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腳步》第26期丨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

2020-12-20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馬樹華 簡介

1958年出生,雲南大理人。1978年參軍,1983年隨部隊南下深圳,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隨部隊集體轉業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員,他不僅是深圳特區發展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座城市騰飛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近四十年來,他用相機拍攝了數萬張記錄深圳發展變化的精彩照片。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深圳輝煌歷程——馬樹華紀實攝影集》、《大美深圳》等。

進入2020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馬樹華格外忙碌,一方面,他的關於深圳特區四十年新老對比的攝影展開始陸續展出,另一方面,他頻繁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暢談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深圳特區走過四十年,從當年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今天國際知名的大都市,滄海桑田,變幻萬千,最直觀的感受從哪裡來?馬樹華,就是這個拉直問號的人,凡是觀看過他拍攝的新老照片對比的人,無不驚嘆並感慨,三四十年前,深圳原來是那個樣子……

馬樹華,從一名普通的基建工程兵,到一位記錄深圳變遷的攝影師,用相機為深圳特區留住了四十年的光影,未來,他還會繼續拍下去……

1、拍了四十年:記錄下特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裡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裡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於是當場敲定要採訪他,請羅幫忙聯繫。

「請問您是在什麼機緣下拍下那麼多的深圳老照片?」

見到馬樹華,我向他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馬樹華給我的回答,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原來,當年拍下那些老照片,並不是他有意為之,很多時候,就是偶然的隨手之作,「我是到特區二十周年的時候,才意識到這些老照片的價值的……」

馬樹華來到深圳,是在1983年1月,當時他隨部隊從天津南下深圳,是基建工程部隊的一名軍人,來到深圳大半年後,部隊於當年9月15日集體轉業,轉業前夕,1983年「八一」建軍節,馬樹華走出軍營,留下一張單人身著軍裝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他來到深圳以後拍下的第一張軍人照,也是脫下軍裝之前的最後一張。

照片的拍攝地點,位於解放路口、工人文化宮廣場,照片的背景,遠處有幾棵樹……

三十七年過去,2020年,馬樹華返回原處,拍了一張對比照,當年的幾棵樹還在,愈加枝繁葉茂,樹的兩邊不復當年,早已高樓林立……

馬樹華感慨地說,最初來到深圳的時候,特區內最高的樓是正在建設中的愛華電子大廈,當時特區總人口不到6萬人,還包括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正是這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脫下軍裝換上工裝,紮根於深圳,為特區的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建起一棟棟高樓,創造了聞名中外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早在部隊服役時,在1981年左右,馬樹華就摸過相機,轉業就職於原深圳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以後,馬樹華在單位裡經常寫寫文字,送到報社裡發表,偶爾拍拍照片。

有一次,馬樹華寫了一篇報導某公司的稿子,公司領導雖然已經看過稿子,但需要秘書蓋過公章才可以發給報社,恰巧,那個秘書帶著公章出差去了外地,要是等他回來,新聞就變成舊聞,沒有了發表的價值,受此刺激,馬樹華索性不再寫稿子,改為挎著相機四處拍照,拍出來自己衝洗……

由此,在日常周轉於各個建築工地之時,在周末休息的時候,馬樹華開始頻頻摁下手中的快門,工地上、生活區、公園等,深圳日新月異的變化,紛紛進入他的鏡頭……

馬樹華說,「一開始只是隨手拍,記錄一下施工進展以及工友們的生活狀態」,從1991年左右開始,他拍的照片多起來,現在做新老對比的一些老照片,很多是在那個時候拍下的。

時間來到2000年,深圳特區建立二十周年,看到本地媒體刊登的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馬樹華醒悟過來,「這些老照片,我也有拍過呀」,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一些老底片。

說起來有些搞笑,有些底片,差點被他當廢品扔掉了,趕緊衝洗出來,全是寶貝……

就這樣化廢為寶,深圳三十多年前的很多珍貴瞬間,就這樣走進我們的視野。

2、捐出老照片:讓年輕人了解城市當年的模樣

2020年「七一」前夕,深圳市檔案館舉行《先行之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檔案文獻展》徵集活動,馬樹華向深圳市檔案館捐贈了一萬三千多張記錄深圳發展的照片。

連同照片一起捐贈的,還有他使用了多年的攝影器材,其中一臺是日本富士的手動相機,很多深圳的老照片,就是用這臺相機拍下的;還有一臺「年紀」最大,是一臺1978年的上海海鷗雙鏡頭照相機,「那是我的第一臺屬於自己的照相機,最初我就是帶著它四處奔走,邁上了攝影之路……」

