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2020-12-13 史來賞鑑

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

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但中國的士最終形成了以文為主的士大夫階層,迥異於日本和歐洲那種明顯帶有軍事組織色彩的階層。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一、中國的「士」為何如此重要

1、中國的士最初就是統治階級最靠下的一個階層

至晚在商代,士就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當時以商王作為奴隸主貴族的總頭目,以下的各級貴族被稱做「王族」、「子族」、「多子族」和「邦伯」、「百執事」,而這些貴族依靠下級軍官和基層官僚來管理治下的平民與奴隸,這些下級軍官和基層官僚就被稱做「多士」。

多士的品階和封邑都是世襲的,除了特殊原因如立下大功或犯了重大過錯,不會發生改變。

西周建立後將人分為十等,以王為最高的統治者,向下依次為公、卿大夫和士,士以下的六等人就是當時社會上的平民和奴隸、商人等。作為公的諸侯有封國,輔佐諸侯的卿大夫有採邑,被卿大夫統轄的士也有食田。以下的其他階層則沒有這些政治和經濟特權。

可見當時的士就是統治階級內最底層的組成部分,享有地位世襲的政治特權和食田的經濟特權。也是維護統治階級最中堅的力量。

2、四民之首的士,部分特權被取消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提高,以往的經濟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各國紛紛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以往的井田制徹底被摒棄,土地私有製成為了促進生產的重要因素。舊貴族因此喪失了世襲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特權,淪為平民。

從此時期開始,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基本已經消失,只有君主、君主家族和其臣屬可以稱的上是統治階級。

君主和君主的家族以血緣關係為依託,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臣屬的任命和使用則是經常出現重大變化的。而如何選拔臣屬也成為了歷代君主的重要課題。雖然歷史上選拔官員的方式和制度經常出現變化,但選擇的基礎對象卻還是在士中挑選。

《管子》中有「國有四民,士農工商」的記載,就是指國家統治的民中分為士農工商四種。其中對於官員的選拔要在士中挑選,而其他的農、工、商則可以轉化為士,進而擔任官職。

二、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和中國的「士」都是國家統治的基礎

1、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階層極其相似

歐洲的騎士階層和日本的武士階層十分相似,這種現象出現在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相當令人驚奇的。騎士階層和武士階層都是在軍事活動中產生和形成的,產生的時間都是與我國唐代中期相近。

其產生的過程都是君主在對外徵戰和對內集權的活動中將部分領土進行分封,從而形成了這兩個階級與君主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從屬關係。甚至於對於騎士和武士的道德評價標準都驚人的相似,都是以某種宗教為準則、強調忠勇等。

後期兩個階層也從單純的軍事貴族向官僚發展,乃至於近代的歐洲貴族和日本華族也都是以這兩個階層為根本演變產生的。

2、騎士階層、武士階層和士大夫階層都扮演了官僚角色

歐洲騎士階層誕生的標誌就是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冊封十二「聖騎士」,從此之後歐洲各國的國王都通過對於騎士的冊封和封賞來鞏固、維護自己的統治,將騎士作為統治中的中堅力量,並長期保持騎士在官員任命中的優先權。

這使得騎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保護自己的封地和維護國家安全而從事軍事工作。

日本的武士階層大多隸屬於日本各地的領主,也有直屬於日本天皇的武士。他們也是從軍隊中產生,因軍功等被天皇或領主封賞部分土地,長期保持軍事能力而不從事其他生產的一個階層。與歐洲騎士最大的區別在於大多數的武士階層都依託於地方領主,而不是直接歸屬於君主。

中國的士從兩漢以降逐漸形成了士族階層,直達唐末才徹底沒落。但隨著士族的整體沒落新的寒門地主階層取代了士族,成為新的「士」。北宋時宋真宗親自寫了《勸學詩》,其中「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一句點明了中國的士就是要靠讀書科舉來擔任官員。

3、北宋以降中國的士大多成為地主階層或來自於地主階層

從北宋起,中國的士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往以儒家「六藝」為基礎、詩書傳家且文武雙全的士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員。

