛盾的總爆發。

明治政府組織了6萬「徵討軍團」進行鎮壓,歷時半年,最終獲勝。西鄉隆盛剖腹自殺,武士階層徹底被捶死。

著名電影《最後的武士》,即使以這場戰爭為背景展開的,武士有武士的榮譽和信仰,但抱殘守缺,阻礙進步,就要被消滅掉。

最後的衝鋒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從某種程度上講,消滅武士階層,可以看作日本二次革命,只有拋下歷史包袱,才能在資本主義道路上狂奔。

【參考資料】

《明治時代日本武士的最後結局》、《日本明治政府對原特權等級武士的改造》、《

試論日本武士階級地位變遷及其興衰》、《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之源》

相關焦點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武士的完美典範存留在講述英雄戰鬥和其他成就的多姿多彩的故事中,這使武士的形象永垂不朽,並鼓舞著後世的日本士兵。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日本武士被稱為"侍"、"武士"或"武",這些名詞反映出日本軍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和特徵。
  • 吃米的武士如何推動明治維新大變革,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原因
    而日本在社會生產力增強之後,並沒有給予下層人民需要的上升通道,這時候日本就有了兩個很特殊的階層,一個是社會地位很高,可以隨意斬殺庶民,但生活貧寒的下層武士,一個是通過經營工商業,生活富足隨時會被武士無理由斬殺的商人。一個沒錢有地位,一個沒地位有錢,所以這兩個社會階層出現了很多聯姻現象,也就是武士去給商人當女婿或者成為養子,這樣富商家具有了社會的保護。
  • 血腥擴張的錯覺:日本軍人如何染上"武士幻想症"?
    明治政府清楚的意識到,在奪取天下之後,舊武士階級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在新的民族國家裡,決不能倚仗武士軍隊作為國家主要的軍事力量,因此,與不服從政府的舊武士決裂,建立近代國民軍隊,成了明治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務,兵制改革的主導者山縣有朋大將說:「為了建設近代國家, 迅速實現中央集權, 又必須鎮壓地方頻發的士族反動擾亂
  • 日本武士曾盛極一時,何解最後沒落,日本政府:他們是「吸血蟲」
    在日本古代,武士階層是一個備受「呵護」的階層,雖然他們本身沒地沒田,但卻端著國家的「鐵飯碗」,每月都可以拿到固定的高收入,出街還可以佩戴刀,還有專門標誌造型,無論去到哪裡,都是頤指氣使的一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除貴族之外的超級階層,越到後期反而越被分散,甚至最後到了消滅的地步,武士階層的不復存在,可能會令眾多人產生困惑。日本武士向來不都備受尊重嗎?為什麼最後還是會被消滅?其實,當時的整個日本的武士數量並不多,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武士的,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後臺實力。
  • 藝伎和武士 日本明治時期的那些老照片
    兩個正在「比武」擺拍的日本武士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主要在娛樂場所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三個日本藝伎而日本武士的歷史就源遠流長了。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身材瘦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很漂亮
    早在中國唐朝末期,日本的平安時代,武士這一個階層,就已經逐漸誕生,它是地方割據政權和朝廷日益增加矛盾的產物,日本武士算得上是職業軍人的一種,他們強調忠誠,不畏艱難,但是這種信念也是建立在穩定的有償制度之上,否則很容易發生動亂,在井上清所寫的《日本歷史》中認為:殺人、搶劫、強盜即為武士,戰敗而逃亡、流浪的武士則為浪人。
  • 日本武士真的沒落?
    文|(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 日本武士階層,作為一個統治日本達數千年之久階級,在一戰二戰乃至今日仍然深深影響著日本。他的輝煌和沒落背後都有著深刻的軍政文化史。
  • 日本遊戲為什麼特別喜歡加入武士文化?
    武田信玄(1521 年-1573)生活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戰國時代著名的一方梟雄領主,而宮本武藏(1584 年-1645)是德川幕府時期,江戶時代的著名劍客。那究竟什麼是武士?其實武士不是一種職業,而指的是一個階層,原指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負責文政或打仗的貴族階層,後來也衍伸用來指通曉刀法、佩刀不離身的的日本劍客。
  • 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甲午戰爭以來,我國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側重於其措施和成果,即日本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成為列強之一。事實上,明治維新與歷史上許多大變革一樣,觸動了某些舊有利益階層的蛋糕,最終以內戰收場。
