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的思想準備——淺析江戶時期日本社會的思想變革

2020-12-12 娛樂圈小八卦兒

前言

日本的明治維新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稱讚的對象,許多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都希望從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吸取經驗,他們都希望可以通過變革和維新,迅速地實現國家的富強,並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員。

然而,在變革和維新的道路上,卻少有國家能夠複製日本的成功道路,包括清朝在內,許多國家最終的變革和維新都以失敗而告終。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清廷維新嘗試的失敗做過總結,許多學者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清廷的維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種改革與變法是不徹底的,而不徹底的原因則在於封建殘餘太多、改革的阻力過於巨大。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便要提出一個問題了:日本同樣也是從封建時代過來的,江戶時代同樣也是一個進行殘酷的封建政治的時代。那麼,為什麼日本能夠迅速地清除掉封建殘餘,訊速地接納各種新思想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涉及到了本文所將要談及的內容,也就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社會思想變革。

儘管日本同樣是一個封建統治非常殘酷的國家,但日本之所以可以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走上現代化的道路、迅速地接受西方式的思想,是因為早在明治時代末期,日本社會的思想就已經出現了鬆動,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已經受到了質疑,西方的文化與思想也已經傳入。正是因為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社會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變革,日本才可以順利地推動明治維新的進行,也才可以在之後迅速地步入現代化。

一、社會指導思想的變革

江戶時代的日本與中國一樣,奉行的是程朱理學,這種思想在日本被稱為朱子學。中國的程朱理學與日本的朱子學雖有一些不同,但核心思想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將道德比作天理,將道德視作人們所必須遵守的東西,同時,還將封建等級關係固定化,要求每一階層的人恪守本分。

然而,儘管朱子學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江戶時代日本的社會指導思想,但與中國不同的是,朱子學一直以來都在受到內部和外部的挑戰。從內部來說,日本的朱子學內部分化為兩派,一派被稱作價值合理主義派,另一派則被稱作經驗合理主義派。簡而言之,價值合理主義派死守朱子學的一切信條,要求社會上的所有人必須一絲不苟地遵守朱子學的教誨,而經驗合理主義則對朱子學進行了部分的否定。

除此之外,後來在日本還出現了陽明學派和古學派,這兩者都是儒學內部的反對力量。陽明學派主要繼承的是來自中國的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而古學派則是要求回到儒學最古老、最基本的定義去尋找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些儒學內部的不同派別都對居於統治地位的朱子學形成了挑戰,並推動了社會思潮的鬆動。

除了儒家內部的反對力量之外,朱子學還面臨外部力量的反對,其中的代表者就是所謂的國學與蘭學。國學倡導回歸日本古典文化,對抗儒學這種來自中國的外來文化,而蘭學則是最早在日本進行傳播的西方學說,蘭學的倡導者則立足於西方學說對朱子學進行批判。

如上所說的這幾種學說,在江戶時代末期都給居於社會主導地位的蘭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儘管並沒有根本性地動搖朱子學的主導地位,但的確讓更多的日本民眾了解到了不同的思想,這也為日後日本社會快速地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對外思想觀念的變革

日本江戶時代傳統的對外思想觀念與中國一樣,是以「華」和「夷」來進行區分的。由於古代日本受到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深重,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社會都以中國為嚮往的對象,因為無論是在物質水平上,還是在思想文化水平中,中國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然而,當時日本國內也有不少聲音對日本的這種嚮往中國的思想進行批判。這些思想一部分來源於此前所說的國學,國學的信仰者崇尚的是日本的古典文化,他們希望在日本社會中減輕中國的影響,增加日本古典文化的影響。而這些思想的另一部分來源則是蘭學,也就是日本社會中崇尚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群人,他們以西方比較先進的思想文化為依據,對中國較為傳統的思想觀念進行批判。

到了近代之後,由於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落敗,使得許多日本人突然發現中國並不如他們想像中的那般強大。因此,在中國被擊敗以及日本國內的國學與蘭學思潮的影響下開始反思日本社會的對華態度。當時的日本社會中出現了許多批評清政府的聲音,比如加藤弘之就對清廷有過這樣的批評:「不知中華已非古之中華,而夷狄已非古之夷狄。」

江戶時代的日本

在日本社會逐漸改變對中國態度的同時,他們對於西方社會的態度也產生了轉變。在此之前,受到華夷觀念的影響,日本社會與中國社會一樣,都將西方看作是「蠻夷」,然而。隨著蘭學的傳入以及日本社會與西方的接觸增加,從18世紀開始,日本人對於西方的看法開始出現了改變。

