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製作了一個極其精密的時鐘,通過量子糾纏來保持時間

2020-12-19 科技領航人

沒有什麼比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更精確。但是,即使是振動原子核的清晰滴答聲,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

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將時鐘推到這個模糊的邊界之外。

現在,我們有了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鐿-171原子云與從周圍鏡子反射的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了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

他們的結果表明,以這種方式糾纏原子可以加快原子核鐘的計時過程,使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確。從原理上講,基於這種新方法的時鐘自時間之初就只會損失100毫秒。

與其他基於銫和釷原子核的尖端時鐘類似,這種裝置中的時間是由鐿原子在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後的振蕩來劃分的。

由於鐿的核發出嗡嗡聲速率是銫原子的100,000倍,因此它提供了更為精確的計時機制。

但是有一點是,量子物理學說不可能確切地說出原子的振蕩在哪裡開始和停止。這個標準量子極限(SQL)就像原子鐘擺上的模糊一樣。您可能有一個更快的滴答時鐘,但是,即使您無法測量它,它有什麼用呢?

如果沒有克服這種障礙的方法,那麼我們將一組原子核換成更精確的類型並不重要,它們的量子混亂性對原子鐘的精度設置了嚴格的限制。

一個技巧是記錄由數百個微小的原子鐘擺組成的晶格中同時嗡嗡作響的多個原子的頻率。目前的原子鐘技術使用雷射工程儘可能穩定,為每個原子提供極其相似的光頻率。通過結合他們的集體模糊,個體不確定性可以平均。

這種新方法在此平均過程中更進一步。通過以糾纏自旋的量子概率的方式將原子連接在一起,可以重新分配系統中的不確定性,從而在某些部分以其他部分為代價提高了精度。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Chi Shu說:「就像光充當了原子之間的通信紐帶一樣。」

「看到該光的第一個原子將對光進行輕微的修改,並且該光還將對第二個原子和第三個原子進行修改,並且在許多循環中,這些原子相互了解並開始表現相似。」

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您聽的時間越長,最終結果將越精確。在這種情況下,團隊發現糾纏使測量過程比起SQL時鐘要快三倍。

這似乎並不那麼引人注目,但提速可能只是我們研究宇宙按時具有的一些更微妙的影響而已。

「隨著宇宙的老化,光速會改變嗎?電子的電荷會改變嗎?」麻省理工學院的首席研究員弗拉丹·弗萊蒂奇(Vladan Vuletic)說,「這就是您可以使用更精確的原子鐘進行探測的方式。」

