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六榕寺面積雖小,但因兩位古人曾來過這裡,知名度極高。
在廣州這座繁華喧囂的大都市中,有一方掩映於榕蔭叢中的千年古寺,名叫「六榕寺」。
在一天清晨,我來到了位於六榕路上的六榕寺。在六榕寺門口,我發現其寺門朝東開,不像一般寺廟的門朝南開。一幅楹聯掛在寺門兩邊,引起了我的興趣。
楹聯的內容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數記東坡」。
我想,「博士」是誰呢?「東坡」還好猜,應為蘇東坡。可他為何來這座寺院呢?為找到準確答案,我走進六榕寺內,我便處處留心察看。
六榕寺寺門
六榕寺內有花塔,六祖堂內有銅像
穿過六榕寺天王殿,便是一個庭院,正中是一座舍利塔,名為「六榕寺花塔」,人們習慣叫它「花塔」。
據說,「花塔」最初為木塔,後來遭遇火災,木塔被焚毀。到了宋代,六榕寺(當時叫做淨慧寺)住持德超和尚募資重建該塔時,改為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塔高約57米,從外看有九層,據介紹裡面還有許多暗層。塔的簷角都懸掛著吊鐘,整個塔宛如花柱,塔尖則像花蕊,所以有了「花塔」的美名。花塔不僅是六榕寺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其他建築皆圍繞花塔而建。
花塔乃寺院的中心
「花塔」的東面有彌勒殿、韋馱殿,塔西則是大雄寶殿,內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儀態慈祥。從大雄寶殿出來後,我又分別參觀了說法堂、觀音殿、藏經閣等建築,我還來到六福堂,看到了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慧能銅像,了解了六榕寺與禪宗之間的淵源。
王勃撰寫塔銘,竟成生前絕筆
六榕寺建有碑廊,有11通碑,其中有四通碑,上刻唐代詩人王勃專門為該寺「花塔」撰寫的銘文。原來的石碑早已被毀,現存的石碑是1991年僧人們請書法家重新書後寫新刻的。
我恍然大悟,原來「一塔有碑留博士」中的「博士」,指的就是王勃呀!。
寺內的一位僧人見我們盯著石碑看個不停,便熱情地講起了王勃在六榕寺的故事。
唐朝上元二年(675年),當時享譽盛名的大文學家王勃從山西老家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區)探望在那裡做縣令的父親,十一月抵達廣州的時候,剛好碰上六榕寺(當時叫「寶莊嚴寺」)開法會。寶莊嚴寺舍利塔剛結束了一次修葺,煥然如新。寺裡的僧人欽仰王勃大名,對他講述該寺略史及此次修塔的因緣後,請他為舍利塔撰寫銘文。
六榕寺的碑廊
王勃欣然接受,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記》,共有3200字,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的最長的佛塔銘文。據記載,刻有這篇文章的碑石豎在當時的舍利塔旁。後來,舍利木塔在南漢滅亡時遭焚毀,刻有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記》一文的碑石也遺失了。幸好有《王子安集》《廣東通志》上還載有這篇文章,才能使其傳頌至今。
大約在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春夏,王勃已經到了交趾,見到了他的父親。不久,王勃便踏上了歸途。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由於南海風急浪高,把船打翻,王勃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6歲,所以,《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記》就成了他的絕筆。
東坡題書「六榕」,寺院因此改現名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蘇東坡在被貶後,流放南國。途中來到了廣州,慕名到六榕寺—遊。
六榕寺當時叫「淨慧寺」,寺內主持道琮久仰蘇軾大名,便藉此機會,向蘇東坡求墨寶留作紀念。蘇東坡見寺中院子裡有六株榕樹,樹影婆娑,盤根錯節,生機盎然,隨即寫下「六榕」二字。字為楷書,瀟灑遒勁,落款為「眉山蘇軾題並書」。
寺內的蘇東坡塑像
因蘇東坡的題字使該寺的知名度大增,該寺也就漸漸有了「六榕寺」這個別名。蘇軾所書「六榕」手跡,成為該寺的一件重要文物。
到了清光緒年間,淨慧寺修葺一新,當時的巡撫張兆棟在寺內見到東坡墨寶,覺得非常珍貴,於是正式把「淨慧寺」改名為「六榕寺」,並沿用至今。
二十世紀初,寺內的六棵古榕樹只剩下兩棵,時任主持的鐵禪和尚便補栽了4株,為紀念這一大事,還專門建了一座補榕亭。
補榕亭的不遠處,還有一個小院落,名叫「圓通」。館內有一白色玉石所鑄的蘇東坡塑像,頭戴竹笠,腳踏木屐,衣袂飄然,站在刻有「六榕」二字的褐紅色石基上。
所以,從王勃到蘇東坡,這兩位名人讓小小的六榕寺知名度大增,成為一處文化底蘊深厚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