馬樹華表示,這些老相機其實都還能正常拍攝,但他現在已經不再使用,藉由特區40歲「生日」之際,捐出這些老相機,希望它們能夠發揮最後的餘熱,讓現在的年輕一代了解過去的深圳是什麼樣子,了解過去的拓荒牛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讓這座城市拔節而起……

訪談過程中,馬樹華跟我分享了數組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拿他所在的原深圳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來說,三十五年前,辦公樓是一座七層高的樓房,辦公和居住混用,是附近最高的一座建築,如今這座樓房依然存在,但早已淹沒在周圍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毫不起眼……

如今的南山後海片區,高樓聳立,景觀無敵,回到三十多年前,在馬樹華的鏡頭下,望過去是一片灘區沼澤,幾十條廢棄小漁船靜靜地躺在其中,甚是荒涼……

三十多年前,關內關外沒有公交,住在關外的特區建設者,每天往返單位和家之間,乘坐的都是敞篷大卡車,上學的孩子們每天上下學,也是擠在大卡車車廂裡,風裡來雨裡去……

珍貴的瞬間,就這樣被定格;珍貴的回憶,就這樣被留存。

時間走到2012年,在整理、翻看老照片時,馬樹華靈機一動:如果回到老照片的拍攝地,用同一個角度,再拍攝一張現在的場景,跟當年形成對比,豈不是很有意思?

說做就做,於是,便有了現在對比鮮明的一組組新老照片,每一組照片,或兩張,或三張,十年一個樣,對比大不同……

馬樹華感慨,放在四十年前,他自己怎麼也想不到,四十年後,深圳到今天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變,而且,這巨變還在繼續進行中——

「深圳有今天的精彩,不該忘記過去走過的路,當年的模樣,我想這就是老照片的最大價值吧……」

3、拍照片心得: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

除了拍攝、記錄深圳各個場景的歷史照片,三十多年來,馬樹華還拍下大量的新聞照片,先後發表在《解放軍報》、《中國建設報》以及《深圳特區報》等多家媒體上,參加過各種大小攝影比賽,並有近百幅作品入選、獲獎。

他鏡頭下的深圳,細節入微而又精彩紛呈,「拓荒者們」居住的竹棚板房、深圳民間的風俗文化、九二股市風波、迎接香港回歸、深南大道夜遊迎接千禧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在老家雲南大理,他還花費近十年時間,詳細記錄黑惠江七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從事了三十多年的攝影工作,有哪些拍攝心得可以分享?

馬樹華緩緩地說,拍攝者有不同的喜好,關注的拍攝對象也不同,由此帶來的拍攝習慣、手法大不一樣,所以講攝影,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綜合考慮季節、天氣等很多因素,但有一個共同的心得可以分享,「既然喜歡攝影,一定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持之以恆……」

他以自己拍過的一張深圳灣跨海大橋照片為例,為了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他七上南山,每次守候幾個小時,只為在花燈初上的夜色闌珊中,拍下精彩的大橋夜景,最終如願以償,照片裡的深圳灣大橋,猶如一條絢麗的彩帶,連接著美輪美奐的深港兩地……

這就是馬樹華的深圳故事。

他眼中的深圳,像一個茁壯成長的孩子,一年一個樣子,十年大變模樣……

走過四十年,深圳特區闊步前行,繼續上演著精彩;

拍了四十年,馬樹華興趣盎然,將會繼續摁下手中的快門……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4日,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相關焦點

