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2020-12-16 華太師

優美的富士山下,隱藏著噴湧的巖漿。美麗的北海道沿岸,處在太平洋地震帶範圍。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相對於其他大中華文化圈裡的東亞各國,千百年來「獨懸海外」的日本民族,形成了其積極中帶著憂鬱,從容裡蘊含極端的特殊民族氣質。

「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就是這種特殊民族氣質的突出表現,而武士道精神之中對於名譽的重視,和對於死亡近乎於追求的執著,則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

然而任何一種精神的形成和流傳,都有其特地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推動,日本武士道精神中輕生死重名譽的價值觀念,也是在古代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背景,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武士興起發展的歷史,就是士兵從國家的保衛者轉向家族私兵的過程

中國古代詩人李白在《俠客行》中曾寫出這句十分盪氣迴腸的詩文: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日本武士道精神在現代人的眼中,似乎也具有這種極度浪漫的詩人氣息。然而實際上,詩畢竟只是藝術作品,包含著詩人的寄託與想像,武士道精神也是如此。現代人眼中的武士道精神,不過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之後,從歷史的隻字片語之中拾起,再加以現代人個體的想像,升華而成的一種嚮往。

真正的武士道精神,非但談不上任何浪漫,反而隱藏著人作為獨立個體的悲哀。正如前文中所說的日本民族的整體氣質,看似的積極之中,帶著無可奈何的悲哀,從容赴死的選擇下,體現的是沒有退路的極端情緒。

正如同日本武士道經典《葉隱》之中的那句話:

「所謂武士道,即死而已。」

武士首先還是人,是人就有求生的欲望,這世間也很少有一種精神是鼓勵人「去死」,而且還能源遠流長,深入到一個民族的血液裡的。這裡的「即死而已」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無奈。

從日本武士道的起源來看,武士道興起於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其形成與發展,實質上類似於中國漢朝時期大一統王朝的瓦解和門閥制度的興起。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武士道精神繁榮的中世紀,正是日本戰亂不止,大名們混戰不休的戰國年代。

換句話說,在以天皇為代表的日本中央集權逐漸瓦解以後,生活在底層的日本百姓和小貴族,為了在戰亂的年代裡存活下去,不得不向大貴族們投靠效忠。武士的起源實質,是士兵從國家的保衛者轉向家族私兵的過程。

藤原氏

所以說,武士道精神的興起,其實是在日本大一統的天皇統治瓦解後,位於上層的大名們,和位於下層的武士階層之間,形成的一個約定俗稱的契約,即大名為武士提供地位和土地等賴以生存的資源,而武士則為大名付出自己的生命。

這種契約因為沒有法律的效力,只是道德和人格上的約束,上位者為了武士們的忠誠,只能不斷推動強化武士道精神裡的名譽觀念,藉以綁定武士們。

重名譽輕生死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是作為上位者的大名們為了保障武士的忠誠,推動形成的武士階層的劃分標誌

如果說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重視名譽勝過生命的名譽觀,只是一種武士階層與上位者的契約的話,那麼在面臨真正生死抉擇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武士們不會「違約」呢?是武士們本身的道德高尚嗎?

是,也不是。武士階層跟日本社會的任何一個階層一樣,劃分的依據是個人的武力和地位,而不是道德。武士階層之中固然有真正的珍惜自己名譽勝過生命的人,也一樣有面對生死抉擇時貪生怕死的人,所以單純的道德,不足以構成武士階層整體對名譽觀念的看重。

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之中說:

「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

武士道精神之中重名譽輕生死的價值選擇,其實是武士階級本身的利益所在。

日本毫無疑問的也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其起源哲學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仁義禮智信」和「忠君」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這一現實之下,那些以家族為核心崛起的大名們,本身就是天皇的「叛逆」,自然不可能宣揚大一統的忠君,或者說「忠於國」的思想,轉而強調「忠於小家」,忠於自身的報恩思想。

從這個角度上講,大名們為武士提供生活所需和穩定的家庭環境,而武士們則出於「報恩」的思想,忠誠於大名,強調的不是國與家,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這就催生了「武士道」精神輕生死,重名義的需求。在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的模式下,日本的大名與武士之間,無法像古代中國那樣,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將「忠君」的思想打入人心,大名作為「主君」,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順。

