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對該不該吃肉的問題非常糾結。1872年2月18日,一群日本僧人強行闖入日本皇宮,想要脅迫天皇收回之前頒布的肉食解禁令
之前,天皇帶頭號召吃肉的做法,在舊勢力中簡直就是倫理喪盡、天塌地陷的行為,強闖皇居的日本武僧結局當然很慘烈,部分直接被擊斃,其餘的也負重傷並被判刑,但是這也反映了當時日本人民在吃肉問題上的糾結心理,在先前的日本大米被認為是最盛減的食物,吃大米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武士家臣的俸祿同樣一直是大米,由於畜牧業在日本古代幾乎沒有,加之宗教力量的加持,日本人被禁止吃肉,也就是部分漁民能吃到一些水貨而已,在日本並不是百姓不準吃肉,就連天皇將軍武士大名同樣不能吃肉,所以小日本為什麼是小日本?現在看來就是營養不良,導致了全民發育不良,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對人的發育非常重要。
近代日本一直在糾結吃什麼的問題時,素食穀物的地位已經被部分撼動,人民的身體素質已經有了一定提高。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思想解放,在科學健康飲食的指導下,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已經達到了1米70.7,已經超過了亞洲男性的平均身高身高,而古代到近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確實不足1米5,明治維新實行開明文化之後,日本人才逐漸由小變大,類似吃肉這樣的問題,只是日本明治維新過程中的眾多問題之一。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維新的緣由過程和結果,看日本是如何文明開化走向近代之路的。
惡劣的海洋文明環境,以及身處中華大陸文明圈的影響範圍,使得日本在野蠻尚武的基礎上演化出了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以及森嚴的等級制度。這樣的等級制度本身是為了社會的穩定,以對抗惡劣的生存環境,可是權力世襲的制度同樣導致了高層權力的喪失,無法有效管理,國家也讓國家無法統一。
因為對於貴族來說,我的官職不是你天皇給的,是我祖上18代給的,你天皇也不能罷免我,為什麼還要聽這個天皇?
所以本來為了維穩的世襲制度,用在利益驅使的人身上就會激發出劇烈的矛盾,導致天皇無實權,國家也沒有中心。加之日本的環境不能充分地養活地區內的人口,於是豪強四起,你方唱罷我稱雄。日本這麼大點,國土上一直處於不斷的循環紛爭之中,但是貴族之間的矛盾只會引發權力的更迭,社會制度不會有明顯變化。但是如果廣大庶民有了新的集體訴求之後,社會形態就會出現顛覆性的改變,新的集體訴求來自於生產力的提升,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轉變。
之前說過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庶民的生活困苦,個人的生存非常依賴集體,所以才會遵循等等級制度,根據自己的身份為自己所在的集體效力。等級制度讓日本民眾各就其位各安其分。雖然這個位置有高低貴賤之分,可是在生存壓力面前,人們也會因為貪圖安穩而推崇這種不平等。所以嚴酷的等級劃分可以實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生存環境的嚴酷,安分守己對自己的生存有利。
如果生存沒有太大的壓力,或者自己的生存不是安分守己就能換來的時候,等級制度就會瓦解,因為生物的終極目的是生存和繁衍。
根據這個思路,我們來看一看變革之前的日本。
根據一些模糊的統計,公元7世紀日本學習唐朝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人口大約500萬。到了戰國末期的17世紀初,人口超過了2900萬,1000年時間翻了6倍,由於只有武士能參加戰爭,且俸祿確定暫時不會過度徵糧,所以大名藩國之間的戰爭對百姓影響不大。連年的戰爭不會造成人口損失。
中國古代因為戰時會大量徵兵徵糧,所以戰亂會導致人口銳減,而日本戰國時期也正是馬鈴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入日本的的時候,吃不上大米的庶民也有足夠的食物,人口才急速增加。
戰國結束後,德川幕府統治了260多年,人口又增加到了4340萬,再加上人民對河流水道的長期治理,洪災不再那麼頻繁,平民的生活已經那麼水深火熱,所以就會有新的訴求出現。
但是關於日本的土地所有制,所有土地都是幕府將軍封給大名的,所有農民包括地主都要向大明繳納過半產量的賦稅,而且禁止土地交易,經濟生產僵化,人民享用,擁有自己的土地屬於非分之想。
