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鳴谷應——於鶴詠先生與他的山水畫

2020-12-12 全景山東

近日,由濟南市文聯、濟南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山鳴谷應—於鶴詠山水畫展」在濟南大明湖畔的聚雅齋美術館開幕。據了解,此次展出的作品全部為於鶴詠近三年「自修心性、自修功德」的「悟墨」之作,體現了這個時期於畫家對自然、時代和社會的關注與思考,該畫展將持續至5月30日。

於鶴詠

  於鶴詠先生代表畫作

於鶴詠先生代表畫作

  魯網5月28日訊(記者 李穎)近日,由濟南市文聯、濟南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山鳴谷應—於鶴詠山水畫展」在濟南大明湖畔的聚雅齋美術館開幕。據了解,此次展出的作品全部為於鶴詠近三年「自修心性、自修功德」的「悟墨」之作,體現了這個時期於畫家對自然、時代和社會的關注與思考,該畫展將持續至5月30日。

  中國山水的格調常常來自氣勢,不僅僅指自然山川流水的氣勢,更強調人的胸懷之氣勢。於鶴詠正是對人生與胸中自然氣勢的深入理解才如此篤定地選擇了山水畫。於鶴詠從小就生長在戲曲之家,耳濡目染,他很早就聰慧地認識到許多藝術的真諦。最初,於鶴詠受教於山水大家陳維信,他清楚地記得剛剛學畫時的情景,老師並不著急地教他,而是讓他先研墨,這一研就是一年,現在回想起來他仍十分感嘆,在繪畫上的耐心與執著正是源於此。而後又受到曹昌武、朱銘、李廣元、李振才等老師的親授,學業不斷進步。

  他在父親的影響下以另一種方式回到舞臺。充滿渴望的他立刻投入了舞臺美術的事業中去,多年以來,由他主要舞美設計的作品有60餘部,其中,京劇《項羽》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獲文華大獎特別獎和文華舞臺美術獎,獲省級以上獎項20餘項。他在這個領域獲得了能夠的幾乎所有的獎項和榮譽,以至於人們忽略了他多年一直在山水畫上付出的心血。

  於鶴詠的山水畫注重氣勢的營造,筆法灑脫,墨韻生動。著名畫家孫磊在談到於鶴詠作品時表示,於鶴詠從不拘泥於現實寫生的限度,而是灑脫自由地皴擦點染。「在他那裡,山不僅僅是山,山是活生生的,山既有著剛毅雄偉的身子,也充滿引吭高歌的能量,所以山是不斷發出聲響之人生節點的意象化表述。他山水畫中特別強調霧氣與煙雲的處理,煙雲所在的俱是山谷,煙雲的山谷正是於先生柔和溫雅的性情的顯現,正是一個文人「士氣」的根基所在。」

  於鶴詠的朋友筱草在談及其作品時認為,他的作品寫意山水深遠,畫勢清明,畫面構圖大多簡潔,畫幅主要以前後兩組「景」進行布局,前景「勾畫」深入,後景簡約抽象,以淡墨渲染;前景常留白,其視覺的虛空感、面積、形體的狹長以及傾斜方向與後景的相對的實、連續、水平相應相合,由此具有了哲學意義上的審美或者智慧。簡約的追求神似的造型筆法,點染皴的音樂般節奏般的交互運用,則畫意詩意悠然而出。