那麼武士對於大名的忠誠,就只能靠武士本身的自覺和道德水準,這顯然是不利於上位者的。在此基礎之上,崇尚名節,重視名譽勝過本身生命的武士道精神,就在當時實際的統治者大名和武士們的雙重認可下,迅速的推廣,直至成為武士階層的一條劃分標誌。

等這種認知成為整個武士階層的一種精神,那些不這麼做的人,就會被排擠出武士隊伍,會失去藉以生存的土地和地位,也就倒逼武士們,明知道成為武士就要為上位者拼命,也不得不去「向死而生」了。

所以說,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重視名譽,輕視生命的理念形成,實際上是在作為上位者的大名們的推動下,武士階層保有自己階層利益的內在需求,誰要是違背這種精神,失去的不僅是名譽上的損失,同時也就失去了武士的身份,以及在這個身份之下所包含的利益。

武士道精神中重名譽輕生死的價值觀念,也是作為古代日本社會的中層,武士們自發的個人價值追求

從武士個人的角度去看,重名譽勝過生命的武士道精神,也是他們的個人追求。

日本學者中村通夫在《雜兵物語》之中說:

「為武士者,為主君之大事捨棄性命是應當,而為自身不受恥辱也是應當。」

由此可以看出,武士重名譽輕生死,不僅是其社會屬性的需要,也是武士自身的個人追求。

從武士的來源看,日本武士主要是指:具有較強武裝勢力,需要帶領「家」參與更有力的領主組成的武裝集團的小貴族。其突出的特點是擁有領土,經濟上相對獨立。

很明顯,放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這就是典型的天子與諸侯之下的「士大夫」階層,屬於社會的中層,擁有一定的地位和經濟實力,放在現代,就是典型的中產階級。

而中產階級,是最容易出現「小資」「公知」等身份追求的,核心就在於相對於無產或者是大貴族,他們要追求更高的權利和地位不現實,要沉淪下僚,與普通小民呆在一起,不願意。

更直白一點,就是武士階層需要找到自己與貧民,與普通人之間的區分,這種區分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管子·牧民》中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人吃飽飯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誕生精神需求。那麼日本的武士們,他們能追求的精神需求有哪些呢?

同時期的中國士人們,也即是社會中層,追求的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可是這一點在當時的日本不現實。

第一武士階層普遍沒有治國安民的本領,畢竟他們是以武力著稱的;第二沒有社會現實,陷入戰亂之中的日本從國家上也沒有定乾坤的需求,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春秋無義戰,打來打去也不過是大名們之間的兼併戰爭。

這個時候,強調個人名譽的武士道精神出現,就恰如其分的滿足了武士階層的這種精神需求。

所以說,日本古代武士道精神之中重名譽輕生死的價值觀念,也是作為社會中層的武士們自身的追求體現。

結語

綜上,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民族溫和之中帶著極端的氣質,武士道精神正是這種氣質一個表現。

而重名譽,輕生死的武士道價值觀,不僅是在統一的天皇政權被割據的大名統治替代後,作為上位者的大名們,為了保障武士的忠誠,推動形成的一種新的階級劃分標誌,也是佔據古代日本社會中層的武士階層本身的價值追求。

「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之所以能在日本流傳,源於其既符合了日本民族本身的民族氣質,更是在上層推動的武士階層劃分標誌下,武士們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參考文獻:

《資本論》

相關焦點

  •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也!日本武士為何要切腹謝罪?
    然而,日本大多數武士不肯拋棄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強烈反對將武士西化。他們甚至成立了武士集團,自立為政,想方設法阻礙軍隊變革。 相信很多人都有著同樣的困惑,為什麼日本電視劇或者電影中,武士經常一言不合就剖腹謝罪? 其實他們的剖腹謝罪,嚴格意義地來講,叫做切腹,屬於武士道的一部分。而且只有武士階級能夠以這種光榮的方式死去。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可謂走出國門,衝向世界,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戰場上大放異彩。隱忍、毒辣、瘋狂,這是隱藏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誠如題主所問,日本武士是如何像西方騎士一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層的呢?
  • 銀幕回眸|日本的武士電影反映的是真正的武士道麼?
    雖然明治政府早已宣布「士農工商」四民平等,但東京這個曾經的武士國都卻沒有忘記舊日對待「武士老爺」的禮節,民眾紛紛讓開道路,向「大名行列」鞠躬致意。但由於赤穗武士樹立了「忠義」大旗,從「父」擴大為「君父」的理論在第一時間就獲得武士群體支持,武士「為家族而生」的理念也在不經意間被偷換為「為主君而生」,這反而成為武士道自我構建的重要基礎。1999年大河劇《元祿繚亂》中,在赤穗浪士如願以償抓到仇敵、正欲處以極刑時,吉良義央卻問了大石良雄一句:「你真覺得,我是你的仇人麼?」
  • 日本的「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有人說是個「筐」
    至11世紀,鎌倉幕府建立,以專事徵戰殺伐的「武士階層」作為統治基礎。這類政權,通稱「武家政權」,此後統治日本600餘年,原始的「武士道」也在這600餘年間逐漸成型。「原始武士道」的核心理念,乃是「忠」與「死」。所謂「忠」,是強調各級武士須嚴守崗位,絕對忠於各自的主君;所謂「死」,是倡導為主君獻身乃至殉死。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
  • 日本幕府時代武家政治的象徵:武士與武士道
    日本幕府時代武家政治的象徵:武士與武士道。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武士最早的雛形是平安時代律令制下產生的武官,由桓武天皇設立。到了10世紀,朝廷也開始借用武士的力量來加強自己的權政,從而使武士得到了天皇朝廷的承認。武士由於受到統治者的偏袒,因而有些囂張跋扈。在武人執政的時代,武士們練習武術,或試刀利鈍,於夜間立在靜僻的路旁,出其不意地砍過路人。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由於幕府官員、貴族依靠軍隊來維持藩國秩序,武士越來越多地參與朝廷事務。同時,武家統治促進了戰術和武器技術的進步,以及防禦工事的革新。日本武士以其尚武的價值觀為特徵,內容包括嚴格的行為操守和至死捍衛榮譽的誓言,這些觀念同時刺激了日本哲學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另外,武士對觀賞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贊助,帶動了這些藝術形式的復興。
  • 淺析日本軍國主義推崇的武士道死亡美學,二戰老兵指出其為謊言
    日本作為戰敗國,美國對此向日本收繳了約八十萬把日本刀,精選了三到五萬把帶回美國國土,其餘的集中摧毀,並嚴令禁止日本境內不能舉辦舉行一切和武士有關的體育活動,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了1954年。日本人在當時是多麼深陷於日本天皇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其實日本帝國的武士道精神跟以前的還真有所區別,只不過他們都被日本天皇所蠱惑了。
  • 血腥擴張的錯覺:日本軍人如何染上"武士幻想症"?
    是你們,是你們武士,你們都去死!為打仗而燒村,蹂躪田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應該怎麼辦。」在長達250年的和平時期中,幕府通過遍布全國各地的「寺子屋」和「鄉校」將儒學作為庶民教育的主要內容,使庶民階層和武士階層在儒學上取得了道德共識,庶民以儒學作為道德體系,以幕府推崇的武士典範為道德標杆,逐步形成了一套為全社會認可的道德觀念,因為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沒有科舉制度的阻礙,德川幕府治下的日本,普通民眾的識字率高達40%-50%,遠超同時代的滿清。