其實在戰國時期,織田信長得勢之後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果制度不變,即使自己未來統一日本,那麼建立了還是幕府政權,對各地藩國的控制能力有限,日本仍然不算統一,而且固化的及制度已經不大適合16世紀的日本,因為當吃飯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之後,工商業逐漸崛起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力量。
固化了等級,讓從事這些產業的人民沒有與其力量相配的社會地位,所以信長天下部武的政策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武士政權,取代以天皇將軍為代表的公家,掌握絕對的權力,建立自己的集權。甚至在宗教勢力根深蒂固的日本聲稱世上別無神明,自己是世上唯一值得崇拜之物。所以這個第六天大魔王才不斷剷除寺家迫害僧人,信長就是想賦予自己無上的權力,然後將日本改造成集權國家,舊社會等級制度,也會因為信長的絕對權力而顛覆。
現在看來這樣的天下布武可以將長期分裂的日本統一。但是這一目的在信長的有生之年來實現無疑過於激進,社會需要時間適應,矯枉過正會出現反抗的力量。
即使後來織田信長在日本已經無人能擋,可是就在巔峰時期死於最得力大將,明智光秀的反叛。
多數學者猜測,明智光秀反叛的原因就在於他家世顯赫,依然是公家天皇勢力的擁護者,而被信長從奴僕提拔起來的豐臣秀吉必然也是信長激進舉措的擁護者。秀吉很快戰勝明智光秀取得權利,然後統一日本,但是同樣的問題,日本各個藩國大名並不願意臣服於一個強權,秀吉當然也認識到這一點,於是將矛盾暫時轉移,召集幾乎所有武士徵朝鮮,立下建立亞洲帝國flag。國人看來可能有些痴心妄想,但對於秀吉來說,可能真的也是無奈之舉。
後來豐臣秀吉病死,後主年幼,德川家康代表保守氏族,再一次把國家的發展方向扭了回來。與中國朝鮮籤訂和平條約,繼續沿襲之前社會等級傳統治理國家。各地的大名依然有很大的自治權,藩國之間的人民仍然不能自由往來,為了防止工商業壯大對社會結構的顛覆,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
本國人民絕對禁止出國,如果有漁船不慎被風浪刮到朝鮮中國俄國,這個漁民也就再也不敢回國了。如果被遣送回國,一下船就會被斬首,誰讓你不小心出國了,出國就得死,對於外國人只允許中國朝鮮和荷蘭人來日本。
為什麼有荷蘭?是因為在英國之前世界海上霸主屬於荷蘭,荷蘭也曾幫助德川幕府鎮壓農民反抗,而且這三個國家的人也禁止踏上日本的國土,僅允許在長期海邊的一個類似人造碼頭的建築上與日本人通商,與中國當時的廣州口岸類似,外國人也只允許搭載商務管裡和廣州十三行交易。
廣州十三行很有說頭,不知道以後有沒有機會講。
但日本的鎖國政策與中國有一定的不同之處,那就是中國從上到下包括最高統治階級,在鎖國之後對外部世界一概不聞不問。天朝上國的思想讓他們根本不屑於了解外部世界,而日本本幕府以及天皇因為世世代代對外國力量的忌憚,還是會定期派出船隻以官方名義外出經商並記錄世界見聞。
同時德川幕府也要求來長崎的商船要匯報外部世界信息,畢竟日本歷史上多次被中華大陸文明擊敗。元朝初期更是有滅國風險,而中國周圍均是蠻夷之地,中國皇帝也就不屑於了解外部世界。同時由於幕府的統治並不徹底,日本西南各國私下裡也有和國外的通商交流,這也就是為什麼西南各國在日後能成為倒幕的中堅力量。
武士是大名養的職業軍人,是日本貴族對人民的統治工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級,但是由於日本世襲制的原因,武士的等級同樣是世襲的,高級武士有旗本武士,御家人武士等,俸祿豐厚。但最低等級的足輕武士是絕大部分。戰國時期下級武士如果立下卓越的軍功才有升軍銜的可能。而德川幕府穩定他們的天下之後,沒有戰爭機會導致武士沒有任何上升通道,足輕家的人永遠是足輕。戰爭需要的減少也導致武士的俸祿下降。
在日本所謂的俸祿就是大米,而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德川時期的大米價值已經大不如前。下層武士生活困苦很多,乾脆放棄武士身份參與到生產生活中,中國即使和平時期軍銜也會有上升通道。發的也是錢,且隨服役時間增長。對自身處境的不滿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
努力了沒有改變身份,比如科舉沒考上,一定程度上也只能怪自己,商人也可以通過買官來提升地位,階級可以變化的性質在溫飽上可滿足的時期,可以明顯化解社會矛盾。
而日本在社會生產力增強之後,並沒有給予下層人民需要的上升通道,這時候日本就有了兩個很特殊的階層,一個是社會地位很高,可以隨意斬殺庶民,但生活貧寒的下層武士,一個是通過經營工商業,生活富足隨時會被武士無理由斬殺的商人。一個沒錢有地位,一個沒地位有錢,所以這兩個社會階層出現了很多聯姻現象,也就是武士去給商人當女婿或者成為養子,這樣富商家具有了社會的保護。