相關焦點

  • 【雅昌專欄】郎紹君:山鳴谷應——孫克綱的山水畫
    不久前,孫克綱先生打電話來,說中國美術出版總社把他的作品編入「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系列,要我寫篇序文,又讓他的公子孫月送來了他各時期作品的照片、出版物和有關評論。品讀之餘,又憶起在天津生活的日子,浮現出克綱先生的身影,真是感慨良多!向來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家,「有名有實」的,「無名無實」的,「名過其實」的,「實過其名」的等等。一般觀者(甚至評論家)的認知,大多來自對他們的宣傳。
  • 黃小峰丨觀看的力量——讀石守謙近作《山鳴谷應》
    石守謙作為一位在中國和北美接受過嚴格的藝術史訓練、在大學與博物館來回穿梭的學者,他的每一篇論文及由論文彙編而成的每一本著作,都給人以深刻的啟發。本文將分兩部分來討論他的新書《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簡體中文版2019年出版)。
  • 山鳴谷應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山鳴谷應,形容回音響亮;也比喻此鳴彼應;互相配合。出自:宋 蘇軾《後赤壁賦》:「戛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雲湧,餘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近義詞有:同聲相應、遙相呼應,山鳴谷應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分句;含褒義。
  • 中國實力派山水畫家薛大庸先生簡介及山水畫精品欣賞
    (原標題:中國實力派山水畫家薛大庸先生簡介及山水畫精品欣賞)
  • 他的精美山水畫有著清幽淡遠、詩般的意境!
    從他的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山川河流觀察得比較細緻,在他的工筆畫作品中散發一種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與氣節,但也不失鄉村泥土的芳香。賈國英先生早年曾在多所知名高校研習山水,轉益多師,一直保持著洞察畫道學理、繪寫適時求變的學術探索姿態,以平和上進之心對山水畫藝術進行著從外到內的審美關照,對「筆墨當隨時代」這一創作精神予以多方體悟。
  • 山水有清音——劉玉屏先生山水畫作品
    玉平自幼師從著名美術史論家邱振亮先生。1976年跟隨王仙坡先生學習傳統山水畫。1978年投身梁天柱先生門下,得先生言傳身教,三十年筆耕不輟。八十年代以來,已形成富有個性筆墨特色的山水畫面目。 《嶗山》1988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對外文化交流展。
  • 惠民縣山水畫名家陳鴻文先生書畫室"璞汀草堂"揭牌
    陳鴻文作品(局部)  大眾網濱州5月26日訊(記者 王君彩)26日上,濱州市惠民縣著名山水畫家陳鴻文先生的書畫室來自惠民縣文化藝術界的幾十位嘉賓到場祝賀,並參觀了畫室內的山水畫作品。  惠民縣詩詞學會秘書長李新峰在致辭中說,惠民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先後孕育了一代青綠山水鼻祖展子虔等傑出畫壇奇才。如今以崔明國、陳鴻文等為代表的惠民縣書畫界同仁,創作出一大批謳歌改革開放成就、抒發胸中豪情的佳作,使書畫藝術在惠民大地上大放異彩。
  • 山鳴谷應 風生水湧 ——呂穎虹畫作《嶗山十二景》簡評
    ●崔均鳴在我與呂穎虹先生為數不多的交往中,他的沉穩與安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訥於言」的表象背後所掩藏著的「敏於行」的氣質很容易被忽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面對穎虹先生在藝術領域所達到的高度尚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發現。他像一株生長在大山深處的野梅,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寂寞地生長,孤獨地開放。
  • 千溝萬壑 盡收眼底——讀段鐵的山水畫
    《群峰列陣圖》、《我愛我家園》、《燕山圖》、《青山聚秀圖》、《遵義會址》...當段鐵的新作一次又一次入選全國美展,這無不證明著段鐵先生的實力獲得了美術界的肯定。段鐵的山水畫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氣勢宏大具有震撼力和筆法細膩充滿生活情趣。
  • 畫家於冬先生的山水畫融情於筆墨,寄情於畫境,立足傳統承古顯今
    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呂鳳子畫院山水畫創作室主任,中國書畫創作院常務理事,天津紅橋區政協委員,中國百傑畫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其優秀作品均被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區和歐美各國人士及團體收藏。