這種改變體現為從以前的鄙夷向著仰慕轉變,到了19世紀,日本社會中已經出現了一批期望學習西方物質文化與思想文化的群體,這一事件是要早於中國社會的。在這樣的條件下,日本社會對於西方思想的接受程度相比於中國來說要更高,這也就使得日後明治維新發生時,日本社會所經歷的思想震蕩要更小一些,日本社會的阻力也更小一些。

結語

不能否認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確實是一次成功的變革運動,日本在日後可以迅速地實現現代化,並迅速地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需要感謝當年的一批仁人志士卻竭力推動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所以可以在日本社會得到順利的推行,與日本的社會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與中國古代社會不同的是,日本的古代社會相對來說是開放一些的,儒家思想並非一家獨大,其他的諸如國學和蘭學等思想也可以在日本社會中進行傳播,並在日本社會中產生影響。日本社會的這種特點使得日本人對於不同思想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也就使得日本社會在面對明治維新帶來的巨大變革時,能夠迅速地調整和適應。

我們需要承認日本在明治維新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崇和無根據地認可。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次成功的變革,但也為日本社會留下了難以去除的弊端。日本之所以會在後來不斷發動侵略戰爭,軍國主義之所以會在日本不斷傳播並佔據統治地位,與明治維新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每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每個國家的社會與思想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國家要實現變革和發展,關鍵還是要找到適合本國情況的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學習與模仿他國。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鑑,但決不能照搬,照搬他國的經驗是難以在本國獲得同樣的成功的。

