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的明治維新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稱讚的對象,許多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都希望從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吸取經驗,他們都希望可以通過變革和維新,迅速地實現國家的富強,並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員。
然而,在變革和維新的道路上,卻少有國家能夠複製日本的成功道路,包括清朝在內,許多國家最終的變革和維新都以失敗而告終。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清廷維新嘗試的失敗做過總結,許多學者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清廷的維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種改革與變法是不徹底的,而不徹底的原因則在於封建殘餘太多、改革的阻力過於巨大。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便要提出一個問題了:日本同樣也是從封建時代過來的,江戶時代同樣也是一個進行殘酷的封建政治的時代。那麼,為什麼日本能夠迅速地清除掉封建殘餘,訊速地接納各種新思想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涉及到了本文所將要談及的內容,也就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社會思想變革。
儘管日本同樣是一個封建統治非常殘酷的國家,但日本之所以可以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走上現代化的道路、迅速地接受西方式的思想,是因為早在明治時代末期,日本社會的思想就已經出現了鬆動,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已經受到了質疑,西方的文化與思想也已經傳入。正是因為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社會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變革,日本才可以順利地推動明治維新的進行,也才可以在之後迅速地步入現代化。
一、社會指導思想的變革
江戶時代的日本與中國一樣,奉行的是程朱理學,這種思想在日本被稱為朱子學。中國的程朱理學與日本的朱子學雖有一些不同,但核心思想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將道德比作天理,將道德視作人們所必須遵守的東西,同時,還將封建等級關係固定化,要求每一階層的人恪守本分。
然而,儘管朱子學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江戶時代日本的社會指導思想,但與中國不同的是,朱子學一直以來都在受到內部和外部的挑戰。從內部來說,日本的朱子學內部分化為兩派,一派被稱作價值合理主義派,另一派則被稱作經驗合理主義派。簡而言之,價值合理主義派死守朱子學的一切信條,要求社會上的所有人必須一絲不苟地遵守朱子學的教誨,而經驗合理主義則對朱子學進行了部分的否定。
除此之外,後來在日本還出現了陽明學派和古學派,這兩者都是儒學內部的反對力量。陽明學派主要繼承的是來自中國的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而古學派則是要求回到儒學最古老、最基本的定義去尋找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些儒學內部的不同派別都對居於統治地位的朱子學形成了挑戰,並推動了社會思潮的鬆動。
除了儒家內部的反對力量之外,朱子學還面臨外部力量的反對,其中的代表者就是所謂的國學與蘭學。國學倡導回歸日本古典文化,對抗儒學這種來自中國的外來文化,而蘭學則是最早在日本進行傳播的西方學說,蘭學的倡導者則立足於西方學說對朱子學進行批判。
如上所說的這幾種學說,在江戶時代末期都給居於社會主導地位的蘭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儘管並沒有根本性地動搖朱子學的主導地位,但的確讓更多的日本民眾了解到了不同的思想,這也為日後日本社會快速地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對外思想觀念的變革
日本江戶時代傳統的對外思想觀念與中國一樣,是以「華」和「夷」來進行區分的。由於古代日本受到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深重,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社會都以中國為嚮往的對象,因為無論是在物質水平上,還是在思想文化水平中,中國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然而,當時日本國內也有不少聲音對日本的這種嚮往中國的思想進行批判。這些思想一部分來源於此前所說的國學,國學的信仰者崇尚的是日本的古典文化,他們希望在日本社會中減輕中國的影響,增加日本古典文化的影響。而這些思想的另一部分來源則是蘭學,也就是日本社會中崇尚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群人,他們以西方比較先進的思想文化為依據,對中國較為傳統的思想觀念進行批判。
到了近代之後,由於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落敗,使得許多日本人突然發現中國並不如他們想像中的那般強大。因此,在中國被擊敗以及日本國內的國學與蘭學思潮的影響下開始反思日本社會的對華態度。當時的日本社會中出現了許多批評清政府的聲音,比如加藤弘之就對清廷有過這樣的批評:「不知中華已非古之中華,而夷狄已非古之夷狄。」
江戶時代的日本
在日本社會逐漸改變對中國態度的同時,他們對於西方社會的態度也產生了轉變。在此之前,受到華夷觀念的影響,日本社會與中國社會一樣,都將西方看作是「蠻夷」,然而。隨著蘭學的傳入以及日本社會與西方的接觸增加,從18世紀開始,日本人對於西方的看法開始出現了改變。
這種改變體現為從以前的鄙夷向著仰慕轉變,到了19世紀,日本社會中已經出現了一批期望學習西方物質文化與思想文化的群體,這一事件是要早於中國社會的。在這樣的條件下,日本社會對於西方思想的接受程度相比於中國來說要更高,這也就使得日後明治維新發生時,日本社會所經歷的思想震蕩要更小一些,日本社會的阻力也更小一些。
結語
不能否認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確實是一次成功的變革運動,日本在日後可以迅速地實現現代化,並迅速地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需要感謝當年的一批仁人志士卻竭力推動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所以可以在日本社會得到順利的推行,與日本的社會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與中國古代社會不同的是,日本的古代社會相對來說是開放一些的,儒家思想並非一家獨大,其他的諸如國學和蘭學等思想也可以在日本社會中進行傳播,並在日本社會中產生影響。日本社會的這種特點使得日本人對於不同思想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也就使得日本社會在面對明治維新帶來的巨大變革時,能夠迅速地調整和適應。
我們需要承認日本在明治維新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崇和無根據地認可。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次成功的變革,但也為日本社會留下了難以去除的弊端。日本之所以會在後來不斷發動侵略戰爭,軍國主義之所以會在日本不斷傳播並佔據統治地位,與明治維新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每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每個國家的社會與思想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國家要實現變革和發展,關鍵還是要找到適合本國情況的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學習與模仿他國。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鑑,但決不能照搬,照搬他國的經驗是難以在本國獲得同樣的成功的。
參考資料:《日本政治史》、《日本哲學思想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