而科舉制度在之後越發的注重文的方面,造成文人成為官員的選拔基礎。相對於具有軍事才能的人來說,文化的學習成本較低,普通人通過科舉的機率也較大。

總體上,還是家境優渥的地主階級通過學習進入官員體系較多,因為他們對於學習資源的掌控可以利用手中的經濟優勢來達到。但是也有許多真正的平民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例如王安石、寇準等。這些士在成為官員後也都相應的獲得了某些經濟特權和政治優勢,最終也大多成為了新興的地主。

三、為何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而中國卻產生了士大夫階層

歐洲與日本遠隔萬裡,卻產生了極其相似的、具有強烈軍事色彩的騎士和武士階層,而與日本僅有一海之隔的中國,最終產生的卻是以文人為主的士大夫階層。這一文一武兩種類型的階級都是與維護君主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密切相關的,為何最終分道揚鑣、走向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呢?

1、古代中國早期就完成了統一,需要政務型官員,而歐洲和日本則以軍事才能為主

早在西周時期,天下一統的思想就根深蒂固的植根於中國人的心中。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歷代統治者幾乎都是以平定天下為目標的。這使得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處於統一的狀態之下的。

天下統一意味著軍事活動的減少,具體處理中央和地方政務的行為較多,客觀上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軍事型人才

所以中國的士沒有最終成為以軍事才能為主的階層,而是靠著對文化的學習成為了具有治理能力的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誕生的目的就是依靠自身的政務能力協助君主治理天下,進而成為官員。

反之,在歐洲和日本則是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各地方領主和軍閥長期互相攻伐,戰爭在這兩個地區成為了常態化。再加上這些地區的領主和軍閥統轄的地區大都狹小,政務上的事務並不繁雜,無需花費過多的精力。

防止自身領地被他國奪取和奪取他國的領土成為了主要目標,突出了軍事能力的重要性,最終產成了騎士和武士階層。

2、古代中國是君主集權制國家,而不是歐洲與日本這種典型的封建制國家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有典型的封建制國家時期的話,那麼西周的國家形式就符合。但是其後隨著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改變,這種分邦建國的封建制國家形式基本被摒棄了。

從戰國時各國紛紛變法以來,中國的國家形式和社會狀態一直是君主集權型的,即使某些歷史時期有過反覆,但都是向著君主越發集權的方向前進。

君主集權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對於官員的任命權,將全國的官員任免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每一個集權的君主都必須牢牢把握的。

而這種任命權帶來的一個效果就是君主更傾向於任命那些對於自己忠誠的、符合實際需求的、不會直接威脅自己地位的官員。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就是迎合中國君主的這種需求而產生的。

反觀歐洲和日本,各地的領主都是世襲制的,封地相當於和君主籤訂了某種政治契約。他們手中獲得的領土和封地自然要努力維護和保持,必要的時刻與君主決裂也在所不惜。依託他們而產生的騎士和武士階層自然也以維護其宗主的利益為先,通過對於武力的控制來達到保障既得利益的實際效果。

3、商周時期的士和兩漢以降的士族具有某些騎士與武士階層的特徵,進而被歷史淘汰

商周時期的士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和歐洲的騎士階層、日本的武士階層有著很大的相似度,都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特權和世襲的政治權力,也都大多依靠軍事起家。可以說他們就是當時中國的騎士和武士。但是中國的政治土壤使得他們對於君主的政治制約和分權必然造成他們的難以被君主接受。

加上這些階層在長期的優渥環境下都滋生了自身的腐化墮落,進而喪失了軍事能力和政務能力。少數保持清醒的士族也因為隋唐時誕生的科舉制度而最終淪為君主權力下的附庸,不再像騎士和武士階層那樣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必須時刻保持與君主的政治關係才能保持自身的地位。

結語

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同時也因為僵化和時代的原因而進入了沒落。但是與騎士階層和武士階層相對比,士大夫階層無論是對於國家的參與度上、從事事務的廣泛性上還是具體維持的時間跨度上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古代中國的士作為四民之首,起到了調和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之間的矛盾、增加國家各階層之間流動性和保持統治階層活力的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最終成為古代中國統治階層堅實基礎的原因。

參考資料:

《海洋文明國家的異與同》

《世界史·中世紀》

《東亞簡史》

相關焦點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這是易馨堂第62篇文章--- 中國武俠和日本武士以及歐洲的騎士,作為各自民族尚武精神的代表,他們都在各自發展中對本民族文化和性格心理產生了積極影響
  • 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藤原氏所以說,武士道精神的興起,其實是在日本大一統的天皇統治瓦解後,位於上層的大名們,和位於下層的武士階層之間,形成的一個約定俗稱的契約,即大名為武士提供地位和土地等賴以生存的資源,而武士則為大名付出自己的生命。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法令一出,武士階層如喪考妣。對他們而言,武士刀是武士精神的一項靈器,也是武士身份與榮譽的象徵,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信仰。當年10月,熊本縣舊肥後蕃(當時已廢藩置縣)的太田黑伴雄、加屋霽堅、齋藤求三郎等約170名武士組成敬神黨,襲擊了熊本縣廳和政府兵營,殺死了縣廳官員和士兵,控制了炮臺,製造了「神風連之亂」。
  • 日本版騎士?日本的特殊階級 武士階層的崛起
    指的是日本學習中國。 採取中國的制度,頒布一些列法律(律令),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但是,因為日本的國情與中國不同,這些律令與制度大多成了一紙空文。雖然日本開展了一系列唐化改革,但是最後基本淪為表面文章。藤原氏等貴族,基本壟斷了此時的日本統治權。並建立了攝關統治。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從1185年日本鎌倉幕府建立到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日本武士階層一直控制著國家的軍事、政治和平民文化。在這近700年的日本歷史中,武士掌控著日本幕府,頒布具有軍權特色的行為規範,並促進獨特藝術形式以紀念武士功勳、崇尚武士美德。
  • 同為「重農輕商」,但日本的士農工商階層,卻與中國的結構大不同
    日本的士農工商與中國大不同要說到「士農工商」,最早應該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擁有「春秋第一相」之稱的齊國管仲提出的,其的學說、思想和言論多被記錄在《國語齊語》和《管子》等著作中。然而,日本的」士農工商「四大階層的劃分雖然在字面上與中國很像,但是日本的」士農工商「的含義卻與我們中華的大有不同,區別還是極大的。
  • 階層固化的時代,你在哪裡?
    如果幸運一些,你有可能會出生在一個騎士家庭,經過至少長達14年的一整套嚴格的訓練,成為某個領主的保鏢,宣誓將用生命保護貴族和他們的領地。至於國王,公主,王子的生活,那只在童話故事裡存在。當然,如果幸運一點,你投胎在一個武士家庭,恭喜你,你可以擁有佩刀和名字,可以依靠俸祿生活,基本上不用從事生產勞作這樣的髒活累活,但前提是你需要隨時為保衛你的藩主而獻出生命。如果你覺得你想改變命運,幹一番事業,對不起,幾乎沒有任何途徑可供選擇。
  • 日本武士真的沒落?
    文|(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 日本武士階層,作為一個統治日本達數千年之久階級,在一戰二戰乃至今日仍然深深影響著日本。他的輝煌和沒落背後都有著深刻的軍政文化史。
  • 士大夫階層是怎樣形成的?
    在先秦各家學說中,法家獨樹一幟,他們從實用的功利主義出發,設計出了一套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專制集權的官僚體制方案。《商君書》等法家著作中,對如何立法制律、分管設職、選官考課、理財積穀、徠民墾荒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論述。相比之下,儒家在這方面就相形見絀了。
  • 日本武士為何要切腹謝罪?
    ——三島由紀夫《葉隱》 ​在電影《最後的武士》中,湯姆· 克魯斯飾演的美國南北戰爭英雄納森被請到日本。此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明治天皇欲訓練一支現代化軍隊,廢除傳統而古老的武士道,納森便被賦予這一重任。然而,日本大多數武士不肯拋棄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強烈反對將武士西化。他們甚至成立了武士集團,自立為政,想方設法阻礙軍隊變革。
  • 中國俠士、西方騎士、日本武士不幹了
    至少想成為騎士或武士,那有個大前提就是你所在的家族得是幹這(騎士或武士)行的。▲當時歐洲的等級制度,騎士處於統治階級的「底層」因為歐洲和日本長時間的分封制度,讓地方勢力不斷擴大,從而導致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古代士大夫階層,除了朝廷賜予的諡號外,還有哪些別號稱謂?
