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清明上河圖》的人,都不會忘記裡面那座橋。木質的材料,長虹臥波一般,橋上橋下車來船往,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號稱宋團城的老溧陽,先後一共有多少橋?它們長什麼樣兒?很難一句話說清楚。
依據《溧陽縣誌》(嘉慶譯本,下同),團城最初的橋似乎應該有五座。即四城門的東平門橋(最早這裡叫迎春門)、南安門橋(迎夏門)、西城門橋(迎秋門)、北固門橋(迎冬門)以及聯繫城中河兩岸的春雨橋。四城門的橋原本沒有獨立的名字,於是因城門而命名,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另外城中間的河道上有兩座水關,上面(遊)的叫清暉門,下面(遊)的叫挹秀門,看上去也有橋的功能。
因為團城始建於南唐(公元938年),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從那時起,至少應該有七座橋(含兩座水上關)。
另外,南唐時代,溧陽城原本有第五座城門,即位於西北部的青安門,但是到元朝至正十五年(1353年)青安門被廢除,新修的城牆把它排除在城外,因此青安門有沒有橋無從查考。
這七座橋應該是什麼模樣?
我想前四座可能是吊橋,也可能就是普通的木(石)橋。理由很簡單,歷史上溧陽縣城的城牆歷代加固整修,甚至在城門處建築堅固的碉樓、甕城,都有城防的考慮。今天我們去觀察這四座橋的所在地形,感覺河道特別窄,也許就是方便架設吊橋。至於水關,無疑應該是可開合的閘門。
據《溧陽縣誌》記載,東平橋橫跨東護城河。由明成化年間知縣員賢重新修建。後經歷史變遷,成為現在的鋼筋水泥平板橋(其他三座,現在的規制、體量與它差不多);南安橋橫跨南護城河,由明正統年間知縣鄔王矞建造,清朝乾隆二十四年重建;西成橋橫跨西護城河,明成化年間知縣員賢重建;北固橋,橫跨北護城河,由明朝宣德年間本縣人黃伯安建,我想這裡應該添一字:修建或者重建。
這四座橋如果不是吊橋,也應該是比較堅固耐用的木石結構,因為它們除了每天要走過犖犖大觀的車馬,更多的是歷代都肩負戰爭防禦的功能,歷史上發生在溧陽的大小戰鬥有十幾乃至幾十次,哪一次都與這四座橋有聯繫。但也可能是如本地埭頭舍頭橋一樣比較平坦的石拱橋,因為石拱橋堅固耐用,平坦一點的話也並不影響車馬的來往。上文說過,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應該能發現,這四座橋下的河道特別窄,這除了是因為甕城建築的需要,也許成為建築石橋的一個地形條件。
下水關挹秀門的存在並不十分順利。到明朝弘治四十三年的時候,據說風水不好,被知縣趙應元、教諭林楚堵住,並在不遠處東面的城牆上另開一個新水關,名字叫做躍龍關,後來歷任知縣或開或塞,理由也各執一詞,一直到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知縣吳學濂重開下水關為止。見過蘇州吳門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水閘其實就是可開合的一道木柵欄,後來逐漸演變成壩上加閘的模樣,因為這兩道閘處在城中河的兩頭,關隘的作用應該十分突出,又加上本地河網密布,團城自古處在中江(胥河)和溧金漕河兩條黃金水道的交匯點上,中間還夾著一條源自曹山、瓦屋山的瀨江,河流運輸十分重要,所以水上關隘的作用也就非常突出了。
在團城的中間和周邊,應該還有其他幾座非常有名的橋梁。
1
首先就是春雨橋。俗名中橋,在老縣署東面,團城的正中間。《建康志》記載舊名「東市橋」,始建年代人物均已不可考。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知縣陸子遹重新修建。當時天久旱而得雨,所以改名春雨橋。以後多次重新修建,現在名字叫東風橋。明朝溧陽名人宋臣熙有詩云:「城心跨水一梁懸,水落舟膠篙不前。斷石依崖遺篆跡,橋成記自赤烏年。」可見此橋的來歷很古老,造型也很優美。
2
其次就是夏橋,又稱秦公橋。離開縣城二裡(東南),《金陵志》中作「下橋」。又說,在南宋紹興年間,因橋靠近秦梓(秦檜之兄)府邸,名叫秦公橋。以後幾經倒塌重修,現名夏橋。這個名字,與旁邊存在過的彭氏夏林的夏暗合,這可能不是一種巧合。古代的這座橋該長什麼樣?我推測,可能是一個拱橋,就像城北的觀蓮橋,既美觀,又便於抗洪、走船。
3
第三就是鳳凰橋。俗稱上橋,又名雙橋,分南北兩座橋,距離縣城一裡左右,在碼頭街梢頭三江匯聚的地方。因形似展翅鳳凰而得名。是溧陽境內上遊各條水流匯集的地方,橋下水流特別湍急。明弘治年間(公元1497年左右),知縣符觀建造。後幾經興廢,實木後石。至今保留原名。如今在鳳凰橋邊立有一塊紀念碑,上書鳳凰橋的來歷,以及歷代修建經歷的記載。邑人戴懋有詩讚云:使君鞭石駕長虹,鎮壓金淵地勢雄。東有孤城相兀對,西來二水此交通。經營未見勞民力,成就爭誇不日功。從此行人無病涉,小船閒卻柳陰中。
在漫長的歲月中,團城以及周邊的有些橋已經逐步消亡。它們的名字有文德橋、武功橋(在文廟遺址左右兩面);硯讀橋(在團城舊縣署東北面);利涉橋(在太白樓遺址、上水關下);白馬橋(縣城東面半裡路);通微橋(在縣城東南一裡,也叫二賢橋);長安橋(俗稱土橋,在城西南河沿);小橋(在碼頭街);藏舟橋(在碼頭街存留倉西面,官船停泊處);望貞橋(在鳳凰橋南面);橫橋(在鳳凰橋北面)……
解放以後,政府為了方便市民進出和運輸,陸續在溧陽團城以及周邊又興建了清安橋、人民橋、工農橋、團結橋(和平橋前身)、彩虹橋(又名長城商廈橋)、竹墅橋、和平橋、博愛橋、支農橋、荷花橋、安康橋、將軍橋、狀元橋、西山橋、泓口大橋等十幾座橋梁。重新恢復修建了通向高靜園的偃月橋、響屧橋等歷史名橋,以及建在護城河西邊的仿古石拱橋鳳棲(棲)橋,並有效保護了崑崙橋附近的古橋——觀蓮橋。
鳳棲(棲)橋
這些橋梁,儘管造型各異,但嚴格意義上作為觀賞風景的橋梁,我以為只有四座,那就是觀蓮橋、偃月橋、響屧橋和鳳棲(棲)橋。而這前三座橋的名字,來自於有根有據的溧陽歷史。鳳棲(棲)橋儘管不能算溧陽的古橋,但也是由溧陽「鳳棲軒」的古建築典故而來的。
溧陽宋團城的恢復建設已經進入高潮,什麼時候,團城會不會出現一座形似舍頭橋一樣長虹臥波的純觀賞性的橋梁(當然可供人步行)?甚至出現廊橋(在燕湖公園已經有一座)、圓月型石拱橋(形似觀蓮橋)、水關橋閘、城門吊橋等等溧陽古籍裡描述過的古橋梁?我們心中描繪著願景,眼裡期盼著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