  • 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介入還能活6小時,為何他們如此醉心此道
    公元989年,平安時代的日本京都,權傾一世的藤原家出現了一個叫做藤原義的惡棍,他平日裡無惡不作,逍遙法外,最終官兵決定逮捕他,晚上深夜,忠於天皇的武士包圍了藤原家的府邸並衝了進去,房間內,藤原義並沒有睡著,而是舉起了手中的太刀,隨後他的舉動讓人們感到震驚,原來藤原義並沒有衝向眾人,卻是用刀狠狠的刺向了自己的肚子。。。
  • 日本歷史上所推崇的「武士道」,究竟是個「神馬」東西
    那麼,今天侃哥就向各位讀者好好聊一聊,所謂的「日本武士道」到底是個「神馬」東西!二、進入近代社會,日本武士道在侵略戰爭中所扮演的「可恥角色」日本在19世紀末,開明的武士階層通過「王政復古」推翻了江戶幕府,整個國家都進入了「明治維新」的「快車道」上。那時的日本可謂是「朝氣蓬勃」,百業俱興,蒸蒸日上。
  • 日本人為啥喜歡櫻花,真實的原因,竟然與武士道有關
    日本有一些政治性的象徵,在日本國內,日本民眾都喜歡櫻花,為什麼喜歡櫻花呢?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在最美的那一刻凋落。櫻花有個特點就是,在最美的時刻,突然一下凋落。這就是日本文化當中,提倡的武士道的一個精神層面。
  • 日本幕藩體制與武士道倫理化,日本與中國文化的聯繫
    返回來看,幕府在太平時期,就很迫切的需要一種先進的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宋學明確規定了君臣的等級關係,對於規範和穩定社會秩序,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易為幕府的統治者所接受,於是對朱子學派大加獎勵,促進新儒學的倫理道德日本化,這就成為他們取代佛教思想作為培養武士道精神的最好選擇。
  •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追溯武士的誕生:早在平安時代,廣義上的「武士」便作為軍事力量受地方領主統領,江戶時期,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結合日本傳統的神道教,武士思想正式成型——由始至終,武士都是因為統治階級的需要而『 被誕生 』,被塑造出的一種形象,武士這把『 刀 』,一直都是為了守護『 菊 』存在的,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精神中
  • 從忠誠、名譽、恩義和婚姻等,細說日本武士秉承的價值觀有哪些?
    日本武士的「忠誠」價值觀在封建時期,忠誠是武士和大名、軍人家臣和領主關係的基礎。日本封建武士除了要向大名盡忠之外,還有義務效忠於直系家庭成員中的長輩、宗族或武士團的首領,依照大名所建立的聯盟,還要向其他武士家臣和領主效忠。另外,如果大名改變同盟,武士也有義務跟從。
  • 日本女子武士道,是個啥樣子?據說生孩子跟一般人都不一樣
    眾所周知,日本性格最大的特色是武士道。武士道,似乎一聽是個男人的行事準則,其實不然,日本女人在武士道大行天下時,也以武家之妻身份,毫不苟且地踐行著武士道。日本有本書叫《女子の武士道》,專門說的就是這事。
  • 走上電影銀幕的日本武士
    武士及武士文化探源  從日文字面上講,武士就是「服務者」的意思。日本武士最早出現於公元10世紀30年代,武士階層興起的原因在於:效忠天皇的大臣所把持的首府京都及屬下各郡集權政府逐漸失勢,軍事階層的實力增長,武士組織漸漸從臨時應急組成的部族軍事單位,逐步發展成為王室後裔領導的穩固實體。
  • 武士之魂!
    提到日本武士,你會想到什麼?很慚愧地告訴各位,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坂田銀時。 《銀魂》之所以能躋身《JUMP》超人氣漫畫之列,莫過於塑造了這麼一位帶著叛逆氣質的主角,顛覆了我們對於傳統武士形象的想像,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正統」的武士道要求忠誠、仁義、勇敢、克制,而銀時看起來似乎無一符合。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這也決定了作為武士,他們效忠的對象並非天皇,而是為各自提供裝備和生活來源的諸侯。 日本武士作為獨立的階層登上政治舞臺,是在11世紀。 從1192年的鎌倉幕府成立到明治維新後武士階層垮臺,日本武士長期作為統治階層,活躍在政治舞臺。
  • 走近日本武士文化
    提起日本的傳統文化,人們總會聯想起櫻花與武士道,似乎這兩樣事物,已經定格為東瀛的象徵。還記得幾年前,好萊塢拍攝過一部名為《最後的武士》的電影,湯姆·克魯斯在裡面扮演一位被武士精神感染的美國軍官,那部電影裡的唯美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在名古屋,我近距離了解了日本的武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