參考資料:《日本政治史》、《日本哲學思想史》等。

相關焦點

  • 淺析社會形態變革與會計演進研究
    摘要: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並與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可以說,文明的水平越高,簿記方法就越精湛。文章旨在研究社會形態變革與會計發展演進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人類社會的會計發展變革規律。
  • 日本思想史學者子安宣邦:昭和戰爭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結果
    這意味著要改變一直以來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也要改變對被稱為「近世」的江戶時代的看法,因為17-19世紀的江戶社會已經是一種顯著「近代化」了的社會,而以明治維新為起點的近代化首先是國家體制的近代化,即以模仿西歐先進國家而建設近代民族國家的近代化。這是日本在19世紀後期的國際危機下所給出的答案,是希望以急速的國家主義近代化來避免危機。
  • 範氏變革思想的精髓
    【閱讀提示】北宋時期有兩次大的變革: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慶曆新政由範仲淹主持,主要涉及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等方面的變革。而範仲淹在慶曆新政中所展示出的改革思想,其實早已蘊藏在他於應天書院執教時寫就的萬言奏章《上執政書》中。
  • 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帶動「消費」變革,兩極分化提高社會地位
    傳統文化是義大利文化的核心思想,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放棄了傳統文化中的「消費觀」,在「人文主義」思想的變革中,逐漸改變了義大利的「消費觀」,通過「消費」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是義大利重要的社會轉折點,文藝復興時期的「消費觀」帶動了義大利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觀念的轉變就是社會文化的轉變。
  • 《武士的女兒》,來自明治維新時期的女性社會變革
    在這段使日本躋身於世界經濟、軍事強國之列的開化時期,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而在這當中,有五位稚齡女性,她們均出生於開明歐化的武士世家,父兄中不乏出國留學者,因此在明治政府的招募下,送他們跨國重洋,遠赴異鄉,去學習西方的文明禮儀,為日後回歸日本,實現日本現代化發展而助力。
  • 《周易》中的變革思想
    在變革之初無所依憑,不應該輕舉妄動,因此在初九階段不能有很大作為,只能鞏固前業。六二。巳日乃革之。徵吉,無咎。到巳日再進行變革,才會有吉利的徵兆,不會出錯。李鼎祚《周易集解》釋曰:「時久而事極,獲難之而後動,不輕革也,故巳日乃革之」,正確把握改革的時機,才能有吉兆。九三。徵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 宋代:「中國的文藝復興」,基於唐宋變革論的音樂思想史的發展
    自1910年,日本京都大學歷史學派學者內藤湖南發表在日本《歷史與地理》上的《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提出唐代和宋代在文化性質上有著顯著差異。他明確地提出了一種理論認識,把唐代算作是「中古」的結束,而把宋看成「近世」的開始,由此標誌著「唐宋變革理論的發端,此一認識至今已有百餘年的發展歷程。
  • 中國的「程朱理學」如何促成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的成形?
    眾所周知,「武士道」是日本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核心思想。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的「程朱理學」直接促成了日本「武士道」思想的成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從盡顯奢華到簡約大方,透過政治變革與思想轉變,看英國服飾演變
    在十六世紀和十八世紀的英國,貴族一直引領著時尚潮流,這一時期的服飾有低調奢華的,也有簡約樸素的,下層百姓也跟風爭相模仿,隨著戰爭的爆發,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改變著,因此與時代相適應的服裝也在不斷更新著,讓我們走進那段歷史,看一看政治變革和思想轉變對英國服飾的影響。
  • 聊一聊日本制服經歷變過哪些重要變革時期
    聊一聊日本制服經歷變過哪些重要變革時期 2016年07月05日 08:47 來源:中國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聊一聊日本制服經歷變過哪些重要變革時期發布時間:2016-07-04
  • 秩序變革期日本外交的重構與對華政策調整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勇提要:日本外交正處於關鍵性的轉型期, 其關係邏輯和行為模式複雜多變, 但並非無章可循。一、世界政治中的日本外交:秩序變革與外交重構大體上, 自近代以來, 日本對自身與國際秩序這一問題的漸進式認識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西洋衝擊下的「死之跳躍」。這一時期, 日本實現了近代以來的首次對外戰略轉型。第二階段, 「吉田路線」的起源與定型。
  • 世界通史:軸心時代,思想發生變革,佛教的建立
    在社會變革和內戰不斷的時代,人們渴求新的思想。1949年,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這段時期稱為「軸心時代」。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人類的思想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這種變革如此劇烈,以至於後來的人類歷史都在圍繞其轉動。隨著城市文明日益興起,人類有了更多閒暇和財富,但國家之間的混戰也給社會帶來困擾。
  • 五四運動時期的教育變革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是一場高揚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思想啟蒙運動,在中國政治、思想、文學及學術文化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同樣也揭開了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篇章。    體現早期中國教育現代化特點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階段。
  • 趙翼的「唐宋史學變革」思想及其對內藤湖南的影響
    內容提要:趙翼在考論歷代史籍中燭照中國史學變遷之大勢,形成「唐宋史學變革」思想:唐宋時期發生了史書文體由崇尚駢體到推重散體、史書編纂法由崇尚照錄到推重別裁、修史組織形式由「一家著述」到史館分纂等一系列變遷。這為內藤湖南的「唐宋史學變革」說提供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思想資源。
  • 勤勉革命,江戶時代的日本為後世的工業革命做了哪些準備?
    反映日本工業革命成功的「浮世繪」大家知道,社會變革是翻天覆地的,是多種因素疊加的後果,為何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能夠成功,能夠發展工業經濟;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失敗了呢?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剖析。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顯然已經做好了迎接工業社會到來的一些準備。
  • 士的崛起:是社會變革和舊秩序解體的產物,思想碰撞出的智慧之火
    這一階層在中國古代首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留下了活躍的思想和忙碌的身姿。他們從巫士手中接過了原本壟斷的教育指揮棒。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時刻不忘地思考社會變遷,他們疲於奔命地在各國之間穿梭,有著強烈的參政意識和入世情節……春秋戰國時期,士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力量。
  • 滕文生:王船山的思想遺產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談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曾經指出:「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還是一次為結束歐洲中世紀封建主義的舊社會舊時代,開創資本主義的新社會新時代而製造輿論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
  • 變革的意義,是走向富強,深度剖析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在近現代時期又有著封建統治走向結束,新時代開始社會主義的建立。 這每一個時代的變革以及國家的富強,都是通過改革來實現的。今天我們要一起分享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這是一場決定著日本這個小小的島國,未來走向的重要變革,它的過程雖然非常坎坷,但最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 徐悲鴻繪畫思想:運用西方的寫實主義技法變革中國傳統繪畫
    二十世紀初期,西方民主與科學的思潮開始慢慢的傳入中國,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生著劇烈變革。新的文化理念對陳舊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影響,落後的繪畫方式慢慢的被先進的創作觀念所替代。他發表文章大力宣傳:中國繪畫主要表現的是畫中的意境,不是按照物象的形體進行的,而西方的一些繪畫理念恰好相反,我們應該把寫實的繪畫思想融匯到中國畫的創作中,把西方的明暗、體積、結構、空間技法與中國的筆墨意向造型結合到一起,走變革中國傳統繪畫的路線。就在這種社會背景卜,中國的傳統繪畫開始發生轉變,在以徐悲鴻先生為首的帶領下,走出一條寫實主義的中國繪畫道路。
  • 歐洲社會的巨大變革,古登堡印刷術的興起對文藝復興有何影響?
    自14世紀到16世紀時期,在歐洲的大陸上發生了一場載入史冊的翻天覆地思想文化的運動,即名為文藝復興,這也是歐洲從黑暗的中世紀向現代化過渡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的主要核心是人文主義,此類精神在該時期廣泛的傳播,其中的宗教的改革也由此取得了很大的實質性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