武士得以脫貧,但是這樣的武士無疑會被家庭和社會瞧不起。家庭地位低下,所以中下級武士對自己所屬的大名和將軍會產生記恨和不滿,畢竟自己的處境是上面規定的,出生決定的,還不讓我有任何改變的機會。
後來的明治政府就是這些中下級武士和資產階級商人建立起來的。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日本社會整個中下層階級在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不再那麼困頓之後。武士商人、農民以及手工業者都對現有幕府的體制產生不滿,被架空的天皇以及部分藩國對幕府也一直持有敵對態度,所以為什麼日本的維新變法與中國的革命相比相對順利很多,就是因為幕府的統治根基本身就非常脆弱。
各個階層的矛盾已經充分積累,社會火藥桶的爆炸只需要一根導火索,這個導火索在1853年出現,這一年的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4艘軍艦強行駛入現在的東京灣,用艦炮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當東亞各國還在固步自封維持自己的封建秩序之時,西方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工業革命,開始為工業革命後所需要的原料市場殖民地積極探索遠東中國的1840,日本的1853分別為英國和美國用武力打開了國際市場,駛入東京灣的4艘戰艦,2艘是新型的蒸汽動力戰艦,冒著滾滾黑暗,所以這次事件被日本人稱為黑船扣關事件。
與中國情況不同的是,日本雖然鎖國,但是高層並不是對世界發生的變化一無所知,曾經聽聞的現代工業文明具象化的展現在眼前的時候,威懾成功建立,真的是從來從來沒見過這樣龐大的武器。這期間還有部分民間武士駕小艇湊進美國軍艦準備放火,可是僅僅艦炮掀起了巨浪,就將小船掀翻。
次年艦隊司令佩裡再次率領7艘戰艦來到日本時,幕府沒有選擇抵抗,直接答應通商開國。而且從明治維新到現在,這支艦隊的指揮官佩裡在日本一直都被視為給日本帶來近代化的英雄,是他們的開國恩人。
日本人甚至在佩裡登岸的地方樹立起佩裡的雕像,並有日本維新後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的題詞。現在的日本,更是有相關的節日來紀念佩裡上岸日。我是無法想像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樹立起英國東印度公司CEO的雕像來紀念,可是先進文明對弱小文明開展的貿易可不會是平等貿易。
日美同樣籤訂了以《日美親善條約》為首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類似治外法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如此以來美國商品進入日本幾乎沒有關稅,西方各國見狀也紛紛效仿。外來的商品和糧食,必然嚴重打擊了日本經濟體系。
其百姓購買這些商品導致日本黃金外流。金本位的日本出現嚴重通貨緊縮,國內貿易受阻。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日本社會出現了經濟危機。日本當時的處境可以說與中國無異。
其實清國虎門銷煙根本原因也是中國皇帝為了防止恐怖的白銀外流,禁菸只禁英國煙,中國本土的鴉片交易沒有任何限制。既然日本出現了危機,加之日本社會本來就積累了足夠的怨氣,那麼與美國籤訂通商條約的德川幕府當然就成了眾矢之的。
畢竟幕府將軍本來就叫徵夷大將軍,現在所謂的夷人來了,你給夷人當孫子了,幕府將軍就沒有了存在的合法性。
這時候一直作為國家吉祥物的天皇,再次看到了造反的良機。結合西南幾個較為強大的藩國,宣布成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攘夷的意思就是重建天皇權威,驅逐西方人,以此開始對抗德川幕府。
而日本東北方藩國相對保守,依然支持幕府的統治,於是日本再次出現南北對峙。從最開始互派忍者刺殺要員,直到最後造成內戰爆發。這個時間是1868年戊辰年,所以這場倒幕戰爭也叫戊辰戰爭。
不過還是要說一下這場鬥爭最開始沒有所謂的先進性和革命性,這是1333年後醍醐天皇集合武士力量推翻鎌倉幕府的翻版。類比中國就相當於義和團扶清滅洋,或者說是太平天國這種農民運動成功後,只會出現權力更迭,建立了還是封建統治。
戊辰戰爭最初的參與者依然是各個大名領主,以及他們帶領了武士,不過西南四強犯在長期與世界的交流中,學習了更為先進的軍事制度,能夠無視階級,採用現代化的徵兵制度建立了平民軍隊。
武士不再是戰場的唯一參與者,這樣的軍隊總是能得到雄厚的兵源,使用現代化的戰術以及新式武器。
雖然幕府軍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聘請法國教官訓練武士使用新式步槍以及現代炮,但由於參戰主體人為傳統武士,所以無法完全適應新軍事變革。且德川幕府已經不得人心,加之幕府軍將領各種不理智的武士道行為,喪失諸多戰機。