它甚至可以讓我們找到廣義相對論分崩離析的點,指出新的物理學將時空的確定曲率與量子場的不確定性質相聯繫起來。或者讓我們更好地測量暗物質的精細時間扭曲特徵。

站在物理學和天文學新時代的邊緣,我們確實需要時間在我們這邊。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上。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但即使是振動的原子核,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推動時鐘超越這個模糊的邊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一團鐿—171原子云與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
  • 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揭曉 三位量子精密測量研究者獲獎
    卡爾頓·凱夫斯獲獎是憑藉其在量子精密測量及量子信息理論方面的基礎性工作,尤其是闡明幹涉儀中的基本噪聲及其在壓縮狀態下的抑制作用方面的工作;香取秀俊和葉軍則是由於其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特別是在開發極其穩定和精確的光學原子鐘方面的成就。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這種新型原子鐘非常精確,140億年後的誤差還不到十分之一秒,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 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為此,美國專家的設計利用了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 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出爐 授予量子精密測量領域
    」10日晚通過網絡會議形式宣布。基金會設立了面向國際的科學獎項「墨子量子獎」,通過廣泛邀請提名和國際專家評審,嚴格遴選和表彰國際上在量子通信、量子模擬、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墨子量子獎」的每位獲獎者將獲得人民幣125萬元(稅後約15萬美元)的獎金和一塊金牌。
  • 量子糾纏與心靈感應相聯繫?
    如果你認為科學是可以預測的,具有常識性的失誤,也許有一點點枯燥乏味,那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量子糾纏,作為一種非常奇特且無處不在的物理現象,量子糾纏顛覆了常理,因此本書稱其為上的效應,量子糾纏無法用通常的語言加以解釋,她可在瞬間從宇宙的一端傳到另一端有人推測糾纏是生命的來源,也可以用來解釋神秘的希格斯波色子比粒子的機率從牢不可破的密碼訴道遠距傳物糾纏都具有巨大的應用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Sven Hofling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特別是玻色取樣),同時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
  • 時間遭遇空前危機:在量子世界,時間沒有意義?
    但所有的這些不確定行為都發生在一個確定的「舞臺」上,即空間和時間均確定。事實上始終需要有一塊可靠的時鐘,來記錄發生的一切以便物理學家們描述系統變化的機制。至少這是目前量子力學方程建立的方式。這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物理學家要怎樣將引力定律合併起來呢?即如何在量子力學定義的亞原子規則中,無需特定的時鐘前提,也能很好地吻合牛頓時間框架?
  • 看看這些超光現象:大爆炸, 量子糾纏和蟲洞
    在兆兆分之一秒內,宇宙不斷重複地複製自身體積,於是,整個宇宙外部邊緣的擴張速度極其之大,遠超過光速。|量子糾纏「如果兩個電子足夠靠近,根據量子理論,它們將同時振動。」Kaku介紹到。現在,假如我們把這兩個電子拆開,讓它們相聚數百或者數千光年,它們仍會保持著這種即時通信橋梁。
  •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將能夠使用單個原子的運動。然而,在原子尺度上,量子力學的奇異規則開始起作用。測量受制於概率,必須將概率取平均才能得出可靠的數據。
  • 中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當對多個空間分布的參量進行測量時,分布式量子傳感能夠實現超越經典統計極限的測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傳感面對著一個重要問題:如何選擇並製備能夠實現對多個參量最優的測量精度的量子糾纏態呢?研究表明,對於某類分布式的最大糾纏態,理論上能夠達到最優測量精度,即海森堡極限。
  • 宇宙的時鐘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大:時間有流逝感,但時間是什麼?
    這樣的想法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提出更接近於做實驗來闡明萬物的理論,這是一個將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協調的總體框架——量子力學,它著眼於現存最小的物體,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描述了最大的物體。我們大多數人都對時間的流逝有某種感覺。但時間到底是什麼?
  • 量子糾纏究竟是什麼?著名的科學實驗:薛丁格的貓
    但是,假設我們探索一個,關於原子物理學的問題,比如氫原子核,它周圍的電子看起來像什麼?我們能根據我們對日常物理的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嗎?當然不行,為什麼?量子世界,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給出了量子奇異性的例證:薛丁格的貓。一個物理學家把貓和一個ZhaDan放進盒子裡,然後蓋上蓋子,ZhaDan有50%的機會爆炸。
  • 美國計劃2億美元投資量子信息技術 瞄準「墨子號」
    「這種水平的資金將使我們能夠開始為複雜、實用和高影響力的量子網絡奠定基礎,意義極其重大。」 芝加哥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大衛·奧沙龍(David Awschalom)教授表示。中國已經實現了在某些城市之間進行量子加密的早期應用,但要建立完全覆蓋整個國家的量子網絡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 量子糾纏:文殊菩薩為什麼拿著寶劍?
    通過修自己,來修別人文殊菩薩拿著寶劍,不是砍別人,是砍自己,通過修自己來修別人。文殊菩薩發菩提心,跟眾生連成一體地修,你們的業力到我這裡來,我的功德給你們,就這樣修自己,這就叫量子糾纏原理。文殊菩薩以前在雷音王佛前發過大願:如果我以後還有瞋心,就是欺誑一切諸佛而不能成道。
  • 2020年新年科學演講:潘建偉為你做量子科普
    記者黃哲雯攝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13日電 回顧2019年的科學進展,量子物理領域收穫頗豐:人類首次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親眼看到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谷歌實驗證明「量子優越性」,演示了量子計算超越經典計算機超級計算能力。
  • 什麼是量子網際網路?它有何作用?它能替代現有的網際網路嗎?
    這將為量子網際網路提供更多的帶寬,這將有可能連接超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和其他設備,並運行海量的應用程式,而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網際網路無法實現的。戴維·奧沙洛姆(David Awschalom)通過電子郵件解釋說:「量子網際網路將成為量子生態系統的平臺。在這種方式下,感知、通信和計算實際上是作為一個實體一起工作。」
  • 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物理學家卻還沒有標準答案
    波函數是隨時間演化的數學函數,表明了粒子具有一系列性質的可能性。比如說表示電子的波函數,在空間上是彌散開來的,因此只能說電子「可能」而不是「一定」在某個位置。但十分奇怪的是,如果你用一個探測器來觀察,波函數會突然坍縮到這一點,粒子在這一點處咔咔作響地敲擊探測器。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九章」量子計算機糾纏了嗎?
    到底是一個一個光子還是一團一團光波?如果是後者,就是經典普通物理的脈衝光,那麼團隊研製量子計算機的實驗基礎已經錯了。 另外,根據團隊公開的「九章」實物圖(如上),「九章」在計算時,整臺「計算機」被紅藍光所籠罩,作為基本物理常識,被用作計算的單光子是看不見的,這些一團團紅藍光子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