  • 《深圳的腳步》第17期丨沈曉鳴:我們在深圳的海底種珊瑚……
    ,從心理上、身體上、物理上,跟海洋發生深刻的連結——&nbsp&nbsp&nbsp&nbsp他牽頭成立「潛愛大鵬」,呼籲和培訓更多的潛水員,去到海底清理垃圾、種植珊瑚,保育深圳海洋生態……&nbsp&nbsp&nbsp&nbsp他成立海洋圖書館,收集全球珍藏版各類海洋主題圖書,組織各種類型的講座,向社會普及海洋環保知識
  • 《深圳的腳步》第7期丨馬立安(Mary Ann):25年,我把青春給了深圳……
    她去深圳大學找一位老師交流一些事情,那位老師是楊阡的高中同班同學,交流臨結束,他問馬立安,「晚上有人請客吃飯,要不要一起去?」彼時的馬立安,初到深圳,很快發現,中國人在飯桌上說的話要有趣很多,和正式採訪時不一樣。於是當晚赴約,赴來一生之約。
  • 《深圳的腳步》第29期丨方宏:保護民營企業家,深圳探路大有可為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方宏滯留香港已接近一整年,他處理日常工作包括與深圳律所同事們的聯繫,也都是通過視頻進行。  這一期是我們製作《深圳的腳步》專題以來最具有2020年印記的一期。  回想整個訪談過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方宏一直侃侃而談,很少談及自己,而是更多分享他對於法律人、對於深圳在新時期應該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 《深圳的腳步》第31期丨徐景安:未來四十年,建言深圳做幸福城市示範
    有一個細節可以佐證,我們訪談他的時候,是在一座大廈的一樓大廳,旁邊時常有人走過,會打斷我們的交流,讓人吃驚的是,每當旁人走過以後,每次他都能續上剛才的講話,絲毫不受影響……「未來的四十年,深圳要轉向人民幸福為目標,要改善保障民生,要全覆蓋,要關心人的情感,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城市。」
  • 《深圳的腳步》第32期丨馮健梅:「油畫第一村」的喜與憂,輝煌已是...
    訪談深圳的四十年,大芬村不可錯過。在《深圳的腳步》第19期訪談嘉賓羅亞君的引薦下,我們結識了馮健梅,她在大芬村已經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笑稱自己是大芬村的村姑。  聽馮健梅分享大芬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別有一番見地。  1、輝煌這樣鑄就:一支畫筆,畫出中國驕傲
  • 《深圳的腳步》第15期丨劉天華:「黑暗中對話」讓我體會「施助者更...
    天華家的客廳沙發上,堆放著女兒幾十個毛絨玩具;電視柜上,擺有數張女兒俏皮可愛的藝術照,溫馨幸福的一家,撲面而來……劉天華已在深圳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未來還會繼續下去。跟看不見深圳的天華聊深圳,是一種別樣的感受,其「觀察」之獨到之深刻,讓我頻頻點頭之餘,徒增一絲汗顏。
  • 我走訪了一百多個人,終於搞清楚這張深圳老照片拍的哪兒
    這一張註明「上個世紀八十年的深圳上步路」的老照片,引起了一場討論和尋找,如今終於有了結果。隨行的史志辦張斌彬也說,他和他的同事們也曾為這張相片爭執過許久,但最終也沒有結論。 據當事人沈迎彥表示,這張相片是慶祝特區成立20周年活動時,從當時的市委書記處徵集而來的,領導說圖片裡是上步路。
  • 《深圳的腳步》第33期丨蘇拉:做了三十年老師,寫了三百多首歌,教書...
    這位男生問蘇拉,能否借用她的電話卡回一個電話,蘇拉一聽有些納悶,只見他腰裡別著BB機,手裡還拿著一部「大哥大」……男生解釋,原來是「大哥大」沒電了,他著急回一個傳呼號碼……  蘇拉同意,那位男生打完電話,遞了一張名片過來,上面寫著:朱德榮,太平洋影音公司,看著蘇拉無動於衷的神情,他著急地問:你不認識我嗎?
  • 《深圳的腳步》第13期丨程建:深圳文化的根在寶安,默默耕耘沙井二...
    &nbsp&nbsp&nbsp&nbsp程建第一次讀到黃舒的名字,是在他剛來深圳不久。&nbsp&nbsp&nbsp&nbsp有一天,程建的中山大學考古班班長彭全民,來到沙井看望老同學,帶來《康熙新安縣誌》複印本和《嘉慶新安縣誌》的複印本,正是從這些書上,程建首次知曉黃舒其人。
  • 新聞老照片裡的深圳改革開放40年
    (「記者論壇」公眾號:reporterbbs,猛擊關注)  今天(2020年8月26日),是中國首批經濟特區40歲的「生日」。  1979年,鄧小平提出「劃出一塊地方」創建經濟特區;1980年8月,深圳獲批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