在經歷了鳥羽、苻堅之戰,江戶開城,匯津戰役,箱館戰爭之後,新政府將古老大名武士打的節節敗退。最後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投降,接受大政奉還,幕府的支持者也被清除。
歷時僅10個月,日本的幕府封建時代就翻篇了,但是在日本尊王攘夷的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商人和下層武士也逐漸認識到,西方的工業文明力量是當前日本這樣不統一的封建國家無法抗衡的。在倒幕之前,新政府軍幾次與西方軍隊的衝突均遭慘敗於是認識到自己的局限,開始了權力的武裝倒幕項目。
可是勝利以後,對於整個日本來說,各地封建領主只是將宗奉的對象從德川幕府換成了天皇,而天皇在歷史上長期被架空之後,也無法強力統領全日本各地,依然是封建割據狀態。所以明治政府上臺之後,首先下令廢藩置縣,消除各個藩國。曾經的大名武士,明治政府一次性發放了十幾年的俸祿,讓他們放棄權利,交出土地和人民,過自己的日子去,這才算是完成了中國2000多年前廢分封,行郡縣的舉措。
日本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被統一成一個國家,然後規定了皇族、大名、武士,庶民平等,不再有階級特權,廢除關卡,讓人民在全國可以自由流動,土地也可以自由交易,本來想要光復的天皇也被新政府設下限制。君主立憲,天皇又一次翻身失敗,這些政策過後當然有不甘心的,畢竟以前從軍事武士的特權。忠誠於自己的主人和領地,食俸祿更是無上的榮譽,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現在一切士族特權要被剝奪,雖然得到了一筆補償金,但很多氏族也因為不會經營這筆錢,很快變成赤貧。生存危機導致強烈不滿,尤其是之前幫助新政府倒幕的西南方國,他們本來還是想建立新的幕府武士政權的,或者追隨天皇成為朝廷要員也行,結果新政府卸磨殺驢,讓他們和戰敗的藩國一樣,要被削藩。在薩摩藩藩主西鄉隆盛提議攻伐朝鮮,解決武士問題的決議被否決之後,與新政府決裂,在自己曾經的薩摩藩,當時的鹿兒島縣發動叛亂,因為新政府頒布廢刀令,收回所有武士的武器,導致西南很多武士加入了西鄉隆盛,很快集結5萬武士是開始對抗政府軍。
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可是結果可想而知,新政府的徵兵效率以及制式化運作的軍隊是舊時代武士無法抗衡的,即使薩摩軍局部得勢,但是政府軍能夠集合全國力量增援兵力達到7萬,很快薩摩軍支撐不住被逼入絕境。最後西鄉隆盛命令隨從砍下自己的頭顱,歷時7個月的西南戰爭結束,日本舊勢力的反抗徹底被消滅。
自成立以來,明治政府在處理國內矛盾之餘,多次派高官組成上百人的考察向西方學習。1871年一次考察了西方12國,費用是當年日本GDP的2%,明治政府被西方文明的發達所震驚,回來之後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現代化運動,殖產興業政府出錢創辦新式企業,引入西方先進技術,接管幕府各方的工礦企業,然後加以改造和擴充,在全國大規模興建鐵路、航運、郵政、電報和電話等基礎設施。
當國家將各個工廠經營的有起色之後,以極低的價格賣給大商人,經營價格是象徵性的,相當於白送,讓類似三菱,本田、三井川崎這些民間小作坊,迅速變成大工廠,也就是國家出現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原來要經歷幾百年的資本原始積累。
為鼓勵農民進入工廠,消除對機器的恐懼,明治政府下令,所有高官妻女都要進入工廠操作機器,為全民起表率作用,在文化上也提出開明文化脫亞入歐,獎勵人民用西洋建築剃髮、洋裝、洋食等。日本民眾也是放下固有的米飯至上的觀念,開始吃肉,打破很多傳統。
本來日本並沒有西方國家需要的原料和市場,美國艦隊進入日本的原因只是為了給他們的軍艦在西太平洋上建立供給站,可是美國軍艦這一看似不太重要的舉動卻引發了蝴蝶效應。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一開始明顯增強,當時的日本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新氣象,但是如此迅速的改革,不可能是徹底的。繁榮的背後同樣隱藏著巨大的隱患,政府的建立同樣對封建武士勢力有一定的妥協,畢竟最初的政府沒有兵力,於是在軍隊的建立上,陸軍海軍的權力都是之前的封建領主直接轉化而來。
領導軍隊的不是文官,而是武將,這些武將又運用自己的軍權進入明治政府的內閣,隨後逐漸控制了政府。和平時期,這對於武將來說並不能體現自身價值,於是日本就在這些封建武士勢力軍隊的控制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下期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