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
像是人心裡一場穿梭千年的夢
它歷經幾度春秋,歲月滄桑
承載著多少古人的惆悵
今天,讓小編帶你穿越時光
邁步走上那一座座斑駁的石橋
追溯那湮滅在歷史中的異聞奇事
壹
▲觀蓮橋
原名北崑崙橋,位於溧城北崑崙村南。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已載溧陽縣津梁:北崑崙橋,在縣北十裡」。明正統八年(1443)前,溧陽知縣李銘建。清嘉慶十八年(1813)《溧陽縣誌》:「北崑崙橋,清乾隆間重建,改名觀蓮。國朝彭桂詩:故園吾久別,此地到來稀。水暖魚苗長,林蔭燕子飛。乍維橋半艇,對掩竹間扉。日日看漁父,持竿上釣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溧陽縣續志》:「北崑崙橋,改名觀蓮。兵(太平軍)燹後,橋壞。光緒十四年(1888),知縣李超瓊重建。」橋南碑廊存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崑崙橋記》碑,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建觀蓮橋記》碑。為單孔石拱橋,長30米,寬4.5米,通高7米。2011年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貳
▲廣福橋
俗稱舍頭橋,埭頭鎮舍頭村南。清嘉慶十八年(1813)《溧陽縣誌·橋梁》載:「東北路。舍頭橋,距縣二十二裡。康熙壬寅(1662)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溧陽縣續志·橋梁》載:「舍頭橋,一名廣福橋。同治三年(1864),我軍(清軍)折(斷)之。十一年(1872),史學班、王鎮國等重建,距縣二十裡。」廣福橋,為三孔石拱橋,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法,橋坡平緩,南北走向,橋身坡度平緩,橋長31.5米,橋寬4.5米,淨跨8.3米,矢高5.7米,兩面共54級臺階,兩邊橋額各行書「廣福橋」三字,有《重修廣福橋碑記》於橋東百米處。2011年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叄
▲太平橋
位於上黃鎮滸莊村東。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載:「溧陽縣境。虎塘橋,在縣東北四十裡。」清嘉慶十八年(1813)《溧陽縣誌》:「滸堂殿,即太平禪寺。」據碑記,明萬曆十九年(1591)重建,因虎塘橋西百米有太平禪寺,亦稱太平橋。太平橋,東西走向,跨滸莊河。系花崗若質,單孔石拱橋,橋面長16米,寬3米,淨跨6.5米,矢高4.5米,採用鑲邊綜聯分節並列砌法,南側橋額有陰刻行書「太平橋」三字。1999年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肆
▲善慶橋
位於戴埠鎮竹巷。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溧陽縣續志·橋梁》:「善慶橋,乾隆二年(1737)建,在戴埠。」善慶橋,南北向跨雙井巷北澗河,為青石砌築的單孔石拱橋。橋長15米,通高5米,採用分節並列砌法。橋面中心用長1.4米,寬0.3米花崗巖條石貫通。橋面兩側是青石砌扶欄。善慶橋,是戴埠向南進通南部山區、向北達南溪即戴埠河之間的重要橋梁。2003年為溧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伍
▲和鹿崗橋
又名河落江橋、河洛港橋,位於戴埠鎮河洛港村。清嘉慶十八年(1813)《溧陽縣誌・橋梁》載:「縣南。河落江橋,距縣六十裡,乾隆九年(1744)建。」南北走向,系單孔石拱橋,有魚躍龍門花崗巖封蓋。青山、松嶺、金牛嶺諸山之水自西南逶迤而東北,經河落崗橋到橫澗,向北到黃崗嶺三水關。橋長10米,通高5米,淨跨4.2米。是溧陽南山地區古道上的重要橋梁之一。河落江橋兩側,依澗河或以古道而成村落,村名始稱和樂崗。2003年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陸
▲王渚橋
位於竹簀鎮王渚村。王渚,曾名皇贅,原名竹溪。北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前後,竹溪陳佳娶徽宗皇帝晉陽公主為妻,授駙馬都尉,竹溪改名皇贅,即皇帝的招女婿。王渚橋,為桁架式橋梁,橋墩青石質,橋面五塊長條天子石,曾是王渚村向北至竹簀鎮的重要橋梁。為清末民初橋梁。2012年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柒
▲利濟橋
位於溧城東朱家埠村東。據橋碑記,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建,石築而木面,蓋此地為壇溧南北通衢,建橋以便行人。同治十二年(1873)修葺,因河東有圩曰路東圩,故又改稱路東圩橋。民國五年(1916)重建,託缽遠近,村村贊襄,橋身既高而固,橋堍較前駁長而更平正,所稱盡美盡善,署其名曰利濟橋。利濟橋,為三孔桁架式石橋,東西向跨河,河向北連長蕩湖。橋西十五裡至溧陽城。
捌
▲晉塘橋
位於上興鎮晉塘村西,原為青石拱橋,後改建成桁架式石橋,花崗巖為橋面,橋飾雕刻精緻,系清代橋梁。晉塘橋向西,為高淳縣境,是溧陽與高淳交界處的重要橋梁之ー。舊時,兩縣間商賈販夫行人,經晉塘橋往來頻繁。2012年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玖
▲橫澗橋
位於戴埠鎮橫澗村,為單孔石拱橋,俗稱弓背橋。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載:「溧陽境橋梁。橫澗橋,在縣東南六十裡。」六百多年後,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溧陽縣續志》載:「橫澗橋,光緒二年(1876)重建。」青山、松嶺、金牛嶺諸山之水自西南逶迤而東北,經橫澗橋,向北到黃崗嶺三水關。橫澗橋,因橋成村落。清康熙六年(1667)《溧陽縣誌・村聚》已有「惠得鄉村,縣南,橫澗村」記載。
拾
▲背橋
位於溧城西南貝橋村東。明弘治十一年(1498)《溧陽縣誌·橋梁》已有「背橋,去縣八裡,燕山北」的記載。背橋,東西向跨河,河流源頭在石門山、龍山、虎山,迤邐而東北,經背橋流入灣溪河,匯入南河。舊時,上閣樓、棠下、貝橋諸村村民進溧陽城,必經背橋。初為單孔石拱橋,民國年間改建為單孔桁架式石橋,兩塊長丈餘的砂崗石縱向並列為約三尺寬的橋面。1970年前後,在橋南側加寬橋面,以便利通行。
這些古橋雖已不見往昔風採
但佇立的身影令人難以忘懷
正是它們在傳承著溧陽小城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