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
-
在法治軌道上護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疫情背景下的野生動物保護...
在法治軌道上護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疫情背景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產業發展法治論壇在黔東南州舉行 2020-06-23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闡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表述說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嵌入其中的核心範疇,是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鑰匙」。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定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要求全黨同志必須全面貫徹。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馬珺委員: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自覺
全國政協委員馬珺認為,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覺。馬珺認為,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應當痛定思痛,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理念,以加強意識引領為先導,以增強情感共鳴為紐帶,以倡導生態行為為發端,以維護生態法制為責任,管理好環境和生態系統一是加強意識引領,建立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要引領尊重自然、珍惜資源的生態意識,明確對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擔當。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肆虐,讓我們重新回到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問題: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我們應當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去深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非正常互動是疫情暴發的深層緣由。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津實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部署,點燃屬於這個秋天濃烈的色彩,一幅更加綺麗的生態畫卷,正在津沽大地鋪展。大綠野趣、色彩斑斕。站在五層樓高的津南區綠色生態屏障瞭望塔遠眺,眼底是綿延的林帶和草地,蜿蜒的海河泛起粼粼波光。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吸收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針對當代現實問題,創造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指明了科學方向。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四重哲學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支柱,具有厚重的哲學意蘊。 融貫了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立的前提是兩者之間必須具有交互性關係,只有人與自然在多方面實現交互性循環才能使兩者實現和諧共生成為可能。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內在蘊含的這種交互性關係,本質上與中國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
-
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正在市規劃館展出的常州地質遺蹟主題展,通過記錄地球風貌、展示地質遺蹟,讓市民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定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餘璐)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呼籲人類珍愛地球家園,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推出由群星演唱的原創歌曲《我們屬於大自然》。 歌曲以海洋、山川、湖泊、藍天為元素,展現珍愛地球,人們應珍視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美好願景。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吧!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探訪鹿溪智谷公園社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新網成都2月19日電 (記者 王鵬)初春的鹿溪河被暖陽籠罩,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不時有白鷺振翅起飛,水面上蕩起層層漣漪,河畔的草坪上,人們正享受著輕鬆愜意……春節假期剛過,位於四川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公園社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
-
為美好而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無數個日夜的奉獻與堅守,成就了自然與建築的完美融合。致敬城市奮鬥者,也致敬每一位深耕於此的牛駝溫泉孔雀城人。當人們物質生活逐漸充裕,似乎原有的生活配套,生活品質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此刻,北京周圍急需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品質的住區,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嶺自治縣民族高級中學舉行第...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嶺自治縣民族高級中學舉行第七周升旗儀式2020年4月27日,我校舉行第七周雲端升旗儀式,受疫情影響,全體高三教職員工及高三(18)班同學到現場參與,其餘教職工和高一高二各班同學通過網上直播的形式參與本次升旗儀式
-
戈壁農業: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然而,在綠洲系統中,水的總量相對恆定,人工引水多了,人工綠洲面積就大了,天然綠洲面積自然會減小;人工引水少了,人工綠洲面積就小了,天然綠洲面積自然會增加。 千裡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和創新的沃土。它曾經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目前是國家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和優質蔬菜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