  • 專訪全球首批破解《深圳腳步》密碼人才:「為什麼年輕人願意來深圳...
    陳明楷是全球第2個破解者,也是一個「新深圳人」。他是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留學生,受疫情影響,從去年9月開始,便來到南方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至今一直留在深圳。  「這是我第一次來深圳,以前覺得深圳純粹只有拼搏的氣質,但來了之後,發現深圳是一座有人文氛圍的城市。」書城、圖書館、大學,陳明楷看到了深圳對於文化建設的重視。
  • 深圳丨寶安丨大仟裡丨拍照好去處
    無意間看到此處像時光隧道特地過來參觀一條不大不小走廊在此留下印記豈不妙哉免費地址:深圳市寶安區大仟裡(地鐵平洲A出囗負一樓)開車百度地圖導航大仟裡負一樓衣服:普通工裝外套綠褲子:普通工裝黑褲————————————————————————模特: Vincent、安少攝影師: Vincent深圳網紅打卡丨深圳攻略丨深圳拍照丨深圳周末去哪兒丨深圳旅遊丨深圳小眾拍照丨深圳小眾景點丨深圳周末好去處丨深圳拍照聖地丨時光隧道丨大仟裡丨深圳打卡點丨科技感
  • ...第28期丨朱榮遠:深圳再領新任務,繼續做聯通世界的多制式插線板
    在他看來,從四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初,從袁庚創辦蛇口工業區開始,深圳一直在以某種方式打通中國和世界的聯繫,「四十年來的深圳,一直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窗和點燈的一個現象級的存在,正是通過深圳,讓我們知道外邊是怎麼回事、中國是怎麼回事……」還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袁庚曾把蛇口工業區比喻成「改革試管」,四十年後,朱榮遠則把深圳比喻成中國現代化的
  • 深圳錦繡中華30周年感恩優惠 遊客憑老照片買門票5折
    ——「我和錦繡中華」老照片徵集啟動今年,是深圳錦繡中華開園第30年,迄今為止,錦繡中華累積接待海內外遊客近7000萬人次。為了感恩老顧客,該景區特推出老照片優惠政策。8月3日至9月30日,遊客只要有在景區內拍攝的本人照片,憑老照片前往景區售票口,即可享受成人票5折優惠。同時,景區更推出「我和錦繡中華」老照片徵集比賽,與廣大遊客一起尋找時光裡的美好記憶。
  • [視頻]深圳第26屆世運會吉祥物「UU」亮相
    進入[中國新聞]>>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經過四個多月的全球徵集和封閉式評審,22號晚,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吉祥物「UU」正式亮相主辦城市深圳。
  • 「小漁村」逆襲歷程,真·深圳人的驕傲
    2020年8月26日是中國第①批經濟特區的40歲生日深圳用自己的加速騰飛和高質量發展向世界證明了經濟特區的強勁實力40年奔跑在發展的加速帶上從海邊小漁村變成了全國摩天大樓數量zuì多的城市六大區域也從平平無奇的土地到如今高樓林立 入圍世界一線城市↓ 深圳六大區對比圖 ↓
  • 第781期深圳地鐵集團
    該站在24號線的規劃中有所考慮,24號線大致規劃方向為前海到東湖公園,由於目前地鐵線路比較多,市裡正在研究有哪些線路能夠劃入五期,24號線有望納入,最終需以國家發改委批覆為準。問題6、在地鐵中借傘需要支付押金,太繁瑣。
  • 從香港到深圳:他們是深圳奇蹟的創造者
    但在蛇口甚至整個深圳「馬太」是聞名遐邇。儘管當年蛇口的荒涼讓馬太「看過之後就不想再來」,但現在80歲的她一直以是蛇口人而自豪。在當年海外企業家對內地招商引資的政策還在觀望猶疑之時,「馬太」成為港商投資蛇口第一人。1982年6月28日,馬太和深圳招商局合作在蛇口的第一個項目———蛇口購物中心開業。號稱購物中心的百貨商場其實只是一片雨棚連著鐵皮倉庫,「粉黛不施」地坐落在蛇口六灣。
  • 舌尖上的深圳,深圳美食推薦
    人均¥112  推薦理由:【酥油茶】舌尖2第1集《腳步》,波密的藏族小夥白馬一家最愛喝蜂蜜酥油茶。  人均¥22  推薦理由:【藍田褲帶面】舌尖2第1集《腳步》,風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讓麵條出彩,這是所謂做面的奧妙。
  • 2019深圳國際馬拉松昨日舉辦,3萬跑友用腳步丈量深圳
    12 月 15 日,2019 深圳國際馬拉松在深圳市民中心廣場鳴槍起跑,國內外約 30000 名參賽跑友齊聚深圳,從大鵬展翅的市民中心出發,用腳步丈量深圳,用奔跑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 70 華誕,展望建設先行示範區的美好前景。