  • 走上電影銀幕的日本武士
    武士及武士文化探源  從日文字面上講,武士就是「服務者」的意思。日本武士最早出現於公元10世紀30年代,武士階層興起的原因在於:效忠天皇的大臣所把持的首府京都及屬下各郡集權政府逐漸失勢,軍事階層的實力增長,武士組織漸漸從臨時應急組成的部族軍事單位,逐步發展成為王室後裔領導的穩固實體。
  • 《北之零年》| 日本末代武士消亡史
    被維新的歷史洪流所卷挾消亡的歷史產物之一,便是曾經具有民族傳統象徵意義的日本武士。作為幕府統治的核心,武士不僅訓練劍道柔術等戰鬥技巧,還要文武兼修,學習文學佛法等哲學文化,並且形成了「武士道」的倫理道德觀念,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雖然《日美神奈川條約》對於日本造成的實質損失並不大,但此次事件對日本造成的衝擊是空前的,日本將這場風波稱之為「黑船來航」。這一不平等條約相當於在千瘡百孔的幕府身上添了一道傷口,而且是持續失血的傷口。武士擁有佩刀、擔任官職、僱傭僕人的權力。如果平民階層侮辱武士,武士可以將平民斬首,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江戶時期的落魄武士,即便你窮困潦倒,面對一個腰纏萬貫的商人,你還是可以命令他向你下跪。
  • 明治維新150年︱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甲午戰爭以來,我國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側重於其措施和成果,即日本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成為列強之一。事實上,明治維新與歷史上許多大變革一樣,觸動了某些舊有利益階層的蛋糕,最終以內戰收場。具有日本特色的是,內戰雙方均宣布效忠明治天皇,並且曾經並肩作戰。其中曲折,要從明治初年開始談起了。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身材瘦小,面露兇光,女武士的顏值堪比佳人
    早在中國唐朝末期,日本的平安時代,武士這一個階層,就已經逐漸誕生,它是地方割據政權和朝廷日益增加矛盾的產物,日本武士算得上是職業軍人的一種,他們強調忠誠,不畏艱難,但是這種信念也是建立在穩定的有償制度之上,否則很容易發生動亂
  • 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引進科技教育,影響空前絕後!
    它在經濟上獨立,不依賴政府,因而在教學上也有自己的獨立性,學術思想活躍。網絡配圖而這一切僅發生在明治維新後的30年時間裡,這不能不歸功於當時明治政府對發展教育的明智決策。顯然,這種教育政策對後來日本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促進作用。
  • 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重名譽輕生死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是作為上位者的大名們為了保障武士的忠誠,推動形成的武士階層的劃分標誌如果說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重視名譽勝過生命的名譽觀,只是一種武士階層與上位者的契約的話,那麼在面臨真正生死抉擇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武士們不會「違約」呢?是武士們本身的道德高尚嗎?
  • 明治維新軍事改革:過河拆橋的舉措,激起了「最後的武士」之反抗
    今天,我想繼續講述一段有關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歷史,以明治維新實行的軍事改革切入,呈現日本傳統武士階層和明治政府實行軍事改革後二者之間的利益碰撞,最終引發了「最後的武士」的反抗(西南戰爭)。問題來了,要知道,明治政府之所以能夠大展拳腳,武士階級功不可沒,若不是當年以西鄉隆盛(武士)為代表的薩摩藩(今鹿兒島)聯合幾大勢力強盛的大名向德川幕府施壓,讓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天皇,後還積極參與了「倒幕運動」,那麼睦仁天皇或許依然還是傀儡,也不可能建立起明治新政府。
  • 日本明治時代老照片:武士切腹面不改色,穿和服的女子翩翩起舞
    在日本的明治時代,日本逐漸從一個保守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令很多人不得不佩服的形象。當時,李鴻章就認為德川後期軍事改革的各項措施很好,值得清朝學習。這些改革把傳統和技術結合了起來,他們的這些態度在明治中興初期的幾年還繼續存在。
  • 丟掉武士階層700年政權,日本末代將軍退位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將軍」,這個漢語詞在日語中的用法一般不太一樣,這不是普通名詞而是一個歷史術語,日語的「將軍」指的是「徵夷大將軍」,這原本是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曾經在日本列島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