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

2020-12-25 硬派科技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來源:科技日報 2020-12-23 11:27:13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將能夠使用單個原子的運動。然而,在原子尺度上,量子力學的奇異規則開始起作用。測量受制於概率,必須將概率取平均才能得出可靠的數據。當增加原子數時,所有這些原子給出的平均值將產生具有正確值的東西。

當前的原子鐘從數千個超冷原子中進行測量,這些原子被雷射束縛在一個光學「陷阱」中,並由另一種雷射探測,其頻率類似於被測原子的振動頻率。但是,這種方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量子不確定性的影響。

在新設計中,研究人員糾纏了稀土元素350中的約350個原子,該元素每秒比常規原子鐘中使用的銫的振蕩頻率高10萬倍。研究人員解釋說,這意味著糾纏原子的單個振蕩在一個共同的頻率附近變緊,從而提高了時鐘進行測量的精度。

與使用常規原子鐘一樣,研究人員將原子捕獲在由兩個反射鏡界定的光學腔中,然後向腔內發射雷射,使其在反射鏡之間反射,與原子反覆相互作用並糾纏它們。研究人員使用另一臺雷射儀測量原子的平均頻率,研究發現糾纏使時鐘達到了所需精度的4倍。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延長測量時間,可以使時鐘更精確。新時鐘的設計可用來更好地破解宇宙的各種未解之謎。隨著宇宙的老化,光速會改變嗎?電子的電荷會改變嗎?這都可以用更精確的原子鐘進行探測。

相關焦點

  • 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這種新型原子鐘非常精確,140億年後的誤差還不到十分之一秒,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糾纏增強的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鐘內達到比目前最先進的光學鍾更高的精度。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將能夠使用單個原子的運動。
  • 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同年舉行的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時間「秒」進行了重新定義:「1秒為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尤以銫原子最為精確,美國GPS衛星上的原子鐘就是銫原子鐘,其誤差大約在10億分之1秒。
  • 新型原子鐘宇宙誕生至今誤差不到一秒
    人們平時所用的鐘表,精度高的大約每年會有1分鐘的誤差,這對日常生活是沒有影響的,但在要求很高的生產、科研中就需要更準確的計時工具。目前世界上最準確的計時工具就是原子鐘,它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原子鐘,是一種計時裝置,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它最初本是由物理學家創造出來用於探索宇宙本質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項技術有朝一日竟能應用於全球的導航系統上。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鐘的計時就可以非常準確了。
  • 科學家宣布:量子算法提高1.5萬億倍!1萬年只需200秒!
    量子計算機1981年,美國阿拉貢國家實驗室的Paul Benioff最早提出了關於量子計算的基本理論,此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逐漸興起。量子計算機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是使用亞原子粒子存儲信息,簡單地說,它是一種可以實現量子計算的機器,是一種通過量子力學規律以實現數學和邏輯運算,處理和儲存信息能力的系統。我們知道亞原子粒子世界的行為規則與控制宏觀世界的規則非常不同,而在量子計算機中其硬體的各種元件的尺寸達到原子或分子的量級。
  • 人類的「瞬間傳送」:利用量子糾纏,百年之內可實現?
    從理論上講有兩種辦法:在X地點進行物理解構,然後在Y地點重建,這是一種辦法;或者將某個人轉化為數據,然後發送,再轉化為物質,就像有機傳真機一樣。真的不可能實現嗎?1993年,6名科學家組成一個團隊,他們試圖證明完美的瞬間移動是可能的,或者說,至少與物理定律並不違背。最近,美國中國的科學家開始嘗試。
  • 心靈感應會不會是一種特殊的量子糾纏現象呢?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事實上,量子力學並不是現代產物,它早在1900年就被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的時候發現了。現代的量子力學只不過是在舊量子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對於量子力學的了解其實跟我們對黑洞的了解差不多,只是知道它的存在和一些神秘的現象,可是對其背後的本質則完全不了解。那什麼是量子糾纏呢?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首次實現15萬億個原子「熱混沌化」的量子糾纏
    圖源:techexplorist量子糾纏是原子的一種狀態,指的是兩個或多個粒子以「疊加」形式存在,僅用數學原理是無法解釋的。量子糾纏成為衡量量子計算能力的重要元素,其研究對於即將到來的計算革命至關重要。研究糾纏態的困難在於,糾纏態過於脆弱,與另一個系統的任何接觸都可以影響糾纏態,從而消除糾纏態。研究人員必須竭盡全力保持量子系統的隔離,同時保持低溫運行。
  • 量子糾纏究竟是什麼?著名的科學實驗:薛丁格的貓
    在原子空間裡到處都是,一下子在這裡,一下子在哪裡,看起來像是隨機出現在某個地方,只有在我們測量了它的位置之後,我們才能精確定位,電子就在那一個位置,就像我們打開盒子才知道貓是死是活,這就引出了量子糾纏這一奇特而美麗的現象。
  • 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中國科學家是怎麼做到的?
    量子物理看似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是量子力學所催生的各種技術,其實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今日,中國科學家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裡程碑式突破。到底什麼是量子?量子有什麼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是什麼意思?我國的研發進程如何?又面臨著哪些國際挑戰?
  • 光晶格鍾160億年誤差僅1秒 日本用它測定海拔差
    (原標題:日本高精度光晶格鍾成功測定海拔差) 據新華社東京8月16日電 (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16日宣布,成功利用
  • 雙色光模式為原子創造出陡峭的量子牆
    一種新的方法允許科學家在陡峭的牆壁之間捕獲原子。圖片版權:N.Beier / JQI但是製作光學晶格的傳統方式有一些局限性。雷射的波長決定了山丘和山谷的位置,所以相鄰山谷之間的距離以及原子之間的距離只能縮小到光波長的一半。使原子比這個極限更接近可以激活它們之間更強的相互作用,並揭示其他方面在黑暗中的影響。
  • 原子和分子間「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
    「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1千萬年僅誤差一秒,這台鐘直接影響北鬥衛星的導航定位精度
    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千萬年才誤差一秒,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探索量子世界的裡程碑——解讀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的開創者之一,埃爾文·薛丁格在1952年曾經說:「我們從來不用單個的電子、原子或是分子做實驗,我們只在思維實驗中這樣做,這總是會導致荒謬的結果。」這種結果,就是物理學家們至今也無法理解的微觀量子現象,比如量子「疊加態」,一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兩種狀態,而當它被「觀測」,或者與周圍的環境發生接觸時,疊加態則會消失,而變成某種單一的經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