  • 清秀明麗的山水畫
    ◆ 吳忠  在石文杰先生的「秋逸堂」裡欣賞他的近作《橫山層疊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
  • 他的山水畫雲煙蒼茫,松石奇觀運筆酣暢淋漓,氣勢雄奇!
    他擅長山水畫,所繪作品雲煙蒼茫,松石奇觀幻,曾經與石濤相友善,他的繪畫行筆流動豪放,運筆酣暢淋漓,氣勢雄奇,他就是我國著名畫家梅清。先生他工書善畫,書法學顏體,擅長山水畫,他的作品雲煙蒼茫,松石奇幻,經常與石濤向往來,也比較喜歡中國名山大川,特別是黃山,經常為黃山寫照,繪畫有不少黃山的繪畫作品,他的繪畫行筆流動豪放,運筆酣暢,氣勢雄奇,取景奇險,皴法蚍結。
  • 齊白石山水畫欣賞
    齊白石《借山圖冊》這個系列的作品是中國畫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標誌之一,是中國新文人畫的開端。齊白石45歲後,遊歷中國大江南北,沿途飽遊臥看,在1910年系統地把勾寫的手稿重畫了一遍,一共52幅,與傳統的山水畫作品有著天壤之別,具有極強的現代視覺意義。《借山圖》的現代意義體現在幾個方面:皴法的解放,大眾的口味,寫生的注重,數量的累積,色彩的突破,個性的強化。
  • 神融筆暢,天人合一——王鳳年大寫意山水畫賞析
    王鳳年先生是性情中人,作畫時恣情揮灑,物我兩忘,心手雙暢,他以粗獷的筆勢、時濃時淡的水墨、簡練豪放的畫風,大膽變格,開創了大寫意山水畫的新風,他有時甚至以狂草的筆法入畫,筆走如飛,縱情揮灑,將變幻的用筆和水墨相結合,用筆舒展,潑墨酣暢,千變萬化之中使畫面渾然一體,達到超然物外的境界,把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 筆墨間的情趣,中國畫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但它尚未獨立於人物畫,表現手法上也不成熟。豐子愷先生曾說:「在唐以前,山水畫雖已有之,但其形式很死板,而且很拙劣。都是圖式的,模型似的。或者山水遠近不分,或者山水與人物比例失當。」
  • 王維詩意山水畫,南陽國畫名家傳統山水畫鑑賞,客廳山水國畫精品
    山水畫《山水妙足天》--呂寅方畫南陽國畫名家呂寅方先生,學畫之初便對中國山水畫無比喜愛,更是臨摹歷代典藏山水畫,如古代王維、範寬、王希孟,近現代大家李可染、黃賓虹、傅抱石、白雪石等人山水畫作。呂寅方先生在前人的筆墨技法造詣上加之多年繪畫經驗,創作出的一系列山水作品有目共睹。他多次獲得過全國山水畫大獎,早年部分作品應邀國際書畫巡迴展香港、澳門、日本大阪、寶冢等地。
  • 近代畫家汪琨的豎屏山水畫,湖光秋色,小溪環山
    山水畫,是橫屏好呢,還是豎屏好呢?想來,應該是豎屏的好,因為掛起來,可以讓人仰望啊。汪琨,近代畫家,從小就在水墨畫方面展現出很大的天賦。喜歡臨摹古人的字畫,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擅長畫山水、花卉、以及人物,尤其是在山水方面,所作之畫,出神入化。下面是他其中的一幅四屏山水畫。
  • 國畫大師白雪石及其山水畫作品賞析
    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長。 1935年,從師詩、書、畫、印皆長的著名山水畫家梁樹年先生研習山水畫技法,並於次年與梁樹年先生及畫友郭北巒在中山公園舉辦山水、花鳥作品三人聯展。1958年起任教於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先後為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山水畫。作品有《早春圖》、《黃山松》、《灕江一曲千峰秀》等。
  • 他擅長山水畫兼工書法篆刻美術評論新舊體詩,被譽為學者型的畫家
    1953年考入河北省立唐山中學,美術受教於宣道平先生。1956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1961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師承秦仲文、李智超、劉君禮、王頌餘、孫其峰先生,由其得到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劉君禮先生的親自傳授,為張大千第二代傳人。畢業後在天津《河北美術》雜誌社工作,1966年遷至保定,1968年遷至石家莊,在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任美術編輯、畫冊編輯室主任、編審。
  • 品黃汝祥山水畫:雄渾蒼茫的盛世之歌
    黃汝祥先生的山水畫,正是在「高」「遠」「深」三個方面,下足了功夫的。這一方面源於他紮實深厚的筆墨功夫和構圖技巧,另一方面也是其精神氣質和性格情趣使然。據說,黃汝祥先生即使在創作巨幅山水畫時,事先也是不用鉛筆起稿的。面對偌大的一張紙,提起毛筆信手畫幾棵樹幾塊石,然後整張畫就已瞭然於心了。如此瀟灑自如的境界,與郭熙提出的「瀟灑法」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