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全國第一座超高層現代化醫療大樓的建成,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的人才梯隊和學科建設也站在了上海市醫療衛生系統的制高點。在上海市衛生系統最高榮譽獎———「銀蛇獎」的名單上,該院已連續5屆榜上有名,並成為唯一的一等獎「三連冠」獲獎單位。「八五」期間,長徵醫院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居全軍醫院前列;近4年來,論文發表數一直名列全國醫院的前10名。
1979年初,第二軍醫大學召開了一次全校科技成果表彰大會,這次會上長徵醫院竟沒有一個人上臺領獎,坐了冷板凳。回院的路上,一位老教授禁不住發出了感慨:「這樣下去,長徵醫院還能否在南京路上站住腳?」這件事在全院上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的確,當時該院科技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結構不合理,全院有高級職稱的僅有12人、中級職稱的有73人,沒有一個碩士生、博士生導師。
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醫學科技成就,面對國內同行業的激烈競爭,長徵醫院領導者感到了危機。反思之後,長徵醫院黨委決定,要採用超常規的辦法,儘快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人才,縮短與國內外同行的距離。院領導首先提出了「四個捨得」,即捨得給時間、捨得給錢、捨得給車輛、捨得給場地。在人員極其緊缺的情況下,該院把青年醫生送出去培養、脫產學習,並因地制宜騰出場地,開辦補習班。醫院每年用於人才培養的經費也從幾年前的10萬、15萬、30萬一直增加到現在的300多萬……
長徵醫院擁有骨科科學界泰鬥屠開元,著名學者張國治、朱誠、孔憲濤等一大批老專家、老教授。醫院黨委號召所有老專家、老教授,甘當人梯、甘當年輕一代跨向21世紀的橋梁,為國家和軍隊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站起來是架梯子,躺下去是座橋。」這些老專家、老教授用自己的肩膀託起了一個個學科。腦外科教授朱誠便是其中的一個。每個新分到腦外科的大學生一到,朱教授就會有針對性地為其制定一個為期3年的業務培訓安排和學術發展規劃。為了使學科發展跟上國外的研究水平,朱教授積極聯絡建立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外合作研究點,一批批留學生帶著科研課題出去,揣著科研成果歸來,使長徵醫院腦外科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多年來,朱教授共培養出碩士研究生19名、博士研究生18名、博士後研究人員1名。曾填補了我國免疫球蛋白分子病空白的孔憲濤教授,總是勤奮地收集國內外各種有關資料來豐富自己的學識,學生們常說:「孔教授本身就是一個寶貴的資料庫。」他為學生們確定的課題、科研設計皆獲得極大的成功。近年來,孔教授的學生先後榮獲軍隊一、二、三等獎17項,國家二、三等獎3項,並培養出只有27歲的全國最年輕的教授。
良好的環境建造起人才脫穎而出的搖籃,一個個學科帶頭人、一批批科研成果從這裡走向全國舞臺、世界舞臺。
該院皮膚科主任廖萬清教授是年輕的學科帶頭人。當年,他開始真菌病學研究後,發現該領域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於是他向領導提出將一間5平方米的小廁所改作實驗室的要求。院領導被他這種精神所感動,硬是擠出一間18平方米的房子給他當實驗室。辛勤的耕耘,贏來了豐碩的果實。廖萬清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全國唯一的隱球菌專業實驗室,並經衛生部批准成為中國醫學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隱球菌專業實驗室;兩次首先發現國際上新的致病真菌,三次首先發現國內新的致病真菌,還發現新型隱球菌上海變種以及新型隱球菌腦膜炎在中國主要為A型感染為主、C型缺乏等,填補了國內外多項空白,使我國真菌病研究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廖萬清因此被吸收為「亞洲皮膚學會」、「世界人和動物真菌學會」會員。
1995年,骨科青年醫師倪斌副教授撰寫的《幾丁南膜管及BMP修復免撓骨缺損的實驗研究》榮獲第10次全國中青年醫學學術交流會(骨科)上海地區唯一的一等獎。1997年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彭玉成撰寫的《咽叢神經切斷術的應用解剖》榮獲第二屆全國中青年醫學(耳鼻喉科)學術交流會全國論文一等獎。臨床免疫中心的高峰博士以《層粘連蛋白在肝病中的檢測及臨床意義》的科研成果,成為我國第一位也是唯一在國際檢驗領域榮獲「中青年突出貢獻獎」殊榮的中國青年學者。
1987年9月,長徵醫院34歲的魏品康研製成功「胃超聲增效液」,解決了世界醫學界的一大難題,引起了很大轟動。魏品康因此獲得了上海首屆衛生系統青年人才獎勵基金最高榮譽獎———「銀蛇獎」和全國百名醫學科技之星榮譽稱號。
80年代中期,長徵醫院辦起了一年一度的學術擂臺賽,參加打擂的是清一色的年輕人,課題由醫院定,經費由醫院出,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年輕人的積極性。8年來,全院有370人參加打擂,125人獲得了總計200萬元的科研資助,115人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長徵醫院用一顆真誠的心溫暖並吸引著海外年輕學子「百鳥歸林」。
5年前,年輕的腎內科主任梅長林教授作為當年上海市「銀蛇獎」獲得者即將赴美進修時,正逢職稱評定工作開始,若錯過這次職稱晉升機會,一等將是兩年。不能因出國學習而影響他的晉升職稱,愛才心切的領導提前請來職稱評審委員會的專家們,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個人述職答辯專場」。3個月後他在國外收到了晉升為教授的通知。該院腦外科的江基堯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還身在國外求學,領導已幫他妻子辦妥了從外地調到上海工作的一切手續,並為他們夫婦在上海安上了兩室一廳的新家。
為了讓歸來的學子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院領導對歸國留學人員在事業發展上的要求,總是一條條、一件件地滿足和落實。對確有才華和學術專長的人才,還讓他們走向領導崗位。僅近幾年,醫院就有21人學成歸國,8人走上領導崗位。神經外科江基堯博士三次出國,三次謝絕許以優厚待遇的多方挽留,按期回到祖國,並將其在國際上率先開展的「亞低溫對顱腦損傷治療作用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抱著「儘快讓自己的最新科研項目在這裡開花結果」的念頭,梅長林教授深夜12點鐘走下飛機,帶著從國外帶回來的12箱儀器、資料和標本直奔醫院,一頭扎進實驗室。回國後,他建立了腎病免疫生化和腎病病理兩個實驗室,開展了多項科研。如今,該院腎內科接受治療的血透病人最長的存活年數已達10年。血透中心也已成為上海市領先和全國規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的四大血透中心之一。內分泌科主任劉志民教授歸國後,使原先不起眼的小科室在臨床受體研究方面躍居全國前列,並創造性地開展了用注射療法治療甲亢,使眾多患者不用開刀就解除了病痛。
春華秋實,鬥轉星移。20年前老教授的那聲感慨早已成為歷史,如今的長徵醫院已重新站在國內乃至世界許多醫學科研的前沿,一批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在這個搖籃裡成長起來。目前,該院醫療系列人員中有博士82人、碩士160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由當年的12人驟增至178人,骨科、神經外科、急救醫學、泌尿外科等學科形成專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