    在中國古代官場上,圖慕虛名的士大夫是很計較、很看重諡號的。因為絕大部分諡號是褒義的,這正應了中國宜居俗語:蓋棺定論,人死都死了,還是多說好話。所以說,諡號有很大的虛偽性。諡號是有固定的一些字的,這些字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用來指稱死者的美德、惡德等。
  • 古希臘城邦的中產階級:重裝步兵階層是如何產生的?
    同時也自出經費購置重裝步兵裝備以保衛城邦。但通過對其創作年代的考證,以及其中反覆出現的事物、詞語的分析,仍然可以對荷馬時代軍事形製作出一個基本的分析。《荷馬史詩》中大量出現了英雄與英雄之間決鬥的場面。從史詩中可以得出,當時的英雄主要的軍事裝備基本包括頭盜、胸甲、腔甲、盾牌、佩劍以及一支用於投擲的長矛和一支用于格鬥的長矛。從其軍事裝備來看,已經與古風時代形成的重裝步兵的軍事裝備相差無幾。
  • 德川家康之後200年:日本武士的形象[組圖]
    德川家康之後200年:日本武士的形象[組圖] 日本武士自鎌倉幕府建立之後,一直是日本政權的控制者,並和歐洲的騎士一樣,建構著古代日本的社會,然而,隨著近代開化的炮響,這一古老的階層被蕩滌一空,只餘下這些照片,供我們憑弔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們。
  • 日本童裝Mikihouse把手伸向中國富裕階層的錢包
    原標題:日本童裝Mikihouse把手伸向中國富裕階層的錢包 | 悅讀全球   以「MIKIHOUSE」
  • 武士的「樂趣」,古代日本為何會興起「眾道之風」?
    所以接受歐美文化的日本也開始抵制同性戀文化,從現代日本同性戀的人數只佔全日本人口的百分之十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那為什麼古代日本眾道現象卻比較普遍呢?而且還是在地位較高的武士階層呢?《日本書紀》這本書成書於720年,是日本留傳至今的最早的正史,是《古事記》之後的第二大古老的書籍,其地位可見一斑,它作為史料的參考性和真實性都特別高,所以可以說日本從古至今就存在眾道現象,這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武士階層作為日本極為重要的階層,這一歷史傳統會對他們產生深厚的影響,因此武士間的眾道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了。
  • 古代日本的武士、浪人、忍者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很多古代影視劇中,特別是明朝時期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武士、浪人和忍者三種日本人。很多人一直都搞不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和區別,反正就是感覺很厲害的樣子。那麼日本的武士、浪人和忍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 日本遊戲為什麼特別喜歡加入武士文化?
    真正狹義的武士階層,其實更像下圖這樣。武士可以說是日本近代文化輸出最為成功的一種形象,和忍者一樣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一種標誌符號,由於和西方的騎士文化性質類似,所以也經常被拿來對比。▲ 黑澤明電影《七武士》二戰以後,日本產生了大量的影視文藝作品來講述武士這一階級的故事,比如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七武士》,其中扮演菊千代的演員三船敏郎也可以說是在世界範圍內具有知名度的武士專業戶。
  • 日本武士曾盛極一時,何解最後沒落,日本政府:他們是「吸血蟲」
    在日本古代,武士階層是一個備受「呵護」的階層,雖然他們本身沒地沒田,但卻端著國家的「鐵飯碗」,每月都可以拿到固定的高收入,出街還可以佩戴刀,還有專門標誌造型,無論去到哪裡,都是頤指氣使的一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除貴族之外的超級階層,越到後期反而越被分散,甚至最後到了消滅的地步,武士階層的不復存在,可能會令眾多人產生困惑。日本武士向來不都備受尊重嗎?為什麼最後還是會被消滅?其實,當時的整個日本的武士數量並不多,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武士的,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後臺實力。
  • 假如歷史大亂戰,中國拿什麼對付歐洲的騎士,拿什麼擊敗日本的武士
    許多小夥伴有這樣的疑問,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五千年文明的華夏好像沒有類似的組織。假如歐洲派騎士出戰,日本派武士出戰,我們該派誰呢? 這邊有小夥伴說了:中國的四大門派可以與之一戰。拜託,咱再不濟,也不能拿小說裡